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灸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肠粘连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8 02:33:59

神阙灸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肠粘连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69.5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83-02

肠粘连是阑尾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1],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的腹部绞痛,常伴有腹胀、便秘,排气、排便后缓解,严重者可发展为肠梗阻,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因此,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自2008年开始,本院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开展了隔姜艾灸神阙(以下简称“神阙灸”)预防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以下诊断标准。

化脓性阑尾炎诊断标准:①符合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②术中探查见阑尾肿胀明显、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阑尾周围的腹腔内有稀薄脓液,局限性腹膜炎存在;③术后病理检查支持化脓性阑尾炎诊断。

术后肠粘连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化脓性阑尾炎并接受阑尾切除术史;②有阵发性的腹部绞痛,常伴有腹胀、便秘,随着排气、排便的出现而缓解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③有腹部X线片、B超、CT气腹造影等影像学依据支持,并排除其他需相鉴别的疾病(如占位性疾病)。

1.2 纳入标准

符合化脓性阑尾炎诊断标准,并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完成了符合规定术后2年随访患者。

1.3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疾病及影响明确诊断的其他疾病患者;未能完成术后2年随访的患者。

1.4 一般资料

81例观察病例均为2008年8月-2010年8月在本院外科进行阑尾切除术的化脓性阑尾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17~65岁,平均37.1岁;阑尾炎切除术中置腹腔引流管11根次;对照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16~70岁,平均36.3岁;术中置腹腔引流管12根次。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术中置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在完成相同的术前检查、准备后及时接受阑尾切除术,术中视腹腔污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如放置引流管,则在引流液转清、日引流量少于5 mL时及时拔除引流管;术后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

治疗组患者从术后第1日开始予神阙灸。操作方法:将鲜姜切成直径2 cm、厚0.3 cