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木雕”

时间:2022-10-19 03:46:52

中国“四大木雕”

潮州木雕:身披金漆显富贵

“一根原木竞雕出46只虾蟹!”

1998年是陈培臣艺术生涯中的巅峰。在一根高22米,直径Q8米的原木上,他雕出了两个蟹篓,蟹篓之间用一根逼真的绳子相连,18只龙虾、28只螃蟹遍布蟹篓内外,有些螃蟹甚至还用钳子夹挂在绳子上,手艺高绝,令人惊叹。作品刚一问世,便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工艺名家名作展的金奖。实际上,《蟹篓》自20世纪的中叶开始,便成为了潮州木雕中的一个经典题材,而这一回通过陈培臣的卓绝技艺,它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

潮州木雕又被称为潮州金漆木雕。它虽用樟木雕刻,但雕好以后却会贴上金漆,使得通体上下金碧辉煌,倍显富贵。

杨坚平认为,“潮州木雕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创举”。

他具体阐述到,在美术门类中,雕刻是立体的造型艺术,而绘画是平面艺术。前者通过圆雕、浮雕和通雕等艺术形式造就真实的三维空间,而后者则通过画面的构图组合,讲述不同时空的各种故事。聪明的木雕艺人不满现状,在清代乾隆年间将雕刻的立体性和绘画的故事性融于一体,造就了“融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镂通雕技艺。虽然近代有些地区也出现了镂通雕,但像潮州木雕这么完整形成艺术体系的极为少见。在这种技艺支撑下,潮州木雕以人物题材,特别是吸取潮州戏曲人物故事的题材和反映当地民间故事的题材为主要特色,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它的工艺历时悠久,在宋时就已经是很兴盛的传统工艺。它雕刻人物景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作品多层镂空,富立体感,玲珑剔透,外表贴金,典雅富丽。昔时多作为庙宇、祠堂、豪宅、华厅之建筑装饰,而今除仿古建筑仍用以装饰外,多用以作为艺术陈设。

清朝中期,名匠黄开贤雕刻木雕《蟹篮》,蔑眼篮纹纤巧精细,大小海蟹20余只俯仰篮中,千姿百态,为此中传世珍品。当代名匠郭映腾、林应足雕制佳作《梅花喜鹊》,工精艺巧,富丽堂皇,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由多位艺人合制的巨型金漆木雕《贾元春省亲》,以大观楼为主体,分四个层次幽深壮阔展现大观园全景,亭台轩馆、假山曲径、金窗玉槛、瑞木鱼花中,活跃着贾府58个性格、神情、姿态各异之人物,可称金漆木雕代表作,现悬挂于九龙“好世界”酒家。另一个代表作是《双凤朝牡丹》,现悬挂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东阳木雕:远近高低各不同

1997年6月1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政府在东阳市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礼品起运仪式。什么样的礼品有如此殊荣,可以远赴香港,见证回归?这是一座宽350厘米、高248厘米、厚70厘米,重达1.4吨的大型东阳木雕落地屏风,名为《航归》。它由东阳木雕总厂的115名能工巧匠历时百余天赶制而成,选取了进口红木和东北优质椴木,运用了东阳木雕中的深浮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画屏上,帆船、云朵、海滩、海绵、巨石、苍松、芙蓉错落有致,疏密得体,令人叹为观止。画屏中央三艘鼓满风帆的船更象征着香港诸岛在众心所向之中平稳地回归到祖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东阳木雕作为浙江省的代表,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

一直以来,“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被誉为“浙江三大雕”,而其中东阳木雕因历史最悠久、用途最广泛,居于三者之首,有着“天下第一雕”的美誉。

东阳木雕用雕刻的深浅来表现物体的形象,使其显现出半立体的形状。为了能够显示物体的层次感,木雕艺人往往把离人视线最近的物体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随着景物的渐渐远去而逐渐降低物体的高度,刀工也随之从细到粗,可谓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东阳木雕将半圆雕、深浮雕、透空双面雕、浅浮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它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又有木雕的刀工特色。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东阳木雕大致可以分为建筑装饰、家具用品装饰、宗教供品装饰和供艺术欣赏的摆件等四大类型,其中建筑装饰的运用最为广泛。

建筑装饰主要用于屋架的桁梁、牛腿、斗拱、琴枋以及室内的门窗。木雕艺人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如桁梁、牛腿等屋架上的雕刻,由于雕刻部位在高处,离实现较远,又不易触摸,所以艺人根据观赏视线由下而上的仰视距离,采用高浮雕、镂空雕来表现,线条既粗且壮,轮廓也清晰,突出了雕刻部位的整体效果;而门窗中的隔花、涤环板和锁腰板,由于处于与观赏者视线齐平的位置,便于细看,又易招人抚摸,往往以浅浮雕手法表现,雕工精致。雕刻的题材大多注重教育性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如“岳母刻字”、“将相和”、“杨家将”等。

