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英文范文

时间:2023-11-10 15:31:55

意大利英文

意大利英文篇1

关键词:美利坚民族;民族意识;英格兰;移民

中图分类号:K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1999)03-0067-06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美利坚民族简直不能算作一个民族。时至今日,美利坚民族中有讲英语的、有讲德语的、有讲法语的、有讲印第安语和拉丁语的。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生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差异很大。美利坚民族的最显著的标志,是他们的民族觉醒意识和民族一体认同意识。研究清楚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问题,就能正确地认识美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本文就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专家。

在北美东海岸殖民地,最早的移民几乎都是英格兰人。从1607年建立詹姆斯敦起,至建成十三个殖民地为止,英格兰人移民是这里的主体,其他国家的移民是很少的一部分。这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移民,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血缘上、情感上都将自己看作是“美洲英国人”。北美人这种与英格兰民族认同的观念,直至美国独立后仍然存在。

十三个殖民地的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大约占这里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三。因为他们是殖民地的创建者,英格兰文化便在这里深深的扎下了根。首先是英国的地名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北美,如曼彻斯特、巴尔的摩、伯明瀚等城镇的名称。还有将英国皇室成员的名字引用到地名上,如詹姆斯敦、纽约、查尔斯敦、伊丽莎白等城镇的名字。殖民地时期的三所名牌大学,一所命名为威廉一玛丽学院,哈佛大学的所在地竟用英国大学城的名字“坎布利奇”(剑桥)。北美殖民地使用的是英国的习惯法的审判制度,建立的是英国代议制式的政府。在政府的文牍和民间人民的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英语。英国的生活方式、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文化在十三个殖民地中居绝对统治地位。“其他非英籍移民,来自北欧各国,人数不多,他们的文化和英国的文化近似,因此,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英国式的生活。”[1](P5)这就是北美殖民地人与英国人民族认同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英国是自己的“母国”,他们仅仅是到北美拓殖的“英国人”。

欧洲移民初到北美,受到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他们若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寻求强大的保护,英国人就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有力的保护。法国人与印第安人结成联盟多次向英属殖民地开战,十三个殖民地居民便以英国人后裔的身份,参加了英国对法印联盟的战争。1755年—1763年,英法之间发生了七年战争,北美许多知名人士,都象乔治·华盛顿一样参加了那场战争。英国人只有打败法国人,他们才能在北美大陆上安宁生活。他们越想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遇到的外部压力就越大,外部的压力越大,他们就和英国的联系越紧密。后来,当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压力减弱了,英国人对北美殖民地人的种种限制增强了,殖民地人与英国人认同的意识才逐渐减弱。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移民们将英国文化全盘带入北美殖民地。在殖民地建立之初,移民中的文盲较多,殖民地没有自己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没能力创造自己的文化。英国的诗歌、英国的小说、英国的戏剧、英国的服饰和英国的家具等等,只要可以从英国运来的,他们都从英国运到北美。而此时的英国,也将殖民地当做文化产品的销售地。英国伦敦出版的《新英语初阶》初级课本,在美洲的小学中使用多年。殖民地没有神话传说,没有英雄时代,没有可供继承的东西,他们只有接受英国的东西。他们从意识的深层次将自己与英国人等同起来。殖民地人在文化生活方面是吃“英国的牛奶”成长起来的。这个时期,殖民地民族意识处于“未断乳期。”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人民,普遍有与英国人民族认同的意识,就是美国民族意识启蒙的先驱们,也都毫无例外具有这种思想。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了《宾夕法尼亚报》,当时他禁止在自己的报上登载争论性文章。1733—1735年间,正当英属殖民地与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矛盾尖锐时,他的报纸保持了与英国人高度一致的观点[2](P100)。1728年冬,富兰克林组织了“讲读社”(Junto),该社的成员在一起只谈论社会道德、自然科学。直到1760年,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殖民政府矛盾非常尖锐时,富兰克林仍说;“经验已经表明,除非发生了严重的苛政和压迫,反对英国人的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既然组成整个殖民地同盟是不可能的,那末,部分殖民地起来造反的企图就一定是发疯了,因为那些没有参加造反的殖民地,将同母国一起来镇压造反。”[3](P79)由此可以看出,十三个殖民地人,还没有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看待,他们之间的信任,远不如他们对英国政府的信任,他们之间的依赖,不如对英国政府的依赖,这就是当时英属北美人民民族意识的现状。

“七年战争”中,乔治·华盛顿誓死效忠自己的“母国”。在很长的时期内,华盛顿对母国忠贞不逾。他对乔治三世抱有幻想,希望乔治三世能给殖民地人民同英国臣民一样的权利。从感情上,托马斯·杰斐逊,是北美殖民地最具有民主思想的政治家,他又是英国后裔的种植园主,他一直在为维护英属殖民地人民的基本权利而斗争,他所要维护的这些基本权利,也正是英国本土人民已经享有的权利。托马斯·潘恩是独立战争的鼓动者和宣传家,他在英国生活期间十分潦倒,潘恩来到了充满反英情绪的北美殖民地,很快地投入到反英的斗争中,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常识》。在《常识》中,他要人们成立殖民地联盟,要人们与英国决裂,号召人们拿起武器与英军作战。他又在政论文章《危机》第二篇中(1777年1月13日发表),提出了“美利坚合众国”一词。尽管这样,我们不难从潘恩的著作中,看出他的英国情结。写作《常识》一书时,潘恩用了“一个英国人”的笔名,他号召人们起来去争取与英国人相同的那份自由,他将英国比作“母亲”将美国比作“儿子”。美国的民族意识启蒙先驱是这样的认识,其他普通移民更是如此。

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是殖民地人民这种“英吉利民族”意识的最激烈的体现。七年战争后,他们希望得到英国政府的补偿,希望英国政府将他们与英国本土臣民一视同仁。但是,在北美殖民地开征了《印花税》和其他许多税目。这些税收侵犯殖民地议会立法权的行为,是殖民地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北美人士认为,英国议会中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英国议会所通过的法律就不能在殖民地生效;若殖民地代表在英国议会中有席位,英国议会通过的法律,殖民地理应执行。

北美独立战争,并不是一次民族独立战争,美利坚民族独立的意义,在近一个世纪以后的美国内战中才显示出来。英国人叫独立战争是“兄弟之间的战争”,波斯顿人称这场战争为“茶叶战争”,佛吉尼亚人称它为“烟草战争”。“对任何有头脑的殖民地居民来说,独立战争似乎只是前一个半世纪英国历史的必然结果。按照英国辉格党的观点,这是第二次内战,是一场把1689年光荣革命的原则扩大到美洲,并使之地方化的战争。它为十九世纪,震撼了这个新国家的脱离主义传统提供了基础。为建立一个新国家而进行的斗争要到1865年或更晚一些时候才告完成。[3](P623)由此可见,北美殖民地并没有一个主流的民族意识,更不存在一个同质的民族与英国人作战,这些仅仅为了自身利益而战的殖民地居民所进行的战争,也就不能称其为民族独立战争。

