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关系

时间:2022-10-19 04:58:20

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关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民新闻在我国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新闻事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渠道、传播视角都产生较大的改变。本文以微博为例,分析公民新闻与传统专业新闻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微博时代 公民新闻 专业新闻

一、公民新闻

早期的“公共新闻”被称做“市民新闻”和“参与式新闻”,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公民新闻承袭公共新闻的发展而出现,于2003年由鲍曼和威利斯最早提出,成为业界学者关注热点。

在学术领域,关于“公民新闻”至今仍没有明确统一的观点。研究新媒体的美国作家马克·格拉泽认为:“公民新闻”就是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传播技术和网络全球传播的特点来创作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①

二、微博的兴起对公民新闻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公民新闻近些年在我国发展迅速,并成为传统专业新闻的重要补充。2009年微博在我国正式上线,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微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关注公共领域,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事情,社会进入人人皆记者的时代。

1、新闻源扩大

微博的兴盛,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源”的理念越来越清晰。微博具有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平台广等特点。另外,140个字符的限制,使微博拥有庞大的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

以突发性事件为例,最先拥有新闻线索的不一定是专业新闻媒体,而是参与事件的当事人以及现场的围观者。人们只需要操作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简单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快速信息。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博传递信息,这些内容就为公民新闻提供了庞大的信息源。微博这种方式是公民参与新闻传播的最好诠释。

2、核裂变式的传播方式

微博创造了一个平等的发声平台,凭借其快捷的评论与转播功能,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以及内容审查的难度。在微博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交圈,而这个社交圈中的每位用户自身都具有一个新的社交圈。因此,根据互联网的“六度分割理论”,即时的信息在层层转发的过程中,可以通往全球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形成了一个核裂变式的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

3、可信度与完整性提高

随着社交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人们的网络身份和社会身份趋向一致,线上交往可以发展为线下交往,线下的信誉延伸到线上,人们之间的信任得到增强,欺骗的成本也会相信增加。在层层转发的过程中,信息真伪将会得到人们的鉴别。因此,公民新闻的可信度相应得到提升。

核聚变式的传播方式使每一位用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是者也是接收者,在生产信息的同时消费信息。虽然通过微博的信息未能避免碎片化甚至假消息的弊端,但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得到阅读者进行细节补充和信息更正,增强新闻的完整性。

4、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微博中做个性化的定制。只要用户一方有关注意愿,就可以成为对方的粉丝而不需征询对方的意见。微博开启了一种“背对面”的交互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是共享的,用户在微博上的信息是完全开放的,该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流也便于查阅。此外,博主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对于事件的倾向性观点等,都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工具获取。人们通过共享信息,建立起一种“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产生不同程度的互动并获得满足。

微博中的把关审核较少,为网民营造了平等、自由的讨论空间,不同的社会群体可以进行直接交流。无论是政府与民众,明星与粉丝都可以不受形式的约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互动加快了民主化的进程。当突发事件或公共话题出现时,原生态的公众观点能够及时呈现,从而推动了对公民新闻的讨论。

5、与传统媒体的竞合

在公民新闻的传播中,微博显示了与传统新闻的重要区别,它的即时、开放、自主、互动等特性,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微博凭借自身庞大的社交网,吸引了众多网友,拥有庞大的新闻线索来源,逐渐成为快捷、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有越来越多传统媒体、企业以及政府机关的加入。传统媒体因自身渠道等问题的限制受到冲击,微博的异军突起也为传统媒体拓宽了发行渠道,提高了传播效果。

三、微博中公民新闻存在的缺陷

1、虚假信息易滋生

由于信息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及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惩治机制,微博在提供大量公民新闻的同时,也容易滋生部分假消息、负面信息甚至违法违规的信息等。

微博中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也很广,这使得虚假新闻一旦发出就容易导致不良影响。人们会陷在海量的信息中难辨是非。仅仅依靠微博的“自净”功能,很难快速的在短期内消除负面与虚假信息带来的影响。

2、新闻报道缺乏深度

140个字符的限制,导致微博中的公民新闻较难囊括更多方面的信息以及深刻的观点。通过微博的转发与评论功能,人们简单快捷地传播信息时,更多的只是进行简单的点评,缺少原创性与思考性。另外,由于公民记者缺乏专业新闻素养,进行突发事件播报时,只能简单的描述事件概况,而缺乏专业全面深度的报道。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深度方面难与专业新闻媒体相提并论。

3、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公民新闻的报道者与传播者,没有接受过专业记者严格的培训,不具备新闻素养与技巧方面的专业训练。因此他们的非专业性在新闻传播媒体过程中,难免有意或者无意的侵犯到被报道对象的权益。

四、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关系

1、相互监督,相互借鉴

传统的专业新闻以“事实为王”作为核心价值观。从专业新闻的角度,信息强调客观性、真实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主要标准。然而我国当前专业新闻报道存在报道样式呆板、写作形式缺乏创新、报道内容不贴近民众等问题。

公民新闻的兴起,一方面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公民可以通过新的渠道直接参与对社会事务的监督,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参与度与广泛度。公民新闻体现了公民社会责任感和求真意识,促使传统主流媒体对公众议程设置重新思考,同时,公民新闻易于滋生虚假新闻的缺陷,也需要专业新闻监督与辟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虽然目前城市居民中最信任的媒体依次是电视、报纸、网络,网络仅排在第三位。但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任度对比时,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在使用微博的人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超过信任传统媒体38.7%的比例。传统媒体受到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依赖网络而生的公民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新闻产生了相互竞生关系。

2、相互渗透,互惠共生

一方面,随着微博中公民新闻的发展,许多的传统媒体从业者开始习惯从微博中寻找新闻线索,微博中的新闻线索经过专业新闻人员的整合与再次制作,转变为专业新闻,然后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传递给更大范围的受众。另外,在人们对新闻事件进行围观与评论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重新激发出新的新闻。由此可见,公民新闻作为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也改变了媒体的生存格局。

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公民新闻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新闻事业的主力军仍是主流媒体。公民新闻由于自身限制,无论是政策支持、经济基础还是人员素质,以自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公民新闻都无法与专业新闻相提并论。尽管在突发事件中公民新闻凭借即时、快速率先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在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与专业新闻相比仍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公民新闻可以为专业新闻提供新闻源,以及事件多元化视角,形成相互渗透、互惠共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①陈丽园,《手机传播与公民新闻》,《新闻世界》,2011(8)

②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众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③李海鹏,《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微博初探》[J].《商情》,2010(15)

④万丽萍,《微博的特性及其舆论监督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2(3)

⑤喻国明:《传媒新视界》,新华出版社,2011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析微博反腐信息的传播特点及影响 下一篇:从观展表演范式看网民的自我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