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18 06:02:24

关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 考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改革是时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现行考试制度存在众多弊端,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应从树立现代考试观,建立科学命题制,建立科学评分制,实行多样化考试形式等方面对高校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关键词: 高校 考试制度 改革措施

考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检查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法。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而且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借助考试环节调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1.考试制度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的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将更快,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将大为缩短。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把人类文明的火炬接过来、传下去,还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开拓能力,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在自主的前提下去具体操作,去亲身体验和表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素质。

2.考试制度改革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对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加强放在首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使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意识和生存能力逐步形成,通过培养创造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人文素养底蕴,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充分反映现代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充分重视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变化,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考试制度改革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学生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全日制学生、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上要弹性化,有开放的教学计划、培养方式,这种开放的培养方式意味着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形态,其主要的教育方法与形式应该是大课教学,它的特征是选修课比重较以往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提高,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选择空间,在课程组合、安排上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考试制度改革要满足教育大众化的种种需求,高校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建设的实际,根据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出发,来研究和改革考试方式。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大学除了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具有多元化标准的环境里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并逐步培养起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再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考试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善于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可能得不到好成绩,造成有主见、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得不到发展。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1.考试目的功利化,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考试制度突出表现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等级表现,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并将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在一起,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取向。

以上弊端给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等带来困难,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用规范性的语言、规范性的板书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被动学习,死背书本,全面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究问题的能力,传统考试方法很难涉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考试题型标准化,影响个性发展。

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是,标准化考试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个性的体现都会受到限制。

3.评分标准精量化,影响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把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意味着能力越强,造成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的后果,影响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由于科技知识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树立终身教育、未来教育的观念,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学。但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去涉猎广博的知识,去看与专业相关的书刊,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上述弊端,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因此,考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应对知识经济和时展的必然措施,而且是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育学生健全心智的必由之路。我结合工作实际,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考试观。

考试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目标,考试应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上。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进行考试改革的前提。面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观,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模式,考试不仅要考知识,而且要考能力,考素质。要建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的考试体系。

2.建立科学命题制度。

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命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首先要克服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一题多解题,给学生多提供探索的机会,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选择题型时,不要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而要使学生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

其次要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解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立科学评分制度。

考试是有连续的工作序列组成的系统过程,要实现考试方案的科学化,就必须对考试系统工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要在每一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实施方案。同时,应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全面负责考试实施、考试管理和考试研究工作。

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所得的分数,只是表示他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度量,并不代表他在某方面的全部水平,不能仅仅根据一次考试成绩就断定该生的智能水平。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考试题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同时,应结合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实验教学中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期终考试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在各门课程综合评价中给予恰当的权重,来构建多元的、综合性的终结考评制度。特别是在成绩评定时要对学生具有创新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较大的权重。

4.实行多样化考试形式。

随着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必须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具有动态性的考核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开闭结合、口试、答辩式、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

考试形式丰富和方法多样是新的考试观念在考试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促使传统教育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同时,课程考核应经常化。要使课程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必须把教师、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由教学支配考试,考试为教学服务。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作业、讨论、小设计或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目的不仅要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巩固所学的知识上,而且应当定位于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上。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借鉴各国考试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探索并逐步建立以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的高校考试体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林根.论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95.

[2]徐晓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118-120.

[3]陈舒怀.高等工程教育考试改革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40-42.

[4]唐国民.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6-20.

[5]米增强等.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2,(3):93-97.

上一篇: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动态 下一篇:高校拓展训练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