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演唱自信心的培养

时间:2022-10-18 06:46:49

儿童演唱自信心的培养

2012年有幸能参加国培学习,听了音乐专家郑莉老师的讲座,我深受启发。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我不仅收获了新的知识,也给我今后的音乐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我又重新整合了一下我的歌唱教学方法。经过本学期的教学活动,进一步证实了我的“儿童歌唱自信心培养”方法是有效的。

一、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心理学家有一条定律:经过反复多次后,紧张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也正应了那句俗语——“熟能生巧”。所以,平常应多创造练习机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1. 音乐课堂增加个人演唱的环节。如,新授课之前进行旧歌复习,把唱熟练的歌曲有感情地表演出来,让每个孩子一想到音乐课有自己表演的舞台,还能得到小红花的奖励,表演的热情自然就高涨起来。教师可以临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他们演唱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培养他们演唱的自信心。

2. 在校园里经常开展活动。如歌友会、课前一支歌等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自信心就会倍增,成绩较差的学生歌唱的动力也会得到提升。

3. 指导舞台演出的一些常识和礼节。一位歌唱者上台的步伐、姿势仪态、服装、表情等都会引人注意。他们是千人注目的对象,不可忽视。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一点一滴地渗透给孩子们。

培养自信是自然歌唱法重要的训练目标,缺乏自信会引起身体极度的紧张和心里的恐惧,要告诉孩子适度的紧张也是好事,是正常的,而过分紧张会影响发挥。每个歌唱者都有从紧张到放松自如的表现过程,这需要长期的自我培养和训练。

二、教给孩子一点歌唱技巧

歌唱的四大要素——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这四项在整个歌唱状态下缺一不可。呼吸是歌唱的源动力,首要问题是必须让初练歌唱的孩子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

(一)呼吸

1. 不刻意强调呼吸方法。在歌唱时,让学生多听老师的范唱,教师反复示范让学生去感受、模唱。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操之过急。每首歌曲都有高音区,孩子唱不上去没关系,教师按练声规律循序渐进地柔进去,使气息靠在声音上,推动着声音,从而使教学走上正常轨道。

2. 理解何谓“气息支持的声音”。授课时,首先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气息支持的声音”。教师要做示范,正确的、不正确的都应做到,让学生在听觉上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感性认识,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记住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会想着这个声音形象加以练习。

3. 在歌唱实践中理解感受体验。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气息僵化、嘘声、失去本能的音高、音色等,所以要及时地引导训练气息的保持状态。建立正确的气息支持点,收小腹(下丹田),鼓上腹(撑腰带的感觉),二者对抗,才能使肺内吸入的气息处于压缩状态,才能支持较长时间的歌唱需要。

(二)发声练习

1. 气息流动的训练。长音练习:1 3 5 1 | 42 75 42 1 —— ||

2. 小腹大腹的对抗训练。顿音练习:10 30 50 30 | 10 30 50 30 | 1 – 0 0 ||

3. 只有随时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才有新的生命力。肌肉运动是歌唱的动力。结合这个理论的观念,我经过反复体验、实践,这个感觉让我有了十分的自信。星光大道里的李玉刚、石头、刘大成以及杨光等,他们之所以能模仿不同的声音,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肌肉有极强的控制能力。我有了新的感悟。原来,歌唱的呼吸,最主要的是记住肌肉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学声乐以后挺长时间才感觉到的,看了女高音歌唱家斯图德尔对声乐发声的有关评论,我更加信任这种感觉对学歌唱及歌唱教学有帮助,而且我觉得这种感觉与跳摩登舞收腹的感觉是一样的。时隔几年了,经过多方面的实践、感悟,对歌唱中呼吸的进一步认识是:运用“下面和腹部肌肉的技术”,就能把好的音色唱出来。

(三)共鸣腔运用

1. 胸腔共鸣的运用。胸腔共鸣的运用,咽喉部位要张开,放松,似打哈欠的状态,发声时自我感觉声音是向下的,不是停在那里,而是一直向下沉,牢牢地扎在下丹田,甚至感觉在脚下。不要撑喉咙、压喉头或舌根,否则会造成喉音和舌根音闷而暗淡。正确的胸腔共鸣声音浑厚松弛,通畅而有弹性有根基。

2. 口腔共鸣的运用。用微笑的感觉,即颧骨上抬,牙关自然打开,下巴里收,使口腔内的空间增大。发声时,上腭的前部分也就是硬口盖,有一种兴奋感,声音向硬腭方向移动。在这种状态之下声音产生共鸣,效果明亮,靠前而又饱满。

3. 鼻腔共鸣的运用。鼻腔有一较大的空间,在共鸣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童声唱法,在共鸣中起的作用很大。我在教学中,多数孩子在没有获得头腔共鸣时,就靠鼻腔共鸣,因此发声时鼻音较重,但声音比较集中、明亮、有穿透力。

4. 头腔共鸣的运用。头腔共鸣,俗称“头声”,是一种十分适合孩子歌唱训练的方法,它能让孩子轻松地歌唱,能让孩子唱得更准确、更谐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音准能力。但“头声”训练也不是万能的,也要根据不同的孩子使用比例不同的训练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共鸣的运用,应根据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的变化及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师要不断地指导、调节各个共鸣区域的运用比例,力求做到整体共鸣、深而不僵、通而灵活的气息。

(四)咬字吐字运用

运用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来表达歌曲的韵味,使演唱真正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至臻完美。我在教学中重点讲授“横与竖”的关系。起初,没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只竖着咬字,不横着咬字或光横咬字,不竖咬字的教学方法,走了不少弯路,孩子唱出来的音色不美,表情也难看。

“横”字“竖”咬,在横口型字的字符时,可以想着一个容易打开喉咙的“竖”字口型母音,以获得较大的咽腔和头腔共鸣。“竖”字“横”咬,在唱“O”、“U”等“竖”口型的字时,想着一个“横”口型的字。因为“竖”字发音时声音靠后,色彩暗淡,想着“横”口型的字,有利于声音色彩的改善,并清晰地吐字。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探索的结果。有些是我曾经在歌唱教学实践中实施过的方法,有些是通过听讲座受到启发而探索研究的,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上一篇: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研究 下一篇:浅谈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