美国移民别族而居,他们之间风俗习惯各异,宗教信仰五花八门,各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在美国形成了各民族分别聚居的特殊现象。从美国独立后至美墨战争爆发(1846年),美国人自认为自己是欧裔美洲人,或更直接的认为自己是佛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佐治亚人和罗德岛人等等。此时的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带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

在美洲殖民地开拓的初期,许多欧洲移民结伴而来,他们在某一地站稳脚跟后,便马上将自己的亲朋好友,招引到自己的聚居地。荷兰人主要聚居在新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的纽约),他们从事航海贸易和农耕,他们使用荷兰语,信仰新教。最为典型的例子是“1846年53名荷兰人结伴而行,在密歇根湖畔的荒野上,建立了一个移民区,命名为‘荷兰’。”[1](P7)德意志移民这种聚居的意识更强。德意志人于1683年在费城附近建立第一个永久居住区,即日尔曼敦,于是许多德意志人纷纷拥向这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美国建国后,宾夕法尼亚三分之一属于德意志人,他们讲德语,信仰路德教。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和后来大革命中逃亡的贵族,他们聚居在新奥尔良周围,给美国带来了欧洲的高雅文化,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在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河流域聚居着大量的法兰西人的后裔,美国人称他们为“卡金人”,他们主要从事渔业和农业。犹太人很早就在新阿姆斯特丹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他们社区活动的中心是犹太教堂和其他文化团体,他们是非常难以同化的民族。此外,在美国还有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巴斯克人和葡萄牙人等等,他们也都别族而居,形成了许多具有排他性和自保性很强的移民圈。他们便以血缘、地缘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开始与自己本州的人认同,认为自己与本州的移民是一类。

移民别族而居,是形成地方主义民族意识的根源,宗教信仰以地区为界,促使人们的以地区界线区分民族的意识形成。当时的新英格兰,是信奉英国国教的收容所;罗德岛是清教徒的保育院;马里兰是罗马天主教徒的隐居地;宾夕法尼亚则对所有的教派来者不拒;佛吉尼亚是信仰纯正英国国教的胜地;北卡来罗纳是逃亡者的避难所;南卡罗来纳是冒险家和海盗的乐园。宗教上的分歧,使他们的是非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等许多观念,大相径庭。移民们的生活习俗,也大不相同。各教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和大学。美国建国后,几乎每个基督教派都有自己的学院,“新长老派建立了普林斯顿学院,浸礼会教会复兴派建立了布朗学院,荷兰改革派教会建立了拉特格斯学院,一个公理会牧师将一所印第安传教学校改成达特茅斯学院,圣公会教徒与长老派教徒合作建立了国王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费城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4](P237)。宗教是以地区为界进行传播的,教会所建立的学校,也是以地区为界发展的,教育的发展更增强了人们的地方主义观念。在美国没有一个主流的教派,也就没有一个文化的中心。

同一地方民族认同意识的存在和发展,时刻威胁着合众国的存在。此时的美国没有宗教的圣地,没有文化的首都,没有经济的中心,甚至没有政治的中枢。美国人只明确自己是某州的公民,而并不强调自己是“美利坚人”。在当时的美国,许多上层人士都以所在州为自己的“国家。约翰.亚当斯在独立后还说,马萨诸塞湾是“我的国家”,他将国会中的马萨诸塞的代表团称为“我们的大使”[5](P629)。“直至1818年杰斐逊在写信给威廉.弗来明时,将佛吉尼亚说成是他的‘国家’。在当时,始终是提到各殖民地,而不提合众国。”(《杰斐逊评传》(美国)吉贝尔·希纳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5页)杰斐逊给自己题写的墓志铭,希望后人铭记自己的三项成就中,其中只有起草《独立宣言》,不是只为佛吉尼亚州做的贡献,另外两项一一起草《佛吉尼亚宗教自由法则》和创建佛吉尼亚大学——则完全是为自己的“国家”的贡献。当时美国的许多上层人士,是没有美利坚民族的概念的。他们的民族意识,影响了美国的立法。美国的早期立法中不强调美利坚合众国的概念,而强调各个州的地位。“直至内战时候,这个新国家通常都是用复数加以叙述的,这一点无意中表达了一种感情上的真象。”[3](P629)

此时美国人只以州为国,以州人为同胞。这就使得美国各个州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许多州有退出联邦的举动。各州之间也有许多矛盾,贸易的纠纷、边界的划定、税务的承担等等,各州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有时是武装冲突。对西部土地的争夺,使各州的冲突达到了高潮。佛吉尼亚对独立后自己的疆界非常不满,它想占据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全部土地,宾夕法尼亚也想拥有这些土地,处于夹缝中的马里兰有随时被吞并的危险。领土争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美国地方间冲突的主要原因。直至后来,联邦制定了土地边界方面的法律,地方冲突才告一段落。更有甚者,一些利益得不到满足的州,要求退出联邦,使得联邦随时有瓦解的危险。

美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命运与联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州的利益,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本州的公民。他们的民族意识,带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他们的民族概念是本地化的,他们的国家概念是复数化的。

在美国,由于地理上的差异,造成了美国南方和北方经济制度的差异,进而导致南北文化的差异。北方人意识到了这种差异,企图缩小和改变这种差异。南方人意识到这种差异后,却在极力地扩大这种差异。大约在美英二次战争后,一个孤立的地区——“南部”在美国出现了,那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同质民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从心理上排斥北方人。他们蔑称新英格兰人为“北佬”(Yankee),称北方为Yankeedom,北方人的作风被叫做“北佬气的”(Yankeeism)。此时,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发展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北方人要求美国人大融合的倾向;另一种是南方人极力排斥北方人,强调自己的特性的倾向。这两种民族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强化,最后发生了激烈的冲撞。美国内战,实际上就是这两种民族意识冲突的表现。

美国独立后,北方逐步发展起来一些近代工业,如面粉加工、纺织、制糖等等,并且与世界同步,开始了机器的使用。北方的发展需要国内统一的大市场,需要国家的关税保护,也就需要强大统一的国家。而此时的南方,则大力发展奴隶种植园经济,他们种植的棉花和烟草,绝大部分出口给英国,种植园主又从英国进口回自己和奴隶所需要的生活品。因此他们要求降低关税,他们对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漠不关心。所以北方人具有强烈的联邦意识,强调美利坚民族一体的认同。南方人只强调南方人的利益,只强调南方的特性,他们认为南方人是一致的人,与北方人是不同的美国人。南方人相信自己是一致的,就努力使自己一致,南方人强调南方的特性,就尽力创造自己的特性。其实仔细考查美国南方的历史,就会发现此时的南方,是有许多特别之外”

南方的特性之一,是南方的生产目的非常单纯,只是满足少数种植园主的消费。种植园主越来越成为欧洲奢侈品的忠实的消费者,而没有成为北方工业原料的生产者。南方人的这一特性,不仅不为北方人见容,使得种植园主之间也都矛盾重重。南方的生产目的,只是为了南方种植园主的消费,南方的经济发展走进了停滞不前、原地循环的怪圈。

