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生新闻中的“战斗机”

时间:2022-10-19 05:28:38

打造民生新闻中的“战斗机”

【摘要】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多元化,加之各大卫视强势分割收视市场,具有区域特色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遇到瓶颈,面临拐点。本文以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作为分析样本,为民生新闻品质提升探索新路径。

【关键词】民生新闻 舆论监督 深度报道 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各地面频道收视与创收的主力军。然而面对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为博取收视率,低俗、庸俗、媚俗的报道屡见不鲜,形式与内容逐渐“泛娱乐化”。2011年7月,陕西广播电视台推出新型舆论监督类节目《亢凯情报站》,通达社情民意,为弱势群体撑腰。曝光假丑恶,揭露潜规则。该版块来源于对海量线索的摸排筛选,从采访形式上力求突出记者的参与和调查,由层层推理与多重证据构架极具力度的舆论监督。表现形式上结合前卫包装,用平行剪辑等蒙太奇手法推进事件进程。该节目是对传统民生新闻深度开发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是对记者型主持人形象的新鲜塑造。节目在播出的第一季度里获得广大观众的热情回应,收视率屡创新高,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与日俱增,记者亢凯更被网友赞为“记者中的战斗机”。

一、关注公共利益,提升节目品质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时间各地方台的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出现不同程度的收视疲软,从创立之初的“战无不胜”,变成竞争中的“易碎品”,这与民生新闻高度同质化,自身播报形态老化,选题严重套路化有很大关系。要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生“俗”新闻,有效提升节目的硬度。

1、选题过硬

民生新闻中充斥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报道,过于个例的报道会让新闻变得琐碎,消弭积极的社会意义。对此,业内一些专家学者倡导媒体要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广泛参与,媒体应该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为民生新闻走出内容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①《亢凯情报站》从选题把关,参与公共新闻的采制,内容涉及到政府公务、食品安全、公民隐私、医患关系等百姓关注的方方面面。这些选题是时下热点,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诉求,容易引起共鸣。而解读这些选题,从具体细微的事件入手,以小见大,层层推进,用铁证使新闻具有刚性。

2、彰显力度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然而民生新闻绝大多数报道具有“短平快”的特质,特别在监督报道方面浅尝辄止,评论隔靴搔痒,述而不“做”,干预社会事务的效能大大降低。而《亢凯情报站》以打击“假丑恶”为节目宗旨,一查到底,注重过程,兼顾结果。《亢凯情报站》的第一期节目《追踪垃圾短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探究垃圾短信的源头,并协助警方查封了一家涉嫌发送垃圾短信的的广告公司,震慑了非法短信传播者。在记者报道的五天时间里,西安市的垃圾短信发送量有明显下降。在节目播完的半个月后,西安市公安局也公布了西北地区第一例由电信行业“内鬼”倒卖客户资料非法牟利的案件。而在《米旗蛋糕标签背后的秘密》中,面对一个全国连锁食品厂,记者用半个月时间采集大量证据证明厂家给大学校园兜售残次品,以次充好,更过分的是为了使蛋糕“延寿”,给过期食品贴上两层标签,面对铁证如山,厂家甚至连辩解都没有,直接向公众道歉。这一系列报道每集都通过扎实的证据在拷问商家诚信,指出职能部门监管缺位,引发社会共鸣。

3、追求速度

除了硬度与力度,时效性也是好新闻的必备要素。讲求时效,首先要紧贴时事,结合当下热点。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连续3天蹲守在旅游景区附近,调查公车私用现象。记者采访中发现,既有光明正大用公务车带一家老小出来旅游的,还有遮盖车牌偷偷摸摸游山玩水的。面对突然出现的记者,无一不语无伦次、丑态百出。在黄金周期间播出这一系列调查,无疑给趁着假期公车私用的人以警示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西安机“裸奔”到街头》中,记者通过线索从一台街头机开始调查,通过观众每天爆料,派出多路记者联合跟进采访,仅仅三天就发现了至少上千台机分布在西安大街小巷。街头这种新兴的形式竟成为西安一景。记者把机分布图打印成册,直接递交给西安市公安局,引起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迅速部署警力,全面打击街头现象,而这场针对机的“战役”,来势迅猛,效果极佳。

