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低年级语文自主阅读教学

时间:2022-08-01 06:36:53

刍议小学低年级语文自主阅读教学

摘 要:低年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自主阅读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的积累。本文说明了小学低年级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切合实际的阅读教学计划。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自主阅读;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专注力低,阅读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应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穿插学生喜爱的内容来营造适合阅读的氛围,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积累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可以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做到独立思考,通过自主阅读每个学生对文章都有不同的想法。但现实是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单单是组织者,同时还把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灌输给学生,学生主动思考的意志力慢慢被取代,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没有自主性,不论是行为还是思维意识一直受到教师的支配。

2.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兴趣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十分重要,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课下阅读书籍的好习惯,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教师可以根据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学生识字的数量以及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该读哪些课外读物,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推荐,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3.学生朗读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指导

人教版新大纲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中提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些童谣、古诗要发挥想象力,初步体验其中的情感,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而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指导,很多教师把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作为自主阅读的重点,但学生如果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又何来对文章的感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锻炼学生语言方面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4.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展现其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教师对此做出评价。通常教师以好、一般和不好来评价学生,这些评价过于片面性,没有针对性,方式也过于单一化。学生听多了也就丧失了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意识。

二、制订切合实际的阅读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要彰显自主性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识读、朗读、阅读和诵读,不同的课文教学目标也不相同。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首先,学生要学会并默写生字;其次,学生要知道不同的角色说话时的语气,并学会有感情地阅读疑问句,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再次,学生要做到放下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出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再现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

2.教学内容要对低年级学生的自主阅读有帮助

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将课文中有价值的内容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不在长短,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将核心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同时拓宽视野。比如在《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中,课文叙述了两只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小狮子,一只小狮子非常懒惰,每天无所事事,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森林之王,自己不用锻炼生活本领了;而另一只狮子却非常勤快,每天锻炼自己的生活本领,于是狮子妈妈就教育了懒惰的狮子一番。通过阅读本文,学生应该感悟出从小就应该锻炼自己,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的道理。所以狮子妈妈教育懒惰小狮子的那番话应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加上对生字、生词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文中的道理。

3.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总是对那些未知的事物、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充满想象和兴趣。我国儿童教育家认为低年级儿童喜欢富有韵律的诗歌,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掺入童谣、诗歌等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所以教师选择的材料要接近生活,最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见过的事物。比如在《找春天》这篇文章中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叙述春天来了,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形式造句,表达自己在春天里的所见所闻。

三、结语

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将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引入自主阅读模式已经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多一些大声朗读的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启平.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J].新课程(小学),2015(2).

[2]王秀梅.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1).

[3]陈芬.浅谈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J].新课标(小学),2016(1).

上一篇:贯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课堂 下一篇:基于微博的高校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