南方的特性之二,就是文化教育极其落后。种植园主在文化生活方面,只是英国贵族文化的消费者,而非美国文化的创造者。南方地区的教育萎缩,南方的一般人就不能象新英格兰人那样接受教育,在南方种植园主垄断了文化。威廉—马丽学院,是南方建立较早的高等学校,这所学校充满了贵族气息,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它根本不能与哈佛和耶鲁两所大学相提并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院仅达到一所初级中学的水平,南方的教育比北方落后近半个世纪。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初等教育都已经初具规模。北方的文化虽然不是那样雅致,但它根植于北美大陆的沃土之上,它有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南方人不愿意接受北方的文化,北方人也不愿意接受被自己先辈所摈弃了的英国贵族文化。南方和北方,在文化领域中的冲突,南方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南方人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没有战胜北方人的武器。

南方的特性之三,南方人极力模仿英国绅士,甚至模仿欧洲骑士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美国历史发展的障碍物。南方人崇尚门第,南方生活的潮流是南方的几个大家族领导的。杰斐逊致夏斯泰的一封信中,比较了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他说,北方人是冷静的,南方人是暴躁的,北方人是有节制的,南方人是骄奢淫逸的,北方人是勤劳的,南方人是懒惰的,北方人注意保护自己的自由,也注意保护别人的自由,南方人则维护自己的自由,但蹂躏别人的自由。[5](P15)可以看出,南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脾气秉性,是不适应美国的社会发展的。

南方的特性之四,是南方地区没有中心城镇,一直没有一个政治文化的中心,政治权力分散于一家一户的种植园主,南方的内部没有凝聚力。内战前夕,佛吉尼亚首府也只是一个季节性的城市,平时只住千余人。托马斯·杰斐逊在他的《佛吉尼亚纪事》一书中说“我们没有城镇。在我们的乡村许多地方贯穿着可通航的河流,由此通常贸易是送上门来……这也许是为何我们没有重要城镇的许多原因之一。”在南方,没有那一个城市,象北方的费城、纽约、波斯顿一样,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在南方,每个种植园就是一个政治中心,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就不可能形成象北方那样代表民意的舆论,代表民意的政治团体。南方最后的政治意愿的强烈表达,也只能是南方几个种植园主的微弱的哀鸣。

美国南方和南方美国人所具有的诸多特性,都不能使南方人融合成一个同质的民族。南方人中,从非洲捆绑来的大量黑人奴隶是不可能被融合的,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与南方种植园主格格不入。南方人中的白人自由人和白人契约奴,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接受种植园主的生活方式。所以自认为南方人是同质的一个民族,只是种植园主的理想和心愿。南方人事实上根本不是一个民族,他们抗拒美利坚民族统一融合潮流的行径,注定要失败的。

美国两种民族意识冲突的结果,表现为内战,战争之初南方暂时的胜利,被美国人称为“历史对地理的胜利,想象对现实的胜利”。美国人希望联邦统一,他们要打败南方的民族分裂活动,他们要确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在他的《美国人:建国的经历》中说:“为建立一个新国家而进行的斗争要到1865年或者更晚一些时候才告结束。”伍斯特.威尔逊总统也曾说过,内战“在美国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国家感。联邦不是得救了;联邦是复活了。”内战摧毁南方的经济制度,破坏了南方人的生活方式,将南方纳入整个美国发展的范畴。加之铁路交通和电报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南方与北方很快地溶为一体,南方人与北方人也很快融合为美利坚民族了。美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美利坚人,是在美国南部重建时期。

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殖民地时期至美国独立后,此时美国人有与英国民族认同的意识;美国独立后至第二次英美战争,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某州人,他们具有与本州人民族认同的意识;英美第二次战争至美国内战,北方人已经具有美利坚民族意识,而南方美国人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内战后至南方重建时期,美国人才最后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整体意识和精神。

[参 考 文 献]

[1](美)安·哈利斯·莱夫.美国民族百衲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美)本杰明·富兰.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美)丹尼·丁·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经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美)丹尼尔·丁·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意大利英文篇2

关键词:美利坚民族;民族意识;英格兰;移民

中图分类号:K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1999)03-0067-06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美利坚民族简直不能算作一个民族。时至今日,美利坚民族中有讲英语的、有讲德语的、有讲法语的、有讲印第安语和拉丁语的。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生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差异很大。美利坚民族的最显着的标志,是他们的民族觉醒意识和民族一体认同意识。研究清楚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问题,就能正确地认识美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本文就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专家。

在北美东海岸殖民地,最早的移民几乎都是英格兰人。从1607年建立詹姆斯敦起,至建成十三个殖民地为止,英格兰人移民是这里的主体,其他国家的移民是很少的一部分。这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移民,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血缘上、情感上都将自己看作是“美洲英国人”。北美人这种与英格兰民族认同的观念,直至美国独立后仍然存在。

十三个殖民地的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大约占这里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三。因为他们是殖民地的创建者,英格兰文化便在这里深深的扎下了根。首先是英国的地名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北美,如曼彻斯特、巴尔的摩、伯明瀚等城镇的名称。还有将英国皇室成员的名字引用到地名上,如詹姆斯敦、纽约、查尔斯敦、伊丽莎白等城镇的名字。殖民地时期的三所名牌大学,一所命名为威廉一玛丽学院,哈佛大学的所在地竟用英国大学城的名字“坎布利奇”(剑桥)。北美殖民地使用的是英国的习惯法的审判制度,建立的是英国代议制式的政府。在政府的文牍和民间人民的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英语。英国的生活方式、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文化在十三个殖民地中居绝对统治地位。“其他非英籍移民,来自北欧各国,人数不多,他们的文化和英国的文化近似,因此,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英国式的生活。”(P5)这就是北美殖民地人与英国人民族认同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英国是自己的“母国”,他们仅仅是到北美拓殖的“英国人”。

