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保安队伍建设与管理

时间:2022-10-18 08:27:26

浅谈高校保安队伍建设与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深入,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带来了蓬勃生机,也为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平安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密不可分。做好高校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对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高校安全;保安队伍;建设;管理

一、当前高校保安人员存在的问题

1.高校保安人员的数量难以跟上高校的发展水平

大部的高校在建设初期,将承担保安工作的人员安排为学校武装部、保卫科等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一般属于学校的正式职工或干部,主要承担校园门岗执勤、道路交通维护以及日常巡逻管理等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规模和招生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安全问题凸显出来,对保安人员的需求量变大。但是部分高校依旧由本校保卫部门职工全权负责维护校园安全,人员缺乏使得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极其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2.高校保安人员的组成较为复杂、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保安工作的特殊性,高校保安人员的组成相对复杂。除高校本身的正式职工外,大部分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工厂退休人员以及复原、退伍士兵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本身的思想也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与他人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同时,高校保安工作对体能的要求更高,部分保安人员由于年龄偏大,缺乏必要的体能锻炼,身体素质下降,导致保安队伍战斗力不高,难以应对高校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保安人员相对于高校内其他工作岗位而言,队伍流动性更大,保安人员辞职、岗位调动频繁,对保安队伍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

二、高校保安人员应具备的必要能力

1.良好的素养

高校保安人员承担着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任,而高等院校亦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高等院校的保安人员不但承担着保卫高校安全、保护在校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防范和打击犯罪的重任,更有维护高校政治稳定的义务。高校的保安人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保安人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面对随时可能存在的危险,保安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学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敢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

2.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作为维护校园安全的使者,保安人员常常要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具有强大心理素质的保安人员,能够迅速对校园中各类突发事件做出反应,及时有效地开展搜查、制服罪犯,安全疏导,信息上报等工作。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锻炼形成的,高校保卫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心理素质薄弱的保安人员进行训练,增强其心理素质。

高校保安人员还应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应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独立和协同作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擒拿格斗技巧等。保安人员要对校园各处环境了如指掌,在日常巡逻过程中,随时接触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很不起眼,有的稍纵即逝,这就需要保安人员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快速准确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及时处理恶性事件和突发事故。

三、完善高校保安人员管理的探索

1.创新高校保安工作体制机制

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场所,高等院校的管理必须在管理技术、手段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转变服务理念,以此带动其他方方面面的创新。高等院校的保卫部门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保安队伍中人员的不同情况,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保安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保安队伍的建设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学校实际为出发点,努力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建立新型保安队伍

建立新型保安队伍的关键是要提高保安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新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保安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后勤、保卫处干部要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严格的录用标准,对保安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已经在岗的保安人员,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提高保安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保安队伍的凝聚力,打造一支高质高效服务师生的保安队伍,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青年一代成长的摇篮。高校保安人员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对于保安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日益复杂的高校内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保安人员的素质建设、能力建设,才能使保安人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开创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罗朝辉.浅析如何做好高校保安的工作[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

[2]沈惠章.论高校保卫工作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化运作[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0(4).

上一篇:基于微博的高校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 下一篇:论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