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18 02:51:35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心力衰竭是心功能不全出现症状时的称谓,简称心衰,是指心排血量减少,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属于祖国医学“喘证”、“水肿”等病症范畴。西医根据原发病辅以治疗,主要以强心、扩张血管、利尿。但是有些患者临床效果不太理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综述

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美国心脏协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疾病损伤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的结果[1]。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肾脾肺诸脏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等。随着年龄增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现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药治疗

1.1专方治疗 李晓艳[2]探讨益气活血复方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组采用益气活血复方组方为:黄芪、益母草、丹参各30 g,人参15 g,三七5 g,葶苈子12 g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P

1.2辨证治疗 林丽群[5]等认为,补益心气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根本,故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心衰患者34例,西医治疗与对照组人数相同,观察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认为因肾脏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水湿停滞、水谷精微不运化,正常的生理活动无法维持而诱发心力衰竭[6]。因此郑立强[7]以温阳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65例,药用:附子、红参、葶苈子、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水蛭、地龙、甘草等,结果显示:中医组的控显率显著高于西医组(P< 0. 05)。程晓昱[8]临床研究发现,复方真武冲剂(熟附片3 g,茯苓10 g,焦白术10 g,生姜6 g,白芍10 g,红参6 g,丹参10 g等)因其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的作用,不但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可降低抑制免疫炎性反应,调控炎性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及凋亡。郑丽[9]认为慢性心力衰竭衰最主要的病机应为本虚标实(心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日久成瘀,阻塞脉道;血瘀又可引起进一步的气虚,加重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本病辨证以气虚血瘀居多,多表现为胸闷、胸痛、乏力、气短、心悸等,临床治疗时多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

1.3针灸按摩治疗 李金波等将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纳入随机对照研究,分别给以针刺和西药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VEF、FS的改善情况,BNP水平下降情况。结果提示针刺与西药同样可以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中同时证实:心衰各种中医临床证型对针灸的应答存在差异性,其中更适合针灸治疗的证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程胜军等针刺多采用补泻手法,选穴多为:主穴,取内关、心俞、间使、神门、足三里等。配穴, 肺俞,腹胀配足三里,气促配膻中、中脘, 尿少配肾俞、三阴交;心烦失眠配安眠。对早期轻度心衰患者,采用柔和的向心性按摩;对重症心功能不全, 有肢体水肿者,作肢体按摩。按摩手法宜轻柔,从远心 端向近心端作按摩和轻柔,结果表明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气促、尿少、肢肿等症状。

2西医治疗

米改玲[10]探讨了慢性心力衰竭140例治疗体会。将140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予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生命特征变化、临床症 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观察组在进行常规生活方式管理、病因治疗、采用常规的地高辛、氢氯噻嗪等联合治疗外,加用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螺内酯治疗,给予患者美托洛尔治疗,从小剂量6.25 mg/次开始,2次/d,根据病情,每2~4 w剂量加倍,个体化的逐渐增加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同时予患者依那普利从小剂量2.5 mg/次开始,2次/d,逐渐增加至耐受量;螺内酯20 mg/次,2次/d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后生命特征的变化情况、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中西医结合治疗

3.1药药结合 曾宪国[1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38例,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药物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倍他乐克治疗的同时结合益气解毒、利水养阴中药治疗,予白芍、百合、黄精、茯苓、葶苈子分别 20 g,黄芪、葛根、赤小豆分别15 g,全当归、远志分别12 g,炙甘草、川芎分别9 g,红参、薤白分别6 g进行煎服,1剂/d,持续服用4 w为一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50%,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3.8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指标有显著改善,同时治疗组心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针药结合 结合针灸的特点,当代中医更趋向于使用针灸辅助治疗慢性心衰,张其梅等以心功能分级为II、III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方法之上,随机加用活血温阳汤和针灸疗法治疗,结果加用了活血温阳汤和针灸疗法,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疗效更佳,证实了针药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

4康复治疗

姚成栋等选择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级)在常规应用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太极拳康复运动,为期6个月。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质量、情绪等。李淑荣等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康复治疗,结果表明:可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 延缓病程进展。李孟魁[17]等选取慢性心衰竭的患者,在采用相同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康复组进行了6 min 步行运动训练。对比康复组与对照组在实施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化、左室内径、射血分数、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康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心力衰竭是指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系统淤血,引发血液动力学、神经体液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属于中医学中“喘证”、“心悸”、“怔忡”、“水肿”等病症的范畴。其形成多由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目前,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及对心力衰竭的深入研究,中西t结合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在近些年中取得了较大提高,干预手段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中医药的介入,为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更多新方法、新思路。但目前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所取得的临床证据级别较低,缺乏严格的临床设计,建议今后按照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更有力的研究证据。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出版社,2013,1341.

[2]李晓艳.益气活血复方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2):58-59.

[3]陈月明,沈建锋,谭荣,等.益气活血方联合循证治疗对慢性心衰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2):160-161.

[4]莫云秋,唐静,康善平,等.保元汤对老年心气不足型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 ,4 (3 ):62-63.

[5]林丽群,杨波.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4):150.

[6]谭海彦,朱莉,谭贝宇. 温阳利水汤治疗65 岁以上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NTproBNP 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2(10):1193-1194.

[7]郑立强.温阳利水法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26(8):874-875.

[8]程晓昱,葛岚,张秀环,等.复方真武冲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5):530-532.

[9]郑丽.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4,27(11):324.

[10]米改玲.慢性心力衰竭140例治疗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9):28-29.

[11]王智田.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2):92-93.

[12]曾宪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8):59-60.

[13]邢小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6,4(9):197-198.

[14]杨玉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9):196-198.

[15]周建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8):146-147.

[16]刘立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156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2016,2:84-85.

[17]李孟魁,商蓉,郭利平,等.6min 步行运动训练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7(2):39.

上一篇:加强病案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下一篇:帕立骨化醇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炎症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