欧洲移民初到北美,受到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他们若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寻求强大的保护,英国人就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有力的保护。法国人与印第安人结成联盟多次向英属殖民地开战,十三个殖民地居民便以英国人后裔的身份,参加了英国对法印联盟的战争。1755年—1763年,英法之间发生了七年战争,北美许多知名人士,都象乔治·华盛顿一样参加了那场战争。英国人只有打败法国人,他们才能在北美大陆上安宁生活。他们越想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遇到的外部压力就越大,外部的压力越大,他们就和英国的联系越紧密。后来,当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压力减弱了,英国人对北美殖民地人的种种限制增强了,殖民地人与英国人认同的意识才逐渐减弱。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移民们将英国文化全盘带入北美殖民地。在殖民地建立之初,移民中的文盲较多,殖民地没有自己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没能力创造自己的文化。英国的诗歌、英国的小说、英国的戏剧、英国的服饰和英国的家具等等,只要可以从英国运来的,他们都从英国运到北美。而此时的英国,也将殖民地当做文化产品的销售地。英国伦敦出版的《新英语初阶》初级课本,在美洲的小学中使用多年。殖民地没有神话传说,没有英雄时代,没有可供继承的东西,他们只有接受英国的东西。他们从意识的深层次将自己与英国人等同起来。殖民地人在文化生活方面是吃“英国的牛奶”成长起来的。这个时期,殖民地民族意识处于“未断乳期。”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人民,普遍有与英国人民族认同的意识,就是美国民族意识启蒙的先驱们,也都毫无例外具有这种思想。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了《宾夕法尼亚报》,当时他禁止在自己的报上登载争论性文章。1733—1735年间,正当英属殖民地与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矛盾尖锐时,他的报纸保持了与英国人高度一致的观点(P100)。1728年冬,富兰克林组织了“讲读社”(Junto),该社的成员在一起只谈论社会道德、自然科学。直到1760年,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殖民政府矛盾非常尖锐时,富兰克林仍说;“经验已经表明,除非发生了严重的苛政和压迫,反对英国人的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既然组成整个殖民地同盟是不可能的,那末,部分殖民地起来造反的企图就一定是发疯了,因为那些没有参加造反的殖民地,将同母国一起来镇压造反。”(P79)由此可以看出,十三个殖民地人,还没有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看待,他们之间的信任,远不如他们对英国政府的信任,他们之间的依赖,不如对英国政府的依赖,这就是当时英属北美人民民族意识的现状。

“七年战争”中,乔治·华盛顿誓死效忠自己的“母国”。在很长的时期内,华盛顿对母国忠贞不逾。他对乔治三世抱有幻想,希望乔治三世能给殖民地人民同英国臣民一样的权利。从感情上,托马斯·杰斐逊,是北美殖民地最具有民主思想的政治家,他又是英国后裔的种植园主,他一直在为维护英属殖民地人民的基本权利而斗争,他所要维护的这些基本权利,也正是英国本土人民已经享有的权利。托马斯·潘恩是独立战争的鼓动者和宣传家,他在英国生活期间十分潦倒,潘恩来到了充满反英情绪的北美殖民地,很快地投入到反英的斗争中,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常识》。在《常识》中,他要人们成立殖民地联盟,要人们与英国决裂,号召人们拿起武器与英军作战。他又在政论文章《危机》第二篇中(1777年1月13日发表),提出了“美利坚合众国”一词。尽管这样,我们不难从潘恩的着作中,看出他的英国情结。写作《常识》一书时,潘恩用了“一个英国人”的笔名,他号召人们起来去争取与英国人相同的那份自由,他将英国比作“母亲”将美国比作“儿子”。美国的民族意识启蒙先驱是这样的认识,其他普通移民更是如此。

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是殖民地人民这种“英吉利民族”意识的最激烈的体现。七年战争后,他们希望得到英国政府的补偿,希望英国政府将他们与英国本土臣民一视同仁。但是,在北美殖民地开征了《印花税》和其他许多税目。这些税收侵犯殖民地议会立法权的行为,是殖民地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北美人士认为,英国议会中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英国议会所通过的法律就不能在殖民地生效;若殖民地代表在英国议会中有席位,英国议会通过的法律,殖民地理应执行。

北美独立战争,并不是一次民族独立战争,美利坚民族独立的意义,在近一个世纪以后的美国内战中才显示出来。英国人叫独立战争是“兄弟之间的战争”,波斯顿人称这场战争为“茶叶战争”,佛吉尼亚人称它为“烟草战争”。“对任何有头脑的殖民地居民来说,独立战争似乎只是前一个半世纪英国历史的必然结果。按照英国辉格党的观点,这是第二次内战,是一场把1689年光荣革命的原则扩大到美洲,并使之地方化的战争。它为十九世纪,震撼了这个新国家的脱离主义传统提供了基础。为建立一个新国家而进行的斗争要到1865年或更晚一些时候才告完成。(P623)由此可见,北美殖民地并没有一个主流的民族意识,更不存在一个同质的民族与英国人作战,这些仅仅为了自身利益而战的殖民地居民所进行的战争,也就不能称其为民族独立战争。

美国移民别族而居,他们之间风俗习惯各异,宗教信仰五花八门,各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在美国形成了各民族分别聚居的特殊现象。从美国独立后至美墨战争爆发(1846年),美国人自认为自己是欧裔美洲人,或更直接的认为自己是佛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佐治亚人和罗德岛人等等。此时的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带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

在美洲殖民地开拓的初期,许多欧洲移民结伴而来,他们在某一地站稳脚跟后,便马上将自己的亲朋好友,招引到自己的聚居地。荷兰人主要聚居在新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的纽约),他们从事航海贸易和农耕,他们使用荷兰语,信仰新教。最为典型的例子是“1846年53名荷兰人结伴而行,在密歇根湖畔的荒野上,建立了一个移民区,命名为‘荷兰’。”(P7)德意志移民这种聚居的意识更强。德意志人于1683年在费城附近建立第一个永久居住区,即日尔曼敦,于是许多德意志人纷纷拥向这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美国建国后,宾夕法尼亚三分之一属于德意志人,他们讲德语,信仰路德教。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和后来大革命中逃亡的贵族,他们聚居在新奥尔良周围,给美国带来了欧洲的高雅文化,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在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河流域聚居着大量的法兰西人的后裔,美国人称他们为“卡金人”,他们主要从事渔业和农业。犹太人很早就在新阿姆斯特丹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他们社区活动的中心是犹太教堂和其他文化团体,他们是非常难以同化的民族。此外,在美国还有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巴斯克人和葡萄牙人等等,他们也都别族而居,形成了许多具有排他性和自保性很强的移民圈。他们便以血缘、地缘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开始与自己本州的人认同,认为自己与本州的移民是一类。

移民别族而居,是形成地方主义民族意识的根源,宗教信仰以地区为界,促使人们的以地区界线区分民族的意识形成。当时的新英格兰,是信奉英国国教的收容所;罗德岛是清教徒的保育院;马里兰是罗马天主教徒的隐居地;宾夕法尼亚则对所有的教派来者不拒;佛吉尼亚是信仰纯正英国国教的胜地;北卡来罗纳是逃亡者的避难所;南卡罗来纳是冒险家和海盗的乐园。宗教上的分歧,使他们的是非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等许多观念,大相径庭。移民们的生活习俗,也大不相同。各教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和大学。美国建国后,几乎每个基督教派都有自己的学院,“新长老派建立了普林斯顿学院,浸礼会教会复兴派建立了布朗学院,荷兰改革派教会建立了拉特格斯学院,一个公理会牧师将一所印第安传教学校改成达特茅斯学院,圣公会教徒与长老派教徒合作建立了国王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费城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P237)。宗教是以地区为界进行传播的,教会所建立的学校,也是以地区为界发展的,教育的发展更增强了人们的地方主义观念。在美国没有一个主流的教派,也就没有一个文化的中心。

  

