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不创作嘛呢?

时间:2022-10-18 07:48:02

向京:不创作嘛呢?

向京,当代雕塑家,从个展“保持沉默”(2003-2005)、“” (2006-2007),到之后一些重要的个人作品如《你的身体》(2005)、《敞开者》(2006)和 《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2007),她在以“女性身体”为主体线索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女性本体之外、超越“性别”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继2008年至2011年作品系列《这个世界会好吗?》后,她正一心准备着自己的新作品。

见到向京,是在她和瞿广慈的“稀奇小店”开业庆典上,很热闹的场合,她一个人站在门口,时不时地招呼着朋友,有种独立清冷的气质。沉静,迷人,是当时的印象。

她是艺术圈著名的“劳模”,除了极少的应酬,连礼拜天和过年也常待在工作室干活。“我是个比较消极的人,兴趣也非常不广泛,生活这么无聊,不创作嘛呢?”她一口京片子,说话很直爽,“专注工作给我带来。”她说。

也许这种专注本身就能让人在漫长的时光中保持激情,她从事雕塑创作的近20年,就这么一点一点地过去。偶尔回头看自己曾经的创作,向京充满感慨。

1999年夏天,在北京的无边燥热里,她一踩油门跟瞿广慈离开了这个满是记忆的城市,那时的她,对于未来更多的是茫然。“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做成什么样。”

去上海做雕塑若干年,她不做行活,也不做那些赚钱的东西,一心致力于自己的创作。从《处女》系列到《你的身体》,她作品的关注点,开始跳脱她个人原创小说《带去我流浪吧》里渗透的小女孩心事,找到了充满“摇滚式样精神”的个人语言:真实、震撼、有力量——“身体对腐朽灵魂的一次震撼”,这是向京十分喜欢的崔健的一句歌词。

向京说她创作的不是雕塑,而是人。在她的作品中,除去外在细腻的表达,写实的形象,更多的其实是对人性内在的刻画,那种抽象而出的精神气质——她始终强调自己的作品并不“写实”,而是在试图建构内在性的世界。

“我的作品不一定都跟经历相关,但一定跟个体成长、认知深化还有个人意志有关,和时间对人的打磨塑造有关。”向京说,“回头看自己做过的作品,就像阅读一个文本,你看到自己能够去把控一个更大的主题,更大的结构,也看到自己内心的成长——这是大学刚毕业时完全无法想象的。”

她把自己所取得的一切归功于个人和时代的机缘,并感激这“奇妙的命运”,“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能碰上这个时代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因为这时代本身充满变化,也赶上国家的崛起,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她说。机遇同样也捆绑着责任,碰到好的运气也意味着不能轻易退却,“虽然有时感觉沉重,干得也挺累,但这大概就是命运吧。”

“命运没有给我一般女性选择的生儿育女的生活方式,我也没觉得有失去了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向京说。

她思考过当代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现状。她认为,在抱怨外部环境不平等的同时,女性艺术家也要反思自身创作的问题,“当你不能指望环境给予你什么的时候,你首先要设法克服自身的问题,突破一点局限。改变自己,是我们为改变这个世界唯一能做的一件事。”

另外,她也比较关注70后,80后一代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当下价值体系、生活方式都变得更加多元,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元的创作空间,比起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出现更多的女艺术家群体,这肯定是一种进步。”在向京眼里,女艺术家有自己的创作优势——在超验和思辨方面,也许她们不如男艺术家,但她们更为敏感和感性。“做艺术家,要擅长把握自己的特点,有些东西是你独特的与生俱来的属性,就像本能一样,你不用担心它会消失,你要做的只是释放它而已。”她补充道,“如果能把感性做到极致,这也是很牛的!艺术需要差异性,这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上一篇:光影静默中花枝们的一声尖叫 下一篇:基于多维薪酬晋升激励通道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