作为“天下第一雕”,东阳木雕自春秋时期便开始形成。在东阳,人们将木匠祖师鲁班作为它的创始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于明清进入了全盛时期。

在东阳县城,至今保留着古建筑的不少遗址,其中“肃雍堂”内的木雕装饰极其华美,其内容涉及人物、山水、走兽、花鸟,也有以历史故事为题的装饰木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形式交相运用,刀法圆熟利落,线条流畅简明。清朝年间,作为家具的东阳木雕曾盛极一时,富豪之家男婚女嫁往往雇佣数十人雕刻陪嫁的家居,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有余。雕制的嫁妆可排成几里路的长队,故民间流传着“千工床,万工厅,十里红嫁妆”的俗语。

民国年间,“仁艺厂”生产的东阳木雕相架、书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室内陈设木雕工艺获金奖,从此东阳木雕开始响誉海外。

黄杨木雕:千年黄杨成木雕

与东阳木雕同为“浙江三雕”,并且同属“中国四大木雕”的是乐清的黄杨木雕。“黄杨木雕”,顾名思义,其制作的材料是黄杨木。实际上它之所以一直引人注目,经久不衰,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很重要的便是它的材料黄杨木十分珍贵。这是一种稀有的树种,逢冬开花,春到结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光洁,颜色黄亮、庄重,随着岁月的流逝,颜色由浅而深,能给人一种端庄、古朴的美感。

俗话说“千年黄杨难成柏”,就是说黄杨木的生长周期非常缓慢,用以做雕刻艺术品的材料更是取之不易,所以这种木雕便更加的珍贵。

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它的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生动,层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颇具独特之处。它的雕刻技法丰富,除了圆雕、镂雕、浮雕以外,木匠们还创作了镶嵌等诸多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由于黄杨木雕主要是作为艺术品用于欣赏,所以它对雕工非常讲究,从事木雕的匠师们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既要能够把握传统的技艺,又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制作技巧。它的制作程序非常复杂,分为九道,分别是:泥塑构稿、选取材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修光雕刻、磨光擦砂、修细刻纹、油漆上光和装配底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而倍显珍贵。

作为一种工艺品,黄杨木雕最初是作为民间灯笼的附属装饰物而出现的,后于清朝年间逐渐从附属地位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一种优美的工艺欣赏品。

近代黄杨木雕的繁荣出现在温州。温州地处东南沿海,交通极为方便。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后,此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经营规模较大。加上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因而黄杨木雕也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朱子常、叶阜如、叶品芳、葛醇、潘阿陆、王凤祚、叶一舟、郑祥奎、陈志云等人都是个中的名家。

20世纪初,温州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朱子常运用独特的技法创作了《捉迷藏》、《布袋和尚》等作品,并于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获得了优秀奖。1915年它们又参加了巴拿马赛会,获得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开始名扬海外。

龙眼木雕:取白天然意自成

另一种以木材得名的木雕是龙眼木雕。顾名思义,它的材料便是福建省盛产的龙眼木材。龙眼木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千,是木雕的好材料。

龙眼木雕以天然逼真取胜,木材经磨光打蜡,近似红木,色泽古朴,因而有着“古董”的味道。清末年间,它甚至被当时的外商、水手视为中国古董,抢购掠夺。

这种木雕的制作工序繁杂,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时的体态特征。工匠将木料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龙眼木雕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它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

龙眼木雕自清代就已经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闽南一带。

莆田的雕刻艺人很多,而且早在宋末元初,莆田木雕就已经出现圆雕人物,至今莆田城厢、黄石、涵江等地尚存不少明代雕刻品。而福州地区主要有象园村的柯世仁、大板村的陈天赐、雁塔村的王清流传出三派不同风格的木雕。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长乐县人孔氏率先采用了硬质的山茶树根,因势度形、巧加雕琢,再配以手足等制成别具―格的天然疤树根木雕工艺品,有着“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引领一时之风尚。但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板村的艺人便开始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用其根部或结疤,因材施艺,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结,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也随之普遍使用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

在三派之中,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用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比如“龙舟”、“踏水车”等。

而大坂派在龙眼木雕人物和动物中创造性地采用骨头、玻璃来表现牙和眼,使作品更加传神,富有生气。

雁塔村则主要服务于漆器雕刻,比较擅长雕刻图案花纹以及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的构图错落有致,装饰性强,丰富了福州的漆器装饰技法。

上一篇:空中撕裂6小时 下一篇:目标教学法在计算机操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