同一地方民族认同意识的存在和发展,时刻威胁着合众国的存在。此时的美国没有宗教的圣地,没有文化的首都,没有经济的中心,甚至没有政治的中枢。美国人只明确自己是某州的公民,而并不强调自己是“美利坚人”。在当时的美国,许多上层人士都以所在州为自己的“国家。约翰.亚当斯在独立后还说,马萨诸塞湾是“我的国家”,他将国会中的马萨诸塞的代表团称为“我们的大使”(P629)。“直至1818年杰斐逊在写信给威廉.弗来明时,将佛吉尼亚说成是他的‘国家’。在当时,始终是提到各殖民地,而不提合众国。”(《杰斐逊评传》(美国)吉贝尔·希纳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5页)杰斐逊给自己题写的墓志铭,希望后人铭记自己的三项成就中,其中只有起草《独立宣言》,不是只为佛吉尼亚州做的贡献,另外两项一一起草《佛吉尼亚宗教自由法则》和创建佛吉尼亚大学——则完全是为自己的“国家”的贡献。当时美国的许多上层人士,是没有美利坚民族的概念的。他们的民族意识,影响了美国的立法。美国的早期立法中不强调美利坚合众国的概念,而强调各个州的地位。“直至内战时候,这个新国家通常都是用复数加以叙述的,这一点无意中表达了一种感情上的真象。”(P629)

此时美国人只以州为国,以州人为同胞。这就使得美国各个州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许多州有退出联邦的举动。各州之间也有许多矛盾,贸易的纠纷、边界的划定、税务的承担等等,各州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有时是武装冲突。对西部土地的争夺,使各州的冲突达到了高潮。佛吉尼亚对独立后自己的疆界非常不满,它想占据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全部土地,宾夕法尼亚也想拥有这些土地,处于夹缝中的马里兰有随时被吞并的危险。领土争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美国地方间冲突的主要原因。直至后来,联邦制定了土地边界方面的法律,地方冲突才告一段落。更有甚者,一些利益得不到满足的州,要求退出联邦,使得联邦随时有瓦解的危险。

美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命运与联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州的利益,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本州的公民。他们的民族意识,带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他们的民族概念是本地化的,他们的国家概念是复数化的。

在美国,由于地理上的差异,造成了美国南方和北方经济制度的差异,进而导致南北文化的差异。北方人意识到了这种差异,企图缩小和改变这种差异。南方人意识到这种差异后,却在极力地扩大这种差异。大约在美英二次战争后,一个孤立的地区——“南部”在美国出现了,那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同质民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从心理上排斥北方人。他们蔑称新英格兰人为“北佬”(Yankee),称北方为Yankeedom,北方人的作风被叫做“北佬气的”(Yankeeism)。此时,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发展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北方人要求美国人大融合的倾向;另一种是南方人极力排斥北方人,强调自己的特性的倾向。这两种民族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强化,最后发生了激烈的冲撞。美国内战,实际上就是这两种民族意识冲突的表现。

美国独立后,北方逐步发展起来一些近代工业,如面粉加工、纺织、制糖等等,并且与世界同步,开始了机器的使用。北方的发展需要国内统一的大市场,需要国家的关税保护,也就需要强大统一的国家。而此时的南方,则大力发展奴隶种植园经济,他们种植的棉花和烟草,绝大部分出口给英国,种植园主又从英国进口回自己和奴隶所需要的生活品。因此他们要求降低关税,他们对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漠不关心。所以北方人具有强烈的联邦意识,强调美利坚民族一体的认同。南方人只强调南方人的利益,只强调南方的特性,他们认为南方人是一致的人,与北方人是不同的美国人。南方人相信自己是一致的,就努力使自己一致,南方人强调南方的特性,就尽力创造自己的特性。其实仔细考查美国南方的历史,就会发现此时的南方,是有许多特别之外”

南方的特性之一,是南方的生产目的非常单纯,只是满足少数种植园主的消费。种植园主越来越成为欧洲奢侈品的忠实的消费者,而没有成为北方工业原料的生产者。南方人的这一特性,不仅不为北方人见容,使得种植园主之间也都矛盾重重。南方的生产目的,只是为了南方种植园主的消费,南方的经济发展走进了停滞不前、原地循环的怪圈。

南方的特性之二,就是文化教育极其落后。种植园主在文化生活方面,只是英国贵族文化的消费者,而非美国文化的创造者。南方地区的教育萎缩,南方的一般人就不能象新英格兰人那样接受教育,在南方种植园主垄断了文化。威廉—马丽学院,是南方建立较早的高等学校,这所学校充满了贵族气息,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它根本不能与哈佛和耶鲁两所大学相提并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院仅达到一所初级中学的水平,南方的教育比北方落后近半个世纪。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初等教育都已经初具规模。北方的文化虽然不是那样雅致,但它根植于北美大陆的沃土之上,它有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南方人不愿意接受北方的文化,北方人也不愿意接受被自己先辈所摈弃了的英国贵族文化。南方和北方,在文化领域中的冲突,南方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南方人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没有战胜北方人的武器。

南方的特性之三,南方人极力模仿英国绅士,甚至模仿欧洲骑士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美国历史发展的障碍物。南方人崇尚门第,南方生活的潮流是南方的几个大家族领导的。杰斐逊致夏斯泰的一封信中,比较了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他说,北方人是冷静的,南方人是暴躁的,北方人是有节制的,南方人是骄奢淫逸的,北方人是勤劳的,南方人是懒惰的,北方人注意保护自己的自由,也注意保护别人的自由,南方人则维护自己的自由,但蹂躏别人的自由。(P15)可以看出,南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脾气秉性,是不适应美国的社会发展的。

南方的特性之四,是南方地区没有中心城镇,一直没有一个政治文化的中心,政治权力分散于一家一户的种植园主,南方的内部没有凝聚力。内战前夕,佛吉尼亚首府也只是一个季节性的城市,平时只住千余人。托马斯·杰斐逊在他的《佛吉尼亚纪事》一书中说“我们没有城镇。在我们的乡村许多地方贯穿着可通航的河流,由此通常贸易是送上门来……这也许是为何我们没有重要城镇的许多原因之一。”在南方,没有那一个城市,象北方的费城、纽约、波斯顿一样,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在南方,每个种植园就是一个政治中心,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就不可能形成象北方那样代表民意的舆论,代表民意的政治团体。南方最后的政治意愿的强烈表达,也只能是南方几个种植园主的微弱的哀鸣。

美国南方和南方美国人所具有的诸多特性,都不能使南方人融合成一个同质的民族。南方人中,从非洲捆绑来的大量黑人奴隶是不可能被融合的,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与南方种植园主格格不入。南方人中的白人自由人和白人契约奴,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接受种植园主的生活方式。所以自认为南方人是同质的一个民族,只是种植园主的理想和心愿。南方人事实上根本不是一个民族,他们抗拒美利坚民族统一融合潮流的行径,注定要失败的。

