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一)

时间:2022-10-18 05:42:40

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一)

入刊理由: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群体行为规范化、企业品牌信誉化、企业形象具体化;可以保持企业先进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企业自身凝聚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软实力,是它将企业推向强盛的巅峰。

王少磊:哗众取宠算什么本色?我甚至觉得,真正的思考者应该跟所有人保持距离。当然你可以是个和善的邻居,但做学问呢,就别费厄泼赖师兄师弟了。你看期刊报纸上,有多少作家学者互相抚摸?长序短跋,肉麻得叫人牙根儿痒痒。

徐浩然:那你也太绝对了吧呵呵,我的《浩然观点》还想请你“序跋”呢。高情厚谊,相互鼓励有什么问题?

王少磊:岂敢。序跋我赞成那种做法:把书当成由头,来阐明自己在同一话题的观点。就算是捧场也不只是谀辞,得有真的领悟真的褒贬。我的书评得罪过不少朋友,可谓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在我的个人经验库里,尚未找到一个企业,它的老板和员工有你所谓的“共同愿景”。这不是价值判断了,这是事实判断,难不成本人的运气特别糟糕?在媒体上,我看到的也都是形形的“门”――从员工猝死到集体辞职。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留意它们的网站……

徐浩然:哦?看他们的官方态度?

王少磊:不是。看专题或频道里的企业文化表达。如前所述,一多半是庸常的白话,一小半是动听的大词儿,后者我猜想有专业的咨询公司,在做文字推敲和语言美化,总之都很正确很高尚,很美好很宏大,但我看不出这些说辞,对他们的行动有任何约束,或者退一步,他们能以行动佐证这些说辞。

那段网络视频你看了吗?就咱南京的,好像央视也播过:在某公司门口,一个叫朱亚的青年被捅了刀子,此后从他旁边走过的56个同事,没有人表现出一点帮忙的意思,他捂着肚子踉跄着向保安求助,后者于是给队长打了个电话,甚至没去搀扶一下伤者……你猜想一下,这家企业有文化吗?我打赌他们一定有企宣部门,有口号标语句句动听。哦,这群不敬神的野蛮人,他们有自己真正的理念吗?

徐浩然:是很可恶。但是你说的这个事件远不是什么企业文化有无的问题,而是法制、道德与良心有无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企业文化无限的上纲上线。不过的确有一些企业,它的文化努力是仪式化的,贴个标语啊,出个画册啊,实际上是空洞有害的东西,暗中明里甚至激起员工的反感。还有,如果反思国人的民族性里面,是否我们常常说一套做一套,有人格分裂的倾向呢?这个仪式化的文化,显然会加重那种倾向。你的例子,恰好证明了精神建设的重要。要知道企业文化,并非生长在文化真空里,它跟整个的社会空气都有关系,换句话说,这个命题可能超出了本章的范畴。

但我又不能肯定,我们也别老往坏处想吧。有一些老板,大概是想从文化角度升华企业?也许他在成长经历中有过遭遇,从而希望有些子精神追求――有追求总比没追求好吧?只是要考虑,如何能让个人追求变成企业追求?我虽然不赞成泛文化,但也不赞成没文化。一个老板,希望企业带点他本人的色彩,大约也是无可非议和不可避免的。也许我们该有一点平常心?个人色彩,也未必总是意味着“人治”,你细想还是区别很大的。

王少磊:但是,有时候,老板的个人追求,也可能变成一场灾难。假如你有“上山下乡”的情结,然后就在企业内恢复“知青文化”。把公司餐厅改名叫“公社食堂”都是小事,有的老板推崇迷恋的,正是给我们带来噩梦的记忆。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去苛求拷问一代人的表现,但也不能像张承志那样美化伤疤――即便是那些单纯的革命热情。总体说来,我不喜欢企业里皇帝般的老板,就算他有无上的成绩和威信。他把私人经验粗暴地强加给员工,制定稀奇古怪、不近人情的规矩――它们被作为厂训写到墙上,或者当作轶事花絮,进入报纸成功人士的特写栏。总得说来,这都让我感觉不好。

徐浩然:你在说集团吗?红色亿元村的神话破灭了,我看媒体的标题,甚至有“天堂还是地狱”的标题。

王少磊:我并不专指。但对模范村,我确实心存疑虑。大寨不说了,从大邱庄到小张庄,神话不是破灭一次了。有人说禹作敏是土匪头子、太上皇,而王宏斌可以一人决定上马“永动机”项目,这说明了什么呢?

徐浩然:是有些过了。我看《南方周末》的报道,村民们在《东方红》的乐曲中齐齐走进工厂,每天下午又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中齐齐走出工厂;在改革开放进入30周年之际,他们每月仍拿着250元工资……这个文化是太夸张了。

王少磊:大邱庄的意义也不过时。最近一期的《财经》杂志,还有长文《大邱庄经济标本崩颓背后》。你说明星村庄是不是包装出来的呢?的所谓成就,应该是政策扶植,贷款倾斜的结果吧?

徐浩然:难以想象,王宏斌个人的疯狂念头,怎么就成了全村的戒尺了呢?然后一个村庄就做了太上皇,难道大邱庄不属于某个乡镇?而这个乡镇不属于某个县市?

王少磊:更多的时候,与其说是老板的个人追求,毋宁说是老板的功力考虑,他希望借助这些口号统一思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本吧?怎样让员工辛勤工作,而他又不用更多的现实支付?然后企业文化就有用处了……

徐浩然:刚才我们所说的以村庄为主体的企业,其实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老板关心成本也无可非议,哪个企业不追求低成本大利润?企业文化可以拆解出一些理念,比如荣誉感、责任心、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等等,显而易见,对实际经营也确有帮助。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在倡导企业文化的背后,老板们的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可能有人做企业,确是希望既带来利润又带来荣誉。但你不能妄自揣测,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是管理工具,一点没有老板的价值追求;或者价值追求,只是功利追求的旗号――另外,就算有功利追求也无所谓,毕竟有人惦记着百年基业,并不争蝇头蜗角一时一地的得失,这样一来功利也不那么功利了,那该改叫“宏图大志”吧?

王少磊:可我觉得,无论长远利益还是即时利益,既然是文化,就不能有太多的实用目的。企业文化,如果是企业管理的特殊手段,它或许可以是“非罪”的,但不应该赢得这样的尊敬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它没有赢得这样的尊敬,企业会花钱拿它当旗号吗?我最近检索了一些文章,关于企业文化的,有至少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都是谈它对管理效率的影响,而跟企业的价值观基本无涉。你刚提到老板关心成本,这倒罢了,奈何学界也这么功利?我见过太多的经营大师,但就没碰到弄商业伦理的。

徐浩然: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这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软硬两条腿走路,固然不是什么新鲜的比喻,但确属真理无疑。你开始需要质量、价格、渠道、服务这些硬的,然后到了一定的规模,就得同时强调品牌、传播、广告、公关……包括企业文化这些软的。其实也不光企业,国家不也同一个道理吗?所以老板做这样的现实考虑,我想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好事嘛。至于学界,他们的论文若有价值,不就是要对业界有参考价值吗?难道他们就该在书房里仰着脸说话?(未完待续)

上一篇:如何做一位贴心的好校长 下一篇:为了永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