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增值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探索

时间:2022-10-19 12:52:07

基于学生增值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探索

摘 要:文章从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出发,从学生增值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即应以学生增值发展为主,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职能管理部门要关注教学的价值性等。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38-02

绩效评价是对工作表现和工作结果做出评判,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是促进组织发展和组织成员自我提升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教学绩效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教师自身都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然而正是对这种绩效观的片面理解导致只强调组织绩效、教师发展而忽略教学行为中最重要的受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造成了如今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只作为晋升、薪酬、职称评定的依据,而使高校严重偏离了“教书育人”的本来含义。本文试图从受体――学生出发,找到科学衡量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方法,形成合理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从根源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发挥高校的教学功能[1]。

一、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的判断,从学生角度出发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目标评价模式(泰勒)、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增值评价等。

(一)泰勒目标评价模式

1930年以来,教育评价的奠基人泰勒提出了教育史上较为完成的、自成体系的教育评价理论,即来自科学管理理论分支的目标理论。泰勒认为,可以用学生行为的成就来表示教育目标,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成就的界定,以此为依据判断教育活动的效果,并根据信息的反馈来控制目标的达成。但是泰勒模式过于用“目标”说明一切,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忽视过程进步属于结果型评价,且注重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二)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了CIPP模式,它是一种着重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其中背景评价分析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条件,输入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条件、备选方案的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各种表现的评价,成果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所达既定目标程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糅合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评价者可以根据时间、进度的不同灵活选择评价阶段。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缺乏价值判断[2]。

(三)增值评价

增值评价是来自西方的关于效能评价理论的发展和延续,国内文献将增值评价用于判断高校效能、成绩增值、教师评价等,其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国内外对于增值评价的界定也有多重判断,如认为增值评价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所施加的影响,是学生增加的价值所在;认为增值评价是学生入学前与受教育之后的增值幅度;也有认为增值的内容不仅应包含学生的认知,还应包含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加。

基于对增值评价界定的区别,相关研究也出现较大不同,有将增值评价用于学校效能分析的,通过统计研判,将学生学业作为学校效能高低的基本要素;有将学生增值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认为可以对学生入学前后教育成绩的增幅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标准;也有将以上两种方式综合之后展开研究的,认为增值评价法可以作为学校和教师教育效果的判定方法。

本研究则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增值情况来判断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学生增值评价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步应获取学生受教育之前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与程度,获得输入数据;第二步开展效果评判,得出输出值,两者之差就是其增值幅度。教师教学活动必然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但是影响范围、影响效果、影响程度等肯定不尽相同,而学生增值评价就是要通过对差值的计算来进行量化判断,进而对高校教师教学绩效做出客观判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

二、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校对于教师教学绩效的判断往往采用外适性评价手段,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从国家、高校的培养目标出发衡量学生的发展,这种外适性的评价方法带来的缺点:一是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二是忽视受教育人群的心理感知状态。个体的心理感知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内化过程,一旦教师的教学行为被受教育者感知并认可,就会逐步转化为其个性品质。外适性评价方法过于强调知识的讲授,对于受教育者仅仅看作教学对象而已;而个适性评价则较为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人心理状况、学习动机、需求层次以及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影响,这种评价方式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活动的计划,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个适性教学方法更持久,影响力更明显、更突出。了解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差异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综上所述,在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时既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外适性教学又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个适性教学,优秀的教学方法应该将外适性教学与个适性教学完美糅合起来,做到既符合国家的培养目标、劳动力市场需求又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基于学生增值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

(一)决策层――以“学生增值发展”为评教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绩效评价方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都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标准,包括:科学引导了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了结构通顺的讲演;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很好地组织大家讨论;鼓励课堂提问,很好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很好地使用了教学媒介;课下可以随时地找到教师等等这种从“学生”本源出发的评价指标使学生更容易把握、判断令评价结果更加精准,避免了以“教”为准评价指标的主观随意、受师生关系影响的缺点。

上一篇:基于移动互联环境的自主协同学习模式探析 下一篇:生活回归视域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及策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