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构成及作用分析

时间:2022-10-19 03:46:1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构成及作用分析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从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社会网络成员的联系频率、联系目的、情感亲密度、熟识程度、互惠程度五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构成,并进一步探讨了社会网络对其求职、城市融入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F24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27-0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不可逆转的必然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向城市。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在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老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与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相区别,因为他们不是老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老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王春光,2001)。

一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社会网络的重组和转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首先,社会网络是决定农民工职业地位和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农民工的首次流动,更多地依赖社会网络。其次,社会网络中的互动,特别是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是农民工熟悉城市文化、学习在城市的生存技能、内化新的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最重要渠道。

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的研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构成,研究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求职的作用以及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

一、文献回顾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通过一种网络式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人际关系。一个小的网络通过与另一个网络或者单独的网络结点相联系,从而形成更大的网络。网络社会学家认为,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每个人都置身于这个大体系统之中。这种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社会网络被认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

社会网络的经典理论有以下几种:(1)弱关系力量理论。格兰诺维特(Granovertter)在1973年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弱关系充当信息桥的判断,是格拉诺维特提出“弱关系力量”的核心依据。(2)社会资源理论。林南(Lin Nan,1981)在发展和修正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时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3)社会资本理论。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首先使用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1989)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调查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格兰诺维特(1973)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而弱关系则是群体、组织之间的纽带。他认为应从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这四个维度也是本文展开社会网络构成分析的基础。

本次调查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的社会网络情况,第三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工作及生活状况。

2.调查实施。本调查共发出150份问卷,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38份,问卷有效率为92%。因为调查对象为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对象年龄均在18~30岁之间。其中,男性74人,占总人数的53.6%,女性64人,占总人数的46.4%。未婚125人,占90.6%,已婚13人,占9.4%。受过中专/职高/高中教育人数所占比例最高,为60.2%,其次是初中/技校,占21%,大专占15.9%,本科占1.5%,小学及以下的为1.4%。调查对象在杭州的时间,6个月至三年所占比例最高,为56.52%,其次是6个月以下,占21.74%,十年以上的占0.72%。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构成

在本文中,将家人、亲戚划分为强关系,朋友、同学、老乡、同事/生意伙伴划分为中关系,房东、邻居、老板/领导、城里人、其他(政府工作人员、记者、警察等)划分为弱关系。社会网络状况分别从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社会网络成员的联系频率、联系目的、情感亲密度、熟识程度和互惠程度这五个方面入手。

1.联系频率。在强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人的联系频率最高,家人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与亲戚的联系频率一般。在中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朋友的联系频率最高,说明朋友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与同事/生意伙伴的联系频率很高,主要是因为工作需要;与同学、老乡的联系频率一般,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与他们维系着较好的关系。在弱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老板/领导、房东、邻居的联系频率较高。

2.联系目的。在强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人的联系目的主要是情感需要,与亲戚的联系目的是主要情感需要和保持联络。在中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朋友的联系目的主要是情感需要和保持联络,与老乡的联系目的是出于社会交往需要和保持联络,与同学的联系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联络,与同事/生意伙伴的联系目的是出于社会交往需要。在弱关系中,调查对象与老板/领导的联系目的,需要实际帮助占18.1%,社会交往需要占24.6%,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记者、警察等)的联系目的中,选择社会交往需要的比例较高,为18.1%,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板/领导的联系目的主要是需要实际帮助和社会交往需要,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记者、警察等)的联系目的主要是社会交往需要。

3.情感亲密度。在强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人的情感亲密度为非常亲密,其均值远超过其他关系类型,与亲戚的情感亲密度为比较亲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与强关系的情感较为亲密。在中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朋友的情感亲密度为比较亲密,与老乡、同学、同事/生意伙伴的情感亲密度为一般。在弱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房东、邻居、领导/老板这些弱关系的情感亲密度为一般、比较疏远或疏远。从均值看,新生代农民工对其社会网络成员的情感亲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家人,朋友,亲戚,同学,同事/生意伙伴,老乡,邻居,房东和老板/领导,居委会干部,城里人,其他。

4.熟识程度。在强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人的熟识程度为非常信任,其均值远超过其他关系类型,与亲戚的熟识程度为比较信任。在中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朋友、同学的熟识程度为比较信任,与老乡、同事/生意伙伴的熟识程度为一般。在弱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房东、邻居、老板/领导这些弱关系的熟识程度为一般。从均值看,新生代农民工对其社会网络成员的熟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乡,同事/生意伙伴,房东,老板/领导,邻居,居委会干部,城里人,其他。