美国两种民族意识冲突的结果,表现为内战,战争之初南方暂时的胜利,被美国人称为“历史对地理的胜利,想象对现实的胜利”。美国人希望联邦统一,他们要打败南方的民族分裂活动,他们要确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在他的《美国人:建国的经历》中说:“为建立一个新国家而进行的斗争要到1865年或者更晚一些时候才告结束。”伍斯特.威尔逊总统也曾说过,内战“在美国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国家感。联邦不是得救了;联邦是复活了。”内战摧毁南方的经济制度,破坏了南方人的生活方式,将南方纳入整个美国发展的范畴。加之铁路交通和电报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南方与北方很快地溶为一体,南方人与北方人也很快融合为美利坚民族了。美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美利坚人,是在美国南部重建时期。

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殖民地时期至美国独立后,此时美国人有与英国民族认同的意识;美国独立后至第二次英美战争,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某州人,他们具有与本州人民族认同的意识;英美第二次战争至美国内战,北方人已经具有美利坚民族意识,而南方美国人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内战后至南方重建时期,美国人才最后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整体意识和精神。

[参 考 文 献]

(美)安·哈利斯·莱夫.美国民族百衲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美)本杰明·富兰.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美)丹尼·丁·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经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美)丹尼尔·丁·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美)杰斐逊.杰斐逊文集上[M].北京:三联书店1993.

意大利英文篇3

本文阐述了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多年实施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梳理了利用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的相关内容,总结和回顾了实施英语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来的相关成果。

关键词:

英语;实践活动;校园文化

一、利用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的背景

对我校部分班级护理学生和医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强烈的欲望,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作为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提升途径的意义。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笔者学校十年前由两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随着学校升格,学生文化素质亟待从中专生水平提升到大学生水平;同时,由于学校开始普通专科招生以后在校学生逐年增加,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个别教育难度加大,需要发掘和利用不同渠道对学生因材施教。英语教师也逐渐转变教育观念,淡化在职业教育中的过强的英语教学学科意识,努力通过英语教学促成专业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二、利用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的相关内容

1.定期开展竞赛活动十年来,英语教研室通过开展英文阅读、演讲、写作、手抄报制作、情景剧表演、歌曲演唱等活动提升英语学习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利用“MyChineseDream”“WhenConfuciusMeetsSocrates”“WhatisGlobalCitizenship”等各种演讲题目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利用“医学和生活”为主题的英文手抄报制作和医院情景短剧表演,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职场英语表达能力。根据不完全统计,十年以来总共开展各级各类英语教学活动四十多次,学生直接参与人次3000以上;每年参加观摩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歌曲演唱等活动的学生均在1200人次以上。

2.提供各种选修课程英语教研室向学生提供英语口语、英美文化、英语国家概况、医护英语情景会话等选修课程,满足了学生不同形式的学习需求。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求比照常规教学要求,教师上课有授课计划、教案和课件,学生上课有考勤,有参与,有反馈。英语课外选修课程明显地改善了常规英语课堂班级人数过多,师生互动很少的局面,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得到了补充。

3.开设各种专家讲座十年来,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外籍教师进行各种讲座,涵盖学习方法、多元文化介绍、国外医护职业介绍、英语测试、英美文学、英文电影和歌曲赏析、护士出国考试等内容。讲座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深受学生欢迎。

4.进行各种拓展培训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公共基础部和职业培训部在近年连续开展公共英语和医护英语提升培训,总计近千名学生参加培训。英语教师完成500多学时的培训教学。有的学生由于公共英语能力提升通过了专升本英语考试进入本科院校深造,有的学生通过医护英语的提升进入了涉外医疗机构就业。拓展英语培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建设师生共享的英语资源中心英语教研室为师生组建了包含磁带、光盘、英语学习参考书、英语文学读物、英语杂志、英语报纸等材料的开放共享的资源中心。学生利用英语教师提供的磁带和光盘在学校音频发射中心向全校学生播放。英语协会会员和其他师生借阅资源中心书刊的累计达到500人次以上。

6.给学生提供各种锻炼英语的实践机会英语教研室利用校园广播英语节目的开播、学生承担各种英语活动节目主持工作、协助英语教师承担来校外宾接待和口译任务、参与制药企业药品说明书翻译等任务,不断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交流沟通、组织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利用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的成效

由于多年的努力,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给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促进。各种英语活动的开展,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根据不完全统计,十年以来,全校共有38人次荣获市级以上各类英语活动等级奖项。同时,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外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教学科研成绩。发表《浅谈第二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浅析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等教改论文,出版《医学生人文英语选读》教材,主持市级教改项目《医药类高专英语课程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相关课题。

意大利英文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快乐学习;情景课堂

近年来,随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越来越重,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的出现,挤占我国初中学生的自由时间,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初中英语快乐情景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引导,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一定的组织设计,利用可以利用的道具,和学生一起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收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寓教于乐,寓情于乐,让学生学的快乐、学的自在、学的开心。

一、快乐情景课堂教学的意义

目前,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越来越幼龄化,从幼儿园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英语。初中和之前的英语学习均属于基础学习,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掌握一些必要的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近年来,情景教学法和快乐教学法作为新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均得到普及和推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英语的教与学中,把情景教学和快乐教学联系起来创设初中英语快乐情景课堂,让学生处于某一个情景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意义重大。

二、初中英语快乐情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利用真实的物品、人物、动作创设初中英语快乐情景课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汉语是利用汉字表达意思,英语是利用拼音表达意思。对于刚接触这一陌生语言的学生来讲,教师的引导意义重大。英语教师要营造一种快乐的、轻松的、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内心的恐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利用教室内部的实物和直观的道具创设英语快乐情景课堂,例如:在进行物品类的单词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物品,并把相关的词语放在一起教学,以加深学生对那些物品单词的印象;对于颜色类的单词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衣服、头发、书包等颜色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进行某一个场景对话(如借东西、还东西等)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调动起来,一起扮演情景中的人物,通过真实对话提高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2、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创设英语快乐情景课堂

当今社会是科技的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也不例外。目前,多媒体在初中教学中已经被普遍使用。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育新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如在进行风景名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收集与该地区有关的文字、视频、图片,最后进行整理,做成多媒体课件,把课件穿插在英语课堂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身处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他们对课堂内容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进行电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该电影,让学生先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课文教学,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模仿电影中的演员进行课文对话练习。

3、利用各种各样的游戏创设英语快乐情景课堂

英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给教学内容赋予一定的游戏色彩,把游戏和英语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引人入胜,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解放学生的天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潜能。例如:在进行水果类单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各类水果准备一些带进课堂,把水果竞猜的游戏和水果英文单词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学生分为几组,蒙上其中一个同学的眼睛,该组的其他同学对水果进行大小、形状、颜色描述,被蒙住眼睛的学生通过同伴的描述猜测并迅速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字,时间最短者获胜,这样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深深记住自己猜到的水果单词。

4、利用音乐创设初中英语快乐情景课堂

音乐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活跃气氛。如今的初中生酷爱音乐,还喜欢学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在英语的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利用初中生爱音乐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英文歌曲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开始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制造活跃的氛围,这样学生一边为上课做准备,一边就会不由自主跟着音乐学习英文歌曲,提前进入快乐情景课堂的学习。