二、创新报道方式

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契合始终贯穿于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个生命之中。传播的实施取决于传播者却根源于受众。不同受众对不同媒体的选择以及他们对媒体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各家媒体传播的成败。②要吸引受众,使受众对新闻媒体有粘合度,除了注重品质提升,也要注重报道方式的创新。民生新闻以快速反应、机动灵活为特征,然而长期一味强化自有特质之后呈现给观众的反而是碎片化的信息。在独家新闻越来越稀缺的现代传媒中,要做到和而不同,就要满足受众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前因后果的需求,向民生新闻要深度。在深度报道的操作手法中,体验报道、调查式报道被广泛应用。当前新闻战线“走基层”的活动就有大量体验式报道的示范,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角色换位体验。而调查式报道,例如《新闻调查》的《派出所坠楼之谜》《真假华南虎》等,记者通过大量细节构建起新闻主体,现场剖析疑点难点,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亢凯情报站》中,操作层面的核心是记者亢凯,他既要化装成赌徒体验街头机进行取证,又要当着赌徒的面拆穿机骗人的套路,把体验和调查两种方式交互使用。在采编过程中,围绕记者亢凯,配有2-3名情报员,通过情报员明察暗访搜集线索证据,多头并进,用组合报道和典型塑造来让新闻既有广度,也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在储备充足的素材情况下,创新剪辑方式,通过平行剪辑、交叉剪辑等蒙太奇手法的大量运用,让民生新闻有“大片”的质感。在编播手段上,采用系列报道的方式,但是又超过严格意义上系列报道每集5分钟的限制,根据稿件情况,每集8-10分钟不等,根据情节演进前后关联,在当集结束时留足悬念并预告次日内容,这种类似连续剧的编排对绑定观众起了积极作用。

三、记者角色全新塑造

在《亢凯情报站》中,记者亢凯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者,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记者更是推动事件发展的主力。在《西安机“裸奔”到街头》、《米旗蛋糕背后的秘密》等调查中,记者明察暗访的内容全部被相关部门当做证据,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记者亢凯的每一次出镜,要么还原现场,要么进行逻辑推理,既是旁观讲述者,也是事件参与者。在面对职能部门的不作为,记者会拿上话筒,直面当事人要求给说法。这种正面交锋,体现的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民办事执着的精神。在《“国华”医院医托骗人》等新闻中,记者跟随受骗者前往医院讨说法,发现黑心医院泯灭良心,狠宰病患的情况,记者一方面告知病患谨防继续上当,另一方面向医疗、卫生部门举报,直到查封黑心医院。没有记者积极干预,这些骗局还会持续。更典型的是在《坑爹的高价中草药》这个系列调查中,亢凯通过暗访发现一个专卖假药坑骗中老年人的团伙,在与警方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亢凯与情报员驱车跟随骗子团伙的车辆,在骗子发现脱逃之际,亢凯不顾个人安危,飞奔上前将其擒获。亢凯“飞奔擒骗子”被同行的记者完整的记录下来,视频被到网上之后,网友好评如潮。网友热情的把亢凯冠以“西安最牛记者”“记者中的战斗机”等称号,现在相关搜索网页多达上百万个,而保险公司也第一时间为这位“最牛记者”投保百万元人身意外险,以鼓励记者的勇敢行为。该事例虽特殊,但是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每期的采访中,亢凯始终坚持在现场“评述结合”,摆事实讲道理,与冷眼旁观的记录者的形象迥然不同。在记者个人魅力的引导下,目前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粉丝,出镜记者亢凯成为观众信任的朋友,很多观众点名指姓要找亢凯反映问题。

四、整合渠道,打造多媒体互动平台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是以传统媒体作为主阵地,但是为了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还需要整合渠道,打造多媒体互动平台。随着《亢凯情报站》的播出,搜狐、新浪、腾讯等多家门户网站为节目建立了官方网站、微博,每天节目通过网络同步播出,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网友可以即时点评新闻,让节目组提升制作水准,而在线索中断的情况下,每每有网友通过网络提供线索。像《琢磨不透的性病检查单》,新闻刚播出,就有上百名网友通过记者亢凯的个人微博投诉举报黑心医院,给节目增添了很多人证物证,而《小区公开交易》,爆料人把交易的内线情报直接提供给亢凯,最终由亢凯配合警方抓获毒贩。在《带血的医疗垃圾》中,亢凯在调查过程中在一个偏僻的村落迷路,在微博发出消息后,有网友迅速给记者提供了详细的路线图,更有甚者要直接驱车到现场带记者走出村落。与此同时,电信部门也开通了以记者名字命名的短信平台,大量彩信、短信让节目播出之外有了更多收获。通过这些平台的整合,形成了新闻采编中线索征集――新闻调查――成片播出――跟进报道――收集反馈的良性生产流程。

作为新闻改革的先行军,民生新闻通过去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面对多元媒体的欣欣向荣,电视民生新闻只有不断创新,容纳百家之长,补其所短,致力于打造民生新闻中能征善战的“战斗机”,才会让主流媒体的声音更大,战斗力更强,更好地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功能。

参考资料

①杨青,《民生新闻突破瓶颈的探索与尝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8)

②任忠庆,《新时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的创新》,《新闻世界》,2010(7)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上一篇:广播媒体的品牌攻略 下一篇:从接受美学看《走进科学》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