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18 08:31:42

学校德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摘 要:德育管理是教育界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有管理内容的片面化、管理制度的单一化、管理形式封闭化和管理权力的至上化。创新学校德育管理包括坚持多元性的德育管理内容;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开放型的管理形式;转变德育管理理念,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在这种德育管理思想指导下,能有效解决目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开放式德育管理系统。

关键词:德育管理 问题 创新研究

德育管理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是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涉及学校教育方方面面,也涉及学校德育工作以外的许多相关因素。目前,国内外对德育管理的研究尚未有现成的、系统的成果。国内现在正掀起研究德育管理的热潮,但仍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和操作性强、推广性大的工作机制。可以说,德育管理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的修订是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学校德育管理能否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能否适应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了的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搞好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学校德育管理也面临着学校特色化、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化等新要求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创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学校德育管理方法。[1]

一、当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内容的片面化

管理形式的封闭化必然导致管理内容的片面化。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独立地机械往复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同样的影响。在学校中,德育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虽然建立起德育管理的机构系统,但往往都是充当智育主战场的配角,教书育人在思想上应是平等的,或者说育人才是最重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己经形成了对基层学校严格的工作检查、考评制度,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由来已久。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心灵美好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考卷上的分数而言是多么无足轻重;家庭中,家长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应在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只是做好学生的物质供给而已,家庭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如何,以及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社会将德育归于学校与家庭,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作用。

2.管理制度的单一化

校章校制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教师必须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目前不少学校一味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使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教师和学生管得很死,使之变成了管理的对象,而领导则成为监工者,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管理模式能起什么作用呢?领导是对学校全局工作起指挥、组织、协调和统缆作用的工作者。这种管理方式严重扭曲教学的本性,使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成为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没有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没有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管理形式封闭化

虽然经过长期的德育改革与发展,仍不难发现不少学校存在着“唯德本论”、“唯校本论”、“唯国本论”的弊端,“唯德本论”就是以德育论德育,没有很好地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唯校本论”就是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唯学校止,没有将学校、家庭、社会很好地联系为一体,“唯国本论”是指在国家内部谈德育,没有建立与世界部分德育思想、内容的互补共融。这无疑会阻碍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4.管理权力的至上化

学校德育管理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学校德育管理就会成混乱状态,但是行政权力至上或权力主义,却与德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也与当代社会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相背离。学校要发扬民主,让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但从领导的角度来讲,管理学校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权力,而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而学校德育管理最缺的恰恰就是思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力、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实施不相适应,也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因此,真正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建立灵活的德育管理方式,把德育真正落在实处,对于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新学校德育管理的研究

1.坚持多元性的德育管理内容

学校德育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的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着重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其次,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强化环境卫生要求,班主任强化卫生值日制度;同时加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不乱扔废弃物,不在校园内随处零食,培养学生树立“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意识。

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设立较为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开通学生心理咨询热线,采取问卷调查、个别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知识传授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宜传栏、心理小报等宣传辐射作用,对全体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并注意积累心理辅导的档案资料,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健康。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地提高,精神风貌得到改观,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有什么样的制度要求,才有什么样的办学质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制度是学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指挥棒,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制度可以引导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制度可以激励人要怎么做;制度可以约束人不能怎么做。有了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才能为推进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现代学校制度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其他制度都是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直接影响的制度。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为此,更需要学校成立以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组长,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室、工会、教务处、同教研组教师、同年段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德育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管理上保证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2]

3.构建开放型的管理形式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德育也不应再是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构建开放性的管理机制,必须建立学校与学校互动、学校与家庭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可以发挥各行各业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教育长于言教,家庭教育长于身教、社会教育长于境教,各有不同功能。对于某些特定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共同配合,共同作用,协调一致、取长补短,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必须广泛利用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增进学校与外校及家庭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加教学科研、观摩教学、师资培训等大型活动,邀请各级领导、兄弟学校、社会各界光顾,检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开展生动有趣的社区活动,如社会公益演出,德育图片展览,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育活动和各科教育得到有机结合,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从而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开辟德育教育管理的新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

4.转变德育管理理念,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新课程改革要求管理者和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把传统的以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因此,应把传统的控制型的德育管理转向教育型的德育管理。现代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的领导者不能把自己看做是单纯的管理者、决策者,将广大教师机械的看做被管理者,从而把自己和广大教师对立起来。

德育工作绝不是用制度去束缚人、把教师的工作变成统一指令下的机械性操作,而是要解放人,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让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决策,使广大教师的自立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发挥出来。教师既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既要以言传道,还要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教。德育的实施最终依靠的是广大的一线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尊重教师,注重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是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总之,德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德育为首,坚持师德建设,坚持全面德育管理。只有在这种德育管理战略思想指导下,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能够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开放式德育管理系统,就能够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吴佳 刘济良 学校德育创新应顺势而为.中国德育,2012,(22),34-36。

[2]王亚萍 陈坤元 建构机制,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26-29.

上一篇:小事也能直抵学生的心灵 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