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设计的影响效应

时间:2022-10-18 11:54:02

意大利设计的影响效应

“意大利设计”作为一个公认的金字招牌早已深入人心,而它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也值得不断探究。作为首个专门展示意大利设计的博物馆,米兰的三年展设计博物馆(Triennale Design Museum)自2007年开幕以来,每年都会以全新的策展主题剖析意大利设计的不同层面。

2013年的第六届展览以“影响综合症”(The Syndrome of the Influence)命名,邀请设计师们通过作品来对意大利设计大师及著名品牌的影响力加以诠释。整个展览呈现出轻松愉悦、寓教于乐的氛围,这从入口处用霓虹灯管拼成的展览标题便可初见端倪。

这次展览从“意大利设计的发明”、“创造性破坏”及“全新框架”三个方面切入,分别对应意大利战后设计的三个片段。这三个部分呈现ABA式,如同一支经典的交响曲,第一和第三部分都由装置作品构成,这些装置由22位来自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的当代建筑或产品设计师特别为本次展览创作,诠释他们对意大利设计历史中10位大师及12个品牌的理解。中间的第二部分则是口述实录,对12位意大利设计界的领军人物的采访,展现了一代代设计师们的薪火相传。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新成就,从来没有什么凭空而生的创意,靠的是积累和经历,这是一个从模仿到超越的过程。设计师们一方面在同世界交流的过程中寻找着灵感与解决方案,而另一方面,也需要从过往的大师身上持续不断地找寻经验,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生发出新的创意。

今人忆故人

在“意大利设计的发明”这一部分中,主角是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意大利设计“黄金时代”的10位大师,他们多为建筑师出身,且活跃于米兰,但是谁都没有在某个特定的学校科班出身,而是自己发明了设计师这一角色。他们可以被认为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宁愿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找自己的道路,也不想和其他人一起构成组合。策展人皮耶尔基・尼克林(Pierluigi Nicolin)把作业布置给当代的建筑设计师们,希望通过他们的演绎,把与这些意大利设计传奇人物相关的情感展现给观众。年轻一辈从大师们的敏感、好奇心、灵感来源、旅行经历等入手,探讨意大利设计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文化现象的根源。

在洛伦佐・达米亚尼(Lorenzo Damiani)献给阿基列与皮埃尔・贾科莫・卡斯蒂里奥尼兄弟(Achille e Pier Giacomo Castiglioni)的名为《极简线条》的装置中,特别放置了俩兄弟合作设计过的一些椅子:Tric,Babela,Sanluca,Sella等,每个椅子上都有一个塞满了各种图片及小物件的盒子,讲述着每一件作品的创意起源和制作过程。这些盒子的开启,仿佛令观众走进了卡斯蒂里奥尼兄弟俩那充满天马行空创意的大脑,得以换一个视角来重新思考这些作品。其实这件装置如此设计也是有出处的,因为卡斯蒂里奥尼兄弟曾经说过,“我希望把物品放在叙述的中心,不要有过多的文字游戏……或者由我来选择坐在哪些文字上”。

在向意大利设计大师兼教育家布鲁诺・姆纳里(Bruno Munari)致敬的《半空中的路径》中,建筑师马蒂尔德・卡萨尼(Matilde Cassani)与弗郎切斯科・里布利兹(Francesco Librizzi)创造了一系列体现姆纳里理论精髓的悬吊结构,参观者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体会在半空中多变而又不安的状态。这正体现了设计师提出的“无差别平衡”,即在面对不同的规则、影响及社会环境时,他的创作设计自身会千变万化,但却从来不会失去固有的本质。姆纳里更认为每一个设计其实都不过是由技术、工程及幽默三者相互作用而达成的构造上的改变而已。

Blumer and friends设计工作室对马尔克・扎努索(Marco Zanuso)的理解在《材料的震动》中被诠释:一次次的空气压缩爆炸装置生成了无限量的印有“扎努索”(Zanuso)字样的薄铝片,一片片飘落在地,逐渐堆满整个空间,隐喻工业化生产时代设计的简单无限量复制,缺乏对于生产限度的理解。扎努索简单地认为设计与建筑能建造一个工业化、智能化的更好新世界。在这里,扎努索是那个认为工业生产系统是拯救世界唯一出路时代的代表。

保罗・尤连(Paolo Ulian)的装置《创意时刻》是展览第一部分的亮点,这件作品用影子隐喻影响力,简单易懂又充满美感。在纯白空间的中央,五件明显地影响了维克・马吉斯特莱蒂(Vico Magistretti)设计研究过程的家具,以红色金属框架的形式呈现,而通过光线,它们在白墙上的影子(实则是后期加工过的线条)则以类似白描的方式勾勒出马吉斯特莱蒂最为著名的五件作品的轮廓,直接有力地展现了隐藏于马吉斯特莱蒂作品中的师承关系。

