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永远的信任

时间:2022-09-14 01:04:17

学校管理,由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叠加而成。凡涉及学校发展、教师利益的事,总会少不了校长的谋划、组织、圈定和拍板……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行事,必求效率。影响行事效率的因素很多。不知人们发现没有,校长行事恰当与否,是赢得人心重要因素之一。人心所向,众志成城。评说昨天的学校管理,串联今天的校长行事,引起人们关注这个话题,有利于管理者赢得更多的人气,赢得永远的支持与信任。

行己任从“当清、当慎、当勤”做起

古训曰:“行重则有德,行轻则招辜”。现今的学校管理,校长该怎样行事,才利于管理,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校管理事无巨细,但归根结底,校长行事应做到当清、当慎、当勤。

【观察】全因为一个“混”字

行事,见业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常见教师总爱评说校长行事,业绩当面赞颂声声,劣迹背后众骂“混混”。

行事易!行事难!易者在混,难者因认真。谈“混”,大家一般都能对号入座。低级一点的,如工作中混水摸鱼捞点功绩、迎奉领导占点小便宜、开会出差硬说辛苦、泡茶看报图个休闲。高级一点的,台上大谈勤政廉政,口里认真贯彻上级政策,行动上与上级要求背道而驰;甚或竭泽而渔,沽名钓誉……

仔细观察,校长行事有很强的规律性,如行事目标、行理风格、行事目的和行事作风等。“混”已经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校长形象。

【故事】为一大事来

一次,陶行知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一次,一个叫高缨的学生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书店买书,结果,他因为只有一件衣服才洗未干没有答应,学生不解,后来副校长马侣贤解开了答案:“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

【思考】

陶行知曾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为教育和民族的发展而来的校长,放眼当今天下,试问有几人?陶行知的行事,就是为教育这一大事而来,为了做教育一大事去,先生事迹感天动地,正因为如此,才被人们赞为“近代孔子”,这给现今的校长行事起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在学校管理中,追问最多的是什么?校长行事。形形的追问,如:行事,管事?行事,肇事?行事,是[慎行事还是贸然行事,是英明果断还是我行我素,是否大公还是于己有私,是民主行事还是独断专行?……原来,校长行事注重的是过程,教职工们关注的却是结果。其实,这些层面很多校长几乎不去考虑,教职工们时刻唠叨的话语,进一步在说明校长行事,无不牵挂着民心。

当代学校管理,再不是先生那时的国情,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不是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社会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迅速,学校朝着现代化方面发展越来越快,这对校长的行事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不能发展或者发展缓慢,校长必须知道如何行事才行。

【建议】观校长行事,论德行,看谋权,观发展,批私利,无不是一法宝。

第一,行事树德,能对教师负责。行事不能自命不凡,要处处谦虚谨慎;提倡谨慎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不轻易褒贬人物;要重人轻物,仗义疏财。提倡行事应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努力追求良好的工作效率。“日行一善,周去一恶”,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者独处,行事要问心无愧,才能被人称赞和尊敬。

第二,行事有责任心,能对教育负责。学校要发展,行事要明确,才可能真正做好关系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事。如,有服务意识,管理时勤于服务、善于服务和乐于服务。只有这样,校长才可能称得上廉洁无私,谋教育和民族大业,才会将他人利益和工作利益放在首位,以利他主义的方式接人待物;才可能勤奋守责,总是忠于职守,工作踏实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

第三,行事有使命感,能为民族负责。“先教育之忧而忧,后教育之乐而乐”。事实证明:“行得正,走得端”,才会是有德之人。“心底无私天地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活得坦荡、活得轻松,才会成为有口碑之人。

记住:高处不胜寒。校长行事,不受到称赞,就会是诋毁。

打造行事能力赢得管理信任

行事能力有强有弱。为何行事能力有强有弱?如何打造强有力的行事能力?如何建立行事问责制度?如何防止校长行事不妥?一个又一个问题,都值得人们去思考。

【观察】无能便无德无才

学校管理,打造行事能力的关键,核心在于校长的行事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认可。

仔细观察校长行事,就能看出其行事能力的强弱与高下分明。如有一部分校长行事,几乎事事都会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哪怕遇见困难时,也能将坏事变成好事;相反,也有一些校长事事难办,好坏都会受到数落,甚至行事正确,也会遭遇抬杠,好事变作坏事。问题的根源在于,校长的管理是否赢得教师的支持和信任。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即得到信任,失道即失去信任。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行事,不因一事而得道,却多因一事而失道。正所谓千年之道,毁于一旦。校长行事,得处处以德信任为先,才行。

【故事】送你一轮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第二天,禅师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非常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思考】

校长行事,个人力量是有限的,真要出成绩,很多时候必须依靠教职工支持,方才见结果。考究校长行事得失,不能只对事不对人,只对人不对事,只对理而不对情。有时,可谓一事在眼前,其情其理早已在久远。禅师以德服人,送人一轮明月夜行,就是这个理。校长行事,在得理得法的时候,为何不像禅师那样送人一程?人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学校管理也是如此。

行事能力弱的校长,就像一个内存不足的电脑。这无疑启示我们:校长行事,必须胸怀远大。学校的事,不是一个人所能为,而是一个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校长行事若能形成公仆形象,学校管理就会没有不顺心的事,也不会存在校长办不了的事。为此,要求校长行事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私德乃是个人的立身之本,那些不讲究私德的人,通常也是妨碍公德之辈。

【建议】

第一,小事小为。“不以善小而不为,而以恶小而为之”。做小事,提倡博爱为先。只要与教育有关的事,校长都应当认真对待;只要是与有关爱全体师生相关的事,校长都应努力做好;只要是利于培养积极人性的事,校长都应明察秋毫。

校长行事,不管校长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校长行事的作用点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使校长行为必然具有示范性特点。校长行为的示范性,客观上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校长在行事时,不能不积极而慎重。

第二,大事大家为。教育中,下属的成绩通常会规划为校长的,但却很少有校长将自己的成绩规划为下属。学校之事,校长更应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为此,凡涉及学校全局性发展的事情,校长更应让大家去做,让大家都有作为。只有当校长事事不贪己功,人人才为教育办大事而来。

记住:一件事二件事没有做好,下属能理解。多次失误,无回天之力的不是挽回所亏理之事,而是给人无德无才无能的印象。

(钟发全,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高级教师,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等全国核心刊物发表文章100多篇,近研究校长管理文化;

代安荣,重庆铜梁大庙镇大庙中学一级教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全国核心刊物发表文章100多篇,近研究校长管理文化。)

责编 / 张新兴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一) 下一篇:结构主义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策略评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