三、初中英语快乐情景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英语快乐情景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情景太复杂。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情景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忽略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第二,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有的教师设置的情景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而是让学生看老师表演,这样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学习兴趣仍然不浓厚;第三,快乐情景创设仅限于课堂。初中英语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一周几个小时的课堂学习,还要调动初中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热情。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课外自己创造情景,进行英语的不间断学习。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的学习属于基础阶段学习,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掌握英语学习的基础技能。初中英语快乐情景课堂寓学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利用实物和人物、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利用游戏、利用音乐渲染等创设情景课堂是目前常用的英语快乐情景课堂的创设方式。在初中英语情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创设的情景太复杂,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仅限于课内等,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快乐情景课堂教学的优势,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贺媛媛;初中英语情境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研究[J];文理导航;2013年第5期

[2] 王杰;初中英语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第6期

意大利英文篇5

论文摘要:远程开放教育电大英语教学资源建设是电大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包括英语教材、多媒体、网络课程以及其它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硬软件,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电大英语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电大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本文就电大英语教学的资源建设问题,从教学资源研究的内容和整理入手,并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电大英语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应用效果。

一、前言

远程开放教育电大英语教学是电大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电大英语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在教学中得以应用,给电大英语教学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全国各地电大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了适合本校学生水平的教学计划。教师授课中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但统一教材及统一考核却给教和学带来诸多不便。因而,结合学生实际的电大英语教学资源开发势在必行。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教材统一的情况下,开发电大英语教学资源是体现“个性化”,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

二、远程开放教育电大英语教学资源研究内容

远程开放教育电大英语教学资源(包括课内和课外以及网络教学资源)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即供给课程与教学活动,满足课程与教学活动需要的一切。《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

英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交际的工具,其教学资源表现出多形式性、多渠道性。学生要达到在不同语境下正确快速理解运用语言的目的,只有通过多渠道地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从不同侧面接触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深入地了解语言。

英语教学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其它还包括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

电大英语教学资源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宽泛,通常是各种电大英语教育资源的汇集,其内容包括:

(1)英语教材。英语教材除了学生用书以外,还有教师用书、音像带、多媒体光盘和配套读物等。英语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范本,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2)英语报刊。报刊具有新闻性,能及时反映国内与国际时事,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3)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新闻报刊、杂志、声音、文字图像资料库、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软件,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及校园网开设的英语学习栏目。

(4)广播电视节目。广播和电视中的英语教学节目。这些节目语音标准、语言地道,提供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十分有利于英语学习。

(5)英文电影。英文电影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英语文学作品。英语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小说、神话、诗歌、戏剧和文学名著等是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7)英文歌曲。枯燥的英语学习,一旦加上了优美动听的旋律,也会变得多姿多彩。

(8)生活英语。英语说明书、英语广告、英语标志等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远程开放教育电大英语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电大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来补充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力求做到立足课堂,超越教材,利用英语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英语文化素养和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我们既不能把教材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完全抛开教材,而是注重结合电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立足于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依据教学大纲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使之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开发和利用英语教学资源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英语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勇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拓展英语教学资源,改变把英语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校内的教学模式,使英语课程由窄变宽、由静变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能主动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探究及实践。这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1.英文歌曲的利用

俗话说:“听歌学英语,效果没法比”。无论是在听、说、读还是在写作和翻译方面,英文歌曲对英语学习有着促进、催化、提高兴趣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利用英文歌曲进行教学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听力课堂,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听一遍教材听懂大意,听第二遍后做书本练习,最后老师讲评校对答案。但是课还未结束,学生就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开始分散。因此,教师应经常更换听力材料,可以把枯燥乏味的英语说教换成大家都乐于接受的英语歌曲,并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听、说活动紧密结合,既有输入又有输出。

2.英语报刊的利用

当今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要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而将英语报刊运用于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3.英语影视的利用

英语影视是一种动感的媒体,能表现运动的事物,逼真地再现语言交际场景,调动学生眼、耳、口、大脑,甚至整个身心参与语言学习;此外,影视资料的语言地道、权威、范围广,展现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的言语,内容丰富多彩且不断推陈出新,语言显得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而,利用影视资源于英语教学有诸多优越性。教材多次涉及英语影视方面的内容,使影视资源的利用显得自然合理。

4.网络资源的利用

网络的两个显著特点(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为我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既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素材资源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和搜索功能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意大利英文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意识 培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及全文往往只求表层意思,而不能理解深层含义。究其原因,学生自身语言知识有限,而且缺乏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受中国文化教育的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风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对全文的理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它成份的媒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外语,提高社交能力。

(三)有利于文化交流学生通过所学的语言材料了解民族文化,一方面可以受到国外文化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才能在跨文化交往中求同存异,保持自我,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大学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意识培养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跨文化的视野,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讲授语言知识。近年来,随着交际法教学的普及和对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讨论的增加,广大英语教师开始关注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讨论、研究和教学的主要焦点仅仅集中在目的语的文化导入上。教师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无法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1]。

(二)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以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用英语进行交际。虽然有些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如对交际方略、规则和礼貌等知识知之甚少。如果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不理解,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误解对方以致交际失败。

三、对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跨文化素材

大学英语教材不仅仅是传输英语知识,还是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所以大学英语教材首先要从社会需要和培养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发,协调好社会、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英语教材要体现两种文化相异的材料,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课文内容应该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教材内容能与本国文化对比,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寻找两种价值观解释的热情。根据跨文化教育的需要,教材中应当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及可以学习借鉴之处,要能帮助学生去寻找、获得和理解目的语国家的知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一种理念,不同文化各有其特点,可以互补,贵在善于吸收和扬弃。英语教师要积累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理解的技巧,使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得到内化和深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英文和中文文化修养,正确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2]。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锻炼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从而透视各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及其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激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外语,并且应用自如。

参考文献

意大利英文篇7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63-1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提高使学生阅读英语文本的能力和语言感知力,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当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学生认为该门课程的专业性很强,不容易理解和记忆,而教师也认为该课程缺乏铺垫和延伸,造成了教学的重重困难。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相继设置了英美文学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实践中依然存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全球化形势已经基本形成,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是现代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学边缘化使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难以产生兴趣和激发他们的热情。同时,在难就业的大时代背景下,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功利主义,学生更热衷于学习那些毕业后比较容易就业,与市场关联性较大的课程,比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以及法律英语等课程,因此英美文学课程形同虚设、备受冷落。

第二,学生英美文学名著的输入不够。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时未能大量阅读英语文学原著,未能感受到英美文学与文化等人文知识的魅力.因而在高年级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中,不能真正的了解作者的内心,作品的内涵,文化的本质,甚至审美缺失,这直接导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困境,学生在没有作品输入的前提下,不能领会教师所讲的内容,不能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第三,师资队伍弱小、师资力量不足。在教学实践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渊博的文化和文学知识,融汇东西方文学,而更多的英语研究者在现今的热潮下,更多的专注于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等等,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都由一名或两名教师担当,这是英美文学课程师资力量匮乏的直接表现,这不利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讨和学术交流。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改革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其改革方向应当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

