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19 05:04:27

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的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 综合分析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观察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1.18%(31/34),对照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82.35%(28/34),观察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心理干预;作用

心力衰竭不是一种独立性的疾病,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中导致心脏病发生的严重阶段,主要指的是舒张障碍出现不能够满足机体功能的基础代谢[1]。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大大降低焦虑障碍对治疗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心理干预护理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X线检查等确诊为心力衰竭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晓情况下参与本次实验研究且签署相关同意书。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中有25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33±3.68)岁,平均病程时间为(13.54±3.77)个月;心功能分级:3例I级、8例 II级、15例 III级、8 例 IV级;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中有24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03±3.71)岁,平均病程时间为(13.62±3.81)个月;心功能分级:4例I级、7例 II级、16例 III级、6 例 IV级。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让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②详细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水果和蔬菜,对于已经出现想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控制盐分的摄取;③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活动,但是切忌活动不可过于剧烈,防止心力衰竭加重;④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需要采取半卧位,发生急性肺水肿应该保持端坐位,减少回心血量;⑤密切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如心律、呼吸以及血压等;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严格掌握好输液速度与药物的不良反应。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2.1心理指导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程时间较长,病情较为严重等使得患者逐渐失去治疗的信心,对生活感到悲观,持续出现各种消极情绪。护理工作人员此时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以支持、鼓励疗法为主,帮助患者了解心力衰竭疾病,告知患者一些成功的病例,树立信心。

1.2.2.2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 当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发作时,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疗,一般可以采用分散患者注意力方法砘航饬俅仓⒆矗让患者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杂志等。对于焦虑状况较为严重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全程进行陪同,也可以让患者家属随时陪伴左右,让患者能够有高度的安全感;对于焦虑状态情绪控制不够理想的患者,需要遵照医嘱来帮助患者控制焦虑症状。

1.2.2.3指导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压力排遣 在患者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的治疗效果势必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严重点会导致病情加重。当患者出现心理压力过大情况时,负面情绪占主要地位,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压力排遣,指导患者放松心情。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总满意度评分和焦虑情绪(SAS量表进行评分)改善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改善≥II级以上;有效: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改善≥I级以上;无效:患者的症状未消失,心功能未改善。

焦虑情绪评分标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析 观察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1.18%(28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对照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82.35%(20例显效、8例有效、63例无效),观察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总满意度、焦虑情绪评分分析 观察组总满意评分为(93.68±1.14)分,对照组总满意度评分为(80.02±3.21)分,观察组总满意度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比较高,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 注[2]。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特点,加上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所以需要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预后效果。心力衰竭患者好发于老年人群,疾病时间发展较长,在反复治疗过程中容易丧失信心继而不想要继续接受相关治疗。大多数患者容易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情绪,甚至部分患者失去耐心进行相关治疗,导致疾病发作甚至恶化,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饮食习惯等是引起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因素,制定可行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3]。心理干预方法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建立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消除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曹利芸.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的作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8):1045-1046.

[2]张令春.心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1(9):164-165.

[3]张澍,程仁立,马圣宇,等.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2010,5(1):20-22.

上一篇:探讨普外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下一篇: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肝脏切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