5.互惠程度。在强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人的互惠程度为经常接受帮助或互相帮助,与亲戚的互惠程度为互相帮助。在中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朋友、同学、老乡、同事/生意伙伴的互惠程度为互相帮助。在弱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房东、邻居、老板/领导等弱关系的互惠程度为互相帮助。

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作为强关系的家人、亲戚的联系频率较高,联系目的主要是出于情感需要和保持联络,情感比较亲密,对他们比较信任,会接受他们的帮助或相互帮助。在中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朋友的联系频率最高,联系目的出于情感需要或保持联络,感情比较亲密,比较信任,相互帮助,与同学、老乡的联系频率一般,联系目的是为了保持联络,情感亲密度一般,比较信任或一般,互相帮助。与同事/生意伙伴的联系频率较高,联系目的是出于社会交往需要,熟识程度一般,互相帮助。在弱关系中,新生代农民工与老板/领导、房东、邻居的联系频率较高,与老板的联系目的是需要实际帮助和社会交往需要,与其他人是社会交往需要,情感亲密度一般、比较疏远或疏远,熟识程度一般,互相帮助。本次研究发现,家人、亲戚、朋友等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里,老乡的地位有所下降,同事/生意伙伴的地位上升,一些新的元素如老板/领导、其他(政府工作人员、记者、警察等)正在被他们吸收到自己的社会网络中来。

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作用分析

1.社会网络与求职。在工作信息来源的问题调查显示,他们进城第一份工作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亲戚朋友、招工队和打工的同乡,占总人数的59.4%,说明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首次流入城市寻找第一份工作中依靠了社会网络的力量。在目前工作的信息来源中,有63.9%的人来自朋友、亲戚、同学、打工的同事、家人和老乡,说明在进入城市后,社会网络依然对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求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33.3%的人第一份工作的信息来源是自己找的,说明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更加具有主动性,他们自发地进入城市追求城市生活而不是为生计所迫。

2.社会网络与城市融入。72.4%的人与本地人偶尔交往,13.8%的人从不交往,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人之间并未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他们之间依然存在着距离。有29.4%的人愿意与家乡人交朋友,49.1%的人愿意与一起工作的外地打工者交朋友,仅有5.5%的人愿意与当地人交朋友。有72.3%的人愿意与当地人交往。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意愿比较强,但由于对城市居民持有的刻板印象而使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和当地人交朋友。

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求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第一份工作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网络获得的,其当前工作的信息来源也主要是依靠社会网络获得的,说明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关系比较疏远。虽然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更高,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关系还是比较疏远,他们愿意与本地人交往但不愿与他们交朋友。

五、结论

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不仅包括那些主要的、经常性的交往,也包括那些次要的,偶尔性的交往。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群体主要分为两个等级,一个等级是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同质群体,这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交往的主要群体;另一个等级是以老板/领导、城里人为代表的异质群体及以居委会干部、政府干工作人员为代表的制度内关系,这些共同组成了进城农民工社会交往中的次要群体。这些不同交往频度的主要群体、次要群体共同编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网络。朋友、家人、亲戚、老乡这些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仍然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中的核心部分。同时,随着从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业缘关系在他们社会交往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然这些业缘关系也仍然是以同质关系为主体的),这些同质关系共同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生活中的首属群体。

乡土社会网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首次流动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的信息来源、寻找工作的方式等,都更多地依赖亲缘地缘社会关系网络。但在随后再次职业社会流动过程中,原有乡土社会网络的作用大大下降,新的业缘关系网络、就业市场信息等途径开始起到更大的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但是现有研究表明,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帮助的社会网络主要是“乡土社会关系”(包括初级乡土关系和次级乡土关系),“非乡土社会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没有受到重视,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异质性的社会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是否能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能否真正获得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单菁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J].城市问题,2007,(4):59-63.

[2] 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2):42-48.

[3] 任义科,李树茁,杜海峰,费尔德曼.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4-62.

[4] 李树茁,任义科,费尔德曼,杨绪松.中国农民工的整体社会网络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3):19-95.

[5] 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5-15.

[6] 刘军.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J].社会学研究,2004,(1):1-12.

[7] 李美佳.大学生社会网络的构成、维护与拓展――以重庆市为例[D].成都:西南大学,2008.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Social Network for New Generation Migrants

――Example from Hangzhou

ZHANG Lei,PAN Fa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A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new generation migrants have been the main stream of migrants.In this paper,the social network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have been focused on which includes connection frequency,connection goal,emotion intimacy,acquaintance level and reciprocal level.Then the function of social network to finding-job and city integr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new generation migrant;social network;social integration

上一篇:论被派遣劳务者实现同工同酬的权利保障 下一篇: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