当前,国内各类高校英语专业只在高年级阶段才设置英美文学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英美文学课教学地位显得非常的尴尬,难以有效地培养人文素质。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低年级就开始开设一些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和赏析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输入,为英美文学课程的理论输出和鉴赏分析打基础。同时,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大胆地脱离教材,以该学科的特点为基础,对教学脉络进行重新的梳理,必要时可尝试着放弃平均分配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放在文学成就更高、影响更大的英美文学教学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对间隔较远、成就不明显的时期可适当地略过或者简单地介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讲解的模式,突出重点、精简和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引用比较文学教育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比较文学法是根据比较文学的教学模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诸多文学教学法中的一种。所谓比较文学法,就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作品分析以达到文学教学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某一文本记忆并不深刻,但在与其他文本对照学习过程中就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将乔叟所著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长文本中的“当四月的甘霖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与英国艾略特的《荒原》首句“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对比教学,采取该种互文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同样是四月,不同时代的文本所表达的差异性意境。又如,英国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小说,作品人物诸多,而且各个栩栩如生,被誉为英版《红楼梦》;因此,不妨借此相互对比来实现文学教学目的,拉近学生与英美文学之间的距离。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英美文学学习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准确理解作品内涵,甚至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促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现代英美文化的内涵,可利用一些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手段,通过课件形式,给文字配上图画、声音等,利用大纲和图表的形式介绍文学流派和作者作品;利用对影视作品以及录像资料的赏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代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能力也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一种最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规定一些作品赏析阅读材料,在规定时间读完、组织讨论,通过谈感想、谈认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品鉴赏能力。

结语:本质上讲,语言是文化的传承,文学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要想学好,必须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本土文化。因此,要想学好英语语言,应当加强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和教学模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吕佩臣.高校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3).

[3]琚磊.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英美文学课程优化设计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4]汤岩.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追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5]王菲菲.有效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35).

意大利英文篇8

1、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英语的分类。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爱尔兰人、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大批移民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地区,在这些地区中新大陆母语种类得以产生。在17世纪,“洋泾浜”英语(pidgen)被奴隶贩子传播到美国南部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奴隶贩子的第二代移民发展洋泾浜英语为克里奥尔语(Cre-ole)。在1776年美国独立之后,其内部大部分的亲英分子(loy-alists)移民到加拿大。在1770年至1850年这段时间之内,又有大批自由移民从苏格兰、英格兰和爱尔兰来到澳大利亚,由于受到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方言影响,他们的混合方言形成了澳大利亚英语变体。从1790年到1890年的百年时间之内,受利益驱动的欧洲商人来到了新西兰淘金,这些商人的混合方言在新西兰毛利语(Maori)的影响之下,发展成为新西兰英语变体。以上的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和新西兰英语共同组成了“新大陆英语”(newEnglish),对英语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个阶段是18世纪至19世纪,在亚洲、非洲的英国殖民地出现了第二语言种类——新型英语(newEnglish)的发展。西非的英语与克里奥尔语和贩奴时期的“洋泾浜”英语的发展有联系,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英国商人与当地使用方言的土著做生意,他们的交流依靠混合英语来完成,在当今英语在西非已有相当的官方地位之后,“洋泾浜”英语依旧是当地居民的第二语言。在东非,其英语主要是1850年后,在政府、教育以及法律部门得到广泛运用的语言。东非在1960年独立之后,他们的官方语言确定为英语,英语也成为很多人的第二语言。在东南亚以及南太平洋地区,英语的影响在18世纪后期进行的航海探险中才开始体现,主要在英国的保护领地,如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菲律宾群岛等地使用“洋泾浜”英语。在这些地区的世界英语由于其历史渊源相同,并且与英、美语言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语言分类上较难以界定。但是这些世界英语各有特点,并且其口音独特、各不相同,同时,这些世界英语相比标准英语,在词汇的用法、语法以及语篇策略上区别明显,共同构成当今的“新型英语”。以上皆是世界英语形成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中国英语的形成。在当前文化交流逆差且中国民族文化英语术语缺乏的情况下,“中国英语”应运而生。中国英语即能够正确表达中国民族文化的英语术语,是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纯正英语,是符合语言生成规律且被规范英语接受的正式英语。中国英语的产生是改变文化交流逆差现状的有效手段,是进行双向性的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中国英语是承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从其产生方式上看,它是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中国英语是用英语表达非英语语言国家特有的社会文化等事物,是能够进入英语交际且不受母语干扰的一种规范英语,它的提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中国英语词汇体系必将形成并且逐渐丰富,从而作为中外文化沟通的又一座桥梁。

3、中国英语在汉译英中的应用。翻译是以目标语言完整并且正确地重新表达出原语言中表达出的意思,从而达到两种文化交流的目的。从翻译的性质而言,两种语言的产生环境不同,具有不同的特色,目标语言无法做到保留原语言所具有的语言特色,而在一定情况下,无法保留原语言的这种特色就不能完整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因此,在汉译英中中国英语的运用则必然出现。例如,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完美结合文字的形、音、意三方面内容的艺术形式,在翻译上,不仅要保留其意,更要兼顾其形与音。张英春先生在对刘禹锡的《竹枝词》进行翻译时就极好地表现出诗歌的形音意:扬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Thewillowsalegreen,green,Theriverisserene,There’shissongwaftedtome.Intheeastthesunisrising,Inthewestrainisfalling,Canyouseeifit’sfairorfoul?翻译的目的是帮助两种文化交流的完成,而两种文化的差距会造成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使译语文化难以完全包容原语言文化中具有特色的语言表达,而目的语言需要完整地表达出源语言的特色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文化的交流。由此可见,“中国英语”的出现是必然的。

二、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也愈发频繁,外语在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表达中国特色的术语必将不断丰富。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分析中国英语在未来的需求。首先,从英语词汇上看,中国英语已经是被广泛接受的客观存在。中国英语的构词规律符合英语词汇学中所说的转义词、音译词、新造词和词义扩大等语言规律。英语中typhoon等词汇就是汉语的音译词。其次,在发音方面,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进行情感表达时,英语使用语调的变化表达,而汉语使用声调的变化表达。由于英语的学习者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会形成一种在词尾不自觉地加入辅音的发音方式。再次,从语法角度来看,汉语是意合语言,通过调换词序或者利用虚词以表示语篇句法,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其语篇句法通过词汇本身的词态来表示。在表达习惯上,中国人受到礼法教育的影响,说话方式较为含蓄,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说话方式比较直接,句首就会表达出最重要的信息。由此看出,中国英语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结束语

从文化的传播来看,语言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孔孟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已经受到许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播仅靠汉语一种语言途径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有一种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出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通用语言。

上一篇:我的邻居范文 下一篇:微信公众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