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般的艺术世界

时间:2022-10-18 05:42:28

回归儿童般的艺术世界

摘 要:《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可以说是马蒂斯对自己一生艺术探索的总结,他肯定了儿童天性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要求美术家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即保持一颗童心。本文主要从回归儿童般的艺术世界出发,从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爱”这三方面来解读儿童天性与艺术创作之间的深刻联系。

关键词:马蒂斯;儿童眼光;艺术创造;回归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93-02

《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可以说是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对自己一生艺术探索的总结,他指出“创造是美术家真正的职责,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在文中,他分析了种种有关美术家怎样进行艺术创造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像头一次看东西时那样看每一事物,像他是孩子时那样去看生活。肯定了儿童天性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马蒂斯所说的用儿童眼光看生活,其实,也就是要保持一颗这样的“童心”,即儿童本质里的天性。而艺术家要以儿童的眼光去看生活,要保持一颗“童心”,最重要的其实是应该回归到儿童般的艺术世界中去,模仿一种纯粹的状态: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爱”。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出发,探讨童心与艺术创作之密切联系。

一、回归“自然”

马蒂斯在文中提出,“可以说美术是模仿自然的,也就是通过富于创造性的作者把生命力灌注于美术品之中来模仿自然。这么一来,美术品就会显得那么丰富,具有那么令人震颤的力量和那么光辉灿烂的美,就像我们在自然的作品中发现的那样。”无疑,自然是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自然界是天生的艺术家,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在无边无际的碧空中,在神秘湛蓝的海洋里,在悬崖峭壁上,在辽阔平原上都隐藏着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作品,自然是神秘的,有着丰富的美。它是我们生命的乐园,叮咚的泉水、绽放的玫瑰、四季的变换、日夜的交替无一不给予我们美的享受,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本应是紧密相连的。

可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却与自然渐行渐远,当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是那么的天真烂漫、感性纯然,会因为看到蚂蚁搬家而兴奋不已,会跑着去摘一朵路边的野花,会因天空中雨后的彩虹而手舞足蹈,总是不停地询问天上的星星是从哪里来的,总是在田野里疯跑,在草坪上打滚,眼光总能敏锐地看到自然的变化,对一切的自然景观都充满好奇心。而当我们渐渐进入成人的世界,我们的心渐渐被世俗所缠绕,许多人能认出柯林斯式柱头上的叶形装饰,却不能注意到路边的蓟,人们对自然的关注越来越少,这对于美术创作来说是危险的。

回归自然,学着用儿童的眼光去接触自然,观看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这既是一种生活美学,在心灵的一隅俘获了一方宁静安详的天地,同时,这也为艺术家打开了灵感的阀门,为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当然,回归自然不仅仅是要像儿童一样去关注自然,同时,还应该回归到一种纯然的、没有杂质的、原生态的观察事物的眼光,抛弃头脑中的记忆,跳出固定的思维。正如马蒂斯所说,对真正的画家来说,描绘一朵玫瑰花之前,他首先必须忘掉一切画出过的玫瑰花。

二、回归“自我”

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另一启示是要回归自我。儿童的世界是单纯的,就像一张未经渲染的白纸,不曾染上错综复杂的色彩,可以随性地展现内心自我,一言一行是不受羁绊的,他们唯一考虑的只有自己的意愿,没有外界的重压,也没有习惯、定律的干扰。

然而在成人的世界中,“在日常生活里看到的每一事物,或多或少被已经养成的习惯歪曲了……它们的作用就如同偏见对心灵的作用一样。”成人的世界里有着太多的干扰,心灵承受了太多的负荷反而掩盖了本真的自我。尤其在现代社会,人类创造的文明反而成了囚禁自己的“樊笼”,身和心都无法逃脱。现代科技的发展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却阻碍了人类心灵的碰撞。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如同一个个用钢筋水泥铸造的“铁笼”,电脑、电视、手机等在丰富生活的同时却也将越来越多的人禁锢在电子科技的“樊笼”中,人们被习惯限制,被规矩准则限制,被科技限制。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在进入社会后,各种枷锁便也随之而来,当今社会制度的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套监狱管理的法式,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被各种规则、评估、裁决、法律所驯服,个体在与外部世界的联合中,自我渐渐被同化,有太多的牵绊,也有太多的束缚,因而,在成人世界里,自我往往被忽视,被掩盖,被禁锢,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在“樊笼”与“枷锁”中的。

而对于艺术创造来说,自我是极其重要的,“创造就是表现存在于我们自身中的东西,每一创造性的成果都来自其中”。回归自我,寻觅儿童时期不受外界纷扰的生活状态与艺术心镜,像孩子那样不带偏见地去审视生活,走出“樊笼”与“枷锁”,重拾真正单纯的“我”的状态。艺术家惟有释放自己的身心,在心灵中回归自我,才能在其艺术作品中以独创的方式表现自我,那样的艺术会更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三、回归“爱”

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艺术家还应当唤起自己心底尘封的“爱”,这种爱是广义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兴趣、热情与好奇心。

马蒂斯提到,为了实现这样一种效果,即让美术作品显出令人震颤的力量和光辉灿烂的美,就像在自然的作品中发现的那样,“需要伟大的爱,需要一种能够激起并保持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爱、一种能够激起并保持对伴随一件美术品诞生的强烈热情和分析的深刻的爱。不过,难道爱不是一切创造的本源吗?”

的确,爱可以说是一切创造的本源,假如一个人不爱生活,不爱生命,也没有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爱,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热情,那他的世界必定是空洞的,又怎么能够去发现和创造呢?爱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是生命的火焰,,当我们沐浴在爱中时,生命必定是灿烂的,相反,若没有爱,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创造都可能会黯然失色。

但是,当我们在世俗的社会里浸染的越久,存在于生命里原始本能的爱似乎也在离我们远去,我们总是挑剔别人的缺点却吝啬于欣赏他人的优点;我们入目的满是生活的肮脏、丑陋、尔虞我诈,总是习惯性忽视周围世界的真、善、美;于是,久而久之,我们的热情所剩无几,那种狂热的爱也渐渐丢失了。一方面因为成人的世界太过理性,太过现实;另一方面因为久在社会里而疲于倦怠,没有力气去爱了。

而儿童看到的却是生活的原生态,习惯于将生活诗意化,他们“用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然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清明,充满温馨。”因而,他们的世界充满爱,对生活里的一切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没有顾虑,没有戒心,却有着强烈的热情,蓬勃而旺盛的本能的爱。

艺术是需要爱的,甚至是需要狂热的爱,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梵高、贝多芬等人,都是将自己内心的狂热倾注到了艺术作品中。重拾原始而纯粹的爱,如同孩子一般去爱,艺术创造会因爱而丰盛。

综上,可以看出儿童天性中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创造的价值,而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爱”无疑可以让艺术家更好地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也有利于艺术家们保持纯粹的“童心”。在当下的社会中,儿童艺术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迷恋,儿童绘画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肯定。儿童是纯真而不受外界干扰的,是天真烂漫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怀念童年,这是人生的常态,或许,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常态。

参考文献:

[1]赵晓丽.用儿童的眼光去生活[J].大众文艺,2011(24).

上一篇:音乐和情绪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论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