浅谈如何利用中国的经济周期进行投资选择

时间:2022-10-19 05:31:21

浅谈如何利用中国的经济周期进行投资选择

[摘要]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同时也被广泛地用于证券投资中。本文通过介绍经济周期,并且以中国宏观经济作为研究对象,最后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经济周期进行正确的投资选择。

[关键词]经济周期 投资选择

一 经济周期回顾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与经济活动的周期性的波动。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总是经过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就好比一列呼啸而过的过山车,越过低谷,冲上巅峰,循环往复,永不停歇。经济周期有四个阶段的特征:复苏阶段,经济逐渐走出谷底,而此时物价和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股价回升;繁荣阶段,市场需求旺盛,推动股价和物价的大幅上扬;衰退阶段,社会总供给开始超过总需求,企业业绩开始出现停滞甚至下滑的趋势。投资者开始抛售手中的股票,股价形成不断向下的趋势;萧条阶段,经济下滑至谷底,很多企业被清除,股价低迷。

二 投资选择

投资选择是根据投资需求将投资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转换,通常是将资金在低风险低收益资产与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之间进行转换。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资产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权益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包括短期和长期)、实物类资产。接下来我们来看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和收益最低;实物类资产,风险和收益次之;权益类资产,风险和收益最高。

当投资者面对多种资产时,考虑应该持有或者放弃持有哪种资产时,投资选择的过程就开始了。由于各种资产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同一段时期内,不同的投资选择表现是不同的。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投资选择做得不好,在较长时期内非但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反而会受累于不当的投资选择。海外长期的资产管理实践证明,投资收益有90%归因于投资选择,而投资选择是否成功在于对经济周期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很有必要谈一下如何利用经济周期进行投资选择。

三 利用经济周期进行投资选择

西方投资实践中有个投资周期理论,它把投资选择与经济周期紧密联系起来,针对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不同的资产依次繁荣兴衰,强弱表现逐一更迭,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投资品种。首先我们看复苏周期,因为在复苏周期里股价开始回升,所以此时表现最优的是权益类资产;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宏观周期由复苏过渡到繁荣,物价开始不断上扬,此时表现最优的是实物类资产;从繁荣到衰退,经济逐渐疲软,在衰退阶段,最优的是短期固定收益类资产;随着通货膨胀程度下降,经济逐渐过渡到萧条周期,此时表现最优的是长期固定收益类资产,随后经济又逐渐恢复。

了解了一般性原理,下面我们就利用中国的宏观经济周期为例来做投资选择。首先是国际经济形势,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美国五大投行中,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变卖给摩根大通,华尔街出现大裁员,美国经济衰退;欧洲受次贷危机影响,从07年开始许多银行纷纷破产倒闭,冰岛作为一个国家也破产了。09年希腊又爆发了债务危机,10年的种种迹象表明起始于爱尔兰的新一轮欧债危机正变得日渐失控,对于这场危机可能把葡萄牙甚至是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拖下水的担忧近期显著升温,抛售欧元也俨然成为近期的国际潮流。其次是国内经济形势,先看中国实体经济,在全国高价招工的长三角珠三角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停产倒闭,在东莞还出现了中国实体企业倒闭第一例。再看中美贸易,2005年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对GDP贡献达到了20%,进入2010年中美贸易顺差增速回落将超过10个百分点,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中小外贸企业将面临亏损,其中部分企业也出现了停产萎缩的局面,甚至连创汇大户的大企业也在想办法应对这场以货币为载体的贸易大战。以上的经济数据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最后看中国股市,为什么要谈中国股市呢?因为股市素有宏观经济晴雨表功能,它能提前预示未来经济的趋势。我们先来看中国GDP的变化,从1990年到2007年中国GDP持续增长,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复苏和繁荣,同时我们也看到2010年以来中国GDP增长有放缓的趋势,接下来我们来看中国上证A股月线图,股市与中国经济一样,也经历了复苏和繁荣,但是从2008年开始股市已经提前走出了一轮向下的行情。

综合以上的分析,尽管每天感受到的是物价上涨,但是实际上中国经济正在全球经济的带领下逐渐运行到繁荣阶段的末期。通过研判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我们的投资理念也应该逐渐地由资源为王转变为现金为王,确定了这一阶段,我们就要早早地做好投资准备。世界上有位被誉为投资骑士的传奇人物――彼得林奇,他也是全世界投资者崇拜的偶像,在他13年的投资生涯中,平均年收益率以29%的速度增长。他曾经说过:投资绝不是为了赚一次钱,而是要持续赚钱。根据经济周期进行投资选择才是投资稳赚不赔的法则。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抓住十年一次的投资周期[J].浙商.2010.4

[2]侍振.个人理财业务中投资工具的比较分析[J].现代金融.2009.9

[3]袁志刚,何樟勇.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4.7

上一篇: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下国内经济复苏导致通胀预期...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