国内危机 国外契机

展览的第二部分名为“创造性破坏”, 展现意大利设计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危机过渡到下一个辉煌时期的过程,为此特别邀请众多当事人口述历史,如设计师亚历山大罗・蒙蒂尼(Alessandro Mendini)、恩佐・马力(Enzo Mari)、朱利・亚科迪(Giulio Iacchetti),Alessi品牌的总裁艾伯特・艾烈希(Alberto Alessi),Domus杂志主编约瑟夫・葛利玛(Joseph Grima)。展览空间被设置成旋转回廊,一些那个时代涌现的经典设计作品在镜面地板的多重反射下令人头晕目眩。在这一时期,创意逐渐地不再为大众文化提供空间,而工业化发展和消费主义观念的盛行令设计沦为品牌刻意极端求新求变的工具。

但几乎同时,1972年一场在纽约现代艺术馆引起轰动的展览――“意大利,新的家庭景观”(Italy, The New Domestic Landscape)给意大利设计带来了契机。这是一场对于意大利设计有着深远意义的展览,它不仅打开了 “意大利设计” 的知名度,更奠定了其重要的国际地位。在此之前,美国人对于意大利文化的印象多停留在意大利移民们开的披萨和通心粉餐馆。而这一展览成功地输出了意大利设计的概念。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和文化环境动荡,那次展览上的设计作品关注的不仅是物件本身,更体现着意大利所经历的政治与社会气候,成为反思及批判社会问题的一种工具,这对于把设计等同于工业生产的美国人来说是耳目一新的。最终,这些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设计作品令意大利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

品牌影响力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全新框架”,主角是将设计师们所继承到的影响效应实实在在化为有形物件的家具品牌,如果不是他们推波助澜将设计推向市场,前人的设计无法走进寻常人们的生活,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在战后构成“意大利制造”(Made in Italy)新形象的十大耳熟能详的家具设计品牌,邀请了各自深有交情的设计师来操刀创作体现品牌精神的装置。

亚历山大罗・蒙蒂尼为Alessi营造了《生态系统》,这是一个以未来主义艺术家杰拉尔多・多托里(Gerardo Dottori)的作品《向上的形式》(Forme Ascensionali)为背景、以各种五花八门缩小版的Alessi产品为主角的童话世界,还有玩具小火车拖着品牌创立之初的广告牌穿行其中。

马特欧・韦尔切洛尼(Matteo Vercelloni)为Magis品牌创作了《新物种》,品牌多年的经典作品在四周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设计的“Déjà-vu”(似曾相识)镜子的映照下化身为一支万花筒,中间的圆形旋转带承载着Me Too系列的动物形座椅,中央则是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陀螺椅(Spun),而顶上类似万花筒的图案也由Magis历年最重要的作品构成,都是混合着娱乐性与功能性的“新物种”。

罗恩・吉拉德(Ron Gilad)则为Flos烹饪了一桌“轻盈光晚宴”,该品牌各种经典灯具以迷你尺寸现身,其乐融融地围坐一圈。这其中有他本人设计的宫廷风Teca台灯、菲利浦・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的Archimoon系列,还有出自阿基列与皮埃尔・贾科莫・卡斯蒂里奥尼兄弟之手的“猫”(Gatto)、“雷达”(Taccia)、“仙女”(Gibigianna)台灯及著名落地灯“弧”(Arco),此外还有康斯坦丁・格里克(Konstantin Grcic)的“五月天”(May Day)便携灯、贾斯珀・莫里森(Jasper Morrison)的Glo-Ball圆球桌灯。

“全新框架”虽然是由品牌唱主角,但设计师们的谨慎选择并没有令展台像广告灯箱,而更像是讲述着品牌创作历史的博物馆橱窗。这里有很多外国设计师的名字,向我们展示着意大利设计影响力的国际性和包容度。在今天,除了纵向的影响,横向的影响也同样是持续领先市场的有效策略。

纵观整场展览,把视角聚焦在意大利设计界内不同文化及个人间互相影响上这一策展主题很有启发性。正是由于设计师与企业对于其他文化保有的好奇心及交流渴望,新的创意火花及项目才能够诞生,意大利设计才得以历久弥新。(编辑:孙源)

上一篇:聆听东方神韵 下一篇:缉捕怪兽:2012台北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