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图式的角度看语篇的理解

时间:2022-10-18 08:52:56

摘 要:语篇的理解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图式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本文从认知图式的角度着重探讨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是如何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其语篇理解力。

关键词:图式 图式理论 语篇理解

引言

语篇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词、句、段的理解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而且是由读者/听者(接受信息者)参与的一项活动。在此活动中,除了受其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的影响外,接受信息者对语篇的理解还受到本身积淀的经验的影响和制约。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的生活积淀越深厚,对语篇的反应就越敏感越能动。经验形成各种图式(schema)储存在读者的记忆库中。它不仅指导我们理解各种事物和经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事物和经历的语言描述。人们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其对于新信息的理解,因而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设法将其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促进对新事物(信息)的理解。可见,图式对语篇理解具有指导意义。笔者拟从认知图式的角度探讨图式是如何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其语篇理解力。

一、图式及图式理论

图式概念是Kant首先在其哲学理论中提出来的(黄子东,1998)。30年代初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F.C.Barlett提出,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或积极组织,是学习者储存在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即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Pearson认为,图式“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产生的景象或联想”。Kook把图式描述为人们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董广智等,2003)。Carrell和Eisterhold把图式定义为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即背景知识)的构架,而Eysenck和Keane则认为,图式是被组织起来的一簇概念,是组织我们感知世界的内在结构(黄子东,1998),这种结构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大小、层次、经验、知识各不相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很强的学科色彩。这些图式随着读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读者提供一种参考,以助读者对感知世界的联想、制约和理解(林挺,1996;周相利,2002)。总的说来,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形成的图式。语篇理解的过程就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输入信息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读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是决定语篇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图式理论是图式知识在认知实践中具体运用的概括与升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以图式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并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的图式网络系统,当人的感觉系统接受了一个信息时,就会使图式网络系统中大量有关知识得到激活,即“以点激网”,如果图式知识与被感知的信息相匹配时图式知识就会表征出来,为被感知的信息提供一种解释。人们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对新信息的解码与编码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王初明,1990)图式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任何语篇,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并无意义可言,而只是为读者或听者提供引导,使他知道如何应用自己已有知识去提取或建构意义。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不再被视为作者对读者的单向作用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作者的语言与读者头脑中的图式(即广义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图式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单词、语法、习惯用语等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指文章的主题文化背景、语言知识,形式图式指文章行文及谋篇、结构等知识。

二、图式理论在语篇理解中的应用

语篇理解的过程是人们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图式)与语篇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处理和储存的过程。图式理论认为:信息的处理通常是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上进行,这种处理过程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bottom up)的处理方式,即:输入头脑的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具体图式,这些具体图式合成较大的高层次图式,从而激活头脑中较大的图式发生作用。另一种是“自上而下”(top down)的方式。它认为上一层的信息可以影响下一层的处理。头脑中的高层次图式预测输入的信息,并对这种信息予以肯定或否定。在语篇理解中,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同时发生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层次,并引导着输入信息与图式知识的相互作用,达到理解的目的。

前面已提到,图式分为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语言图式。那么这三种图式在语篇理解上分别是如何起作用的呢?语言图式主要指单词、语法、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知识,是一个人对语言本身的掌握程度。因此,这里将重点讨论一下前两种图式的作用。

内容图式指读者所具备的有关语篇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读者需要根据语篇中已经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推断出语篇的连贯。而这种推理的准确性取决于两个因素:(1)语篇中己知信息为推理提供的基础;(2)读者对所涉及的话题和事件的社会背景知识的多少。其中第二方面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内容图式。毫无疑问,读者头脑中有关某个语篇的恰当的背景知识有助于他对该语篇的理解。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读者往往更容易、更透彻地理解他所熟悉的话题。“(对读者来讲)内容熟悉的语篇比那些内容生疏、来自陌生文化传统的语篇更容易阅读和理解”(Carrell et al,1983)。内容图式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语篇连贯,这样,读者就比较易于对语篇的内容作出推测。《大学体验英语》第一册的第四单元passage A中有这么一段话“I have to admit it was pretty scary. The day after I arrived,I experienced my first British holiday-a Bank Holiday,a national holiday where everything is closed for the day. ”读到这段话时,有的同学就不太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恐惧。有的同学说,遇到假期怕什么,去逛街消遣呀等等。这就说明学生比较缺乏一些背景知识,孰不知,英国的银行休假日是一个全国性的假日,这时的银行和许多商家都关门歇业。根据图式理论,语篇理解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信息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背景知识或图式与输入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周相利,2002)。从这一意义来看,信息处理过程如果缺少背景知识的参与,语言解码、意义重构就难以实现。理解语篇的过程其实是读者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实学生的图式结构,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不同的语言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许多困难。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有时甚至歪曲原意,自然也就不能对阅读理解的问题作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

另外一种图式称作“形式图式”,即储存在人的头脑中的有关不同类型语篇的形式、修辞的组织和结构方面的知识。波格兰德(Beaugrande)认为,语篇的类型受4种因素的制约:1)表面的语篇;2)语篇世界;3)储存的知识模式;4)(事件)发生的场景(Beaugrande,1981)。在阅读中,读者往往会发现类型熟悉的语篇比类型不熟悉的语篇容易理解。卡雷尔在研究形式图式时提出:“……那些修辞结构熟悉的语篇(对于读者来讲)应该比修辞结构不熟悉的语篇更容易理解。”(Carrell et al,1983)形式图式之所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语篇,是因为它为读者提供了语篇推进的信息。依赖于自己的形式图式知识,读者更容易推断语篇中命题之间的联系。纳特尔(Nuttall)指出:“了解了整个语篇的结构有助于理解其中的每个部分,就像理解了一个段落之后有助于理解其中每个句子一样。”(Nuttall,1982)不同类型的语篇有不同的结构特征。论述文一般采用三段论方式:引言发展结论;记叙文多按照事件发生或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而说明文多按照所要说明的主题或人物或物体的性质来决定。如果读者拥有了该类文体的形式图式,就能十分容易地从格式的结构和发展推测出文章的下一部分内容,易于跟上语篇所提供的信息,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多向学生讲解语篇的段落结构、内容要点以及主题等上层水平结构,并通过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组织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英汉文体图式的差异,从而快速形成关于英语语篇的形式图式。图式理论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上层的结构,就会将这一结构作为框架吸纳语言材料,有效加工信息,并加快语篇理解进程。

语篇的理解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语篇的理解中,图式理论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因此,在语篇理解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图式知识的建构和积累,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Carrel,P. C & Ensterhold,T.C.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TESOL Quarterly [J].1983,Vol.17.

[2]Barlett,F.C. 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3]De Beaugrande &Robert,A.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London:Longman,1981.

[4]Nuttall,C.E.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 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2.

[5]Pearson P.D. and Johnson D.D.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7.

[6]董广智,刘丽欣.浅析英语听力过程三段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9-141.

[7]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1998,(4):18-43.

[8]林挺.浅析英语听力过程三段论[J].现代外语,1996,(4):33-38.

[9]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0]周相利.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

[11]《大学体验英语》项目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文学的境遇及境遇的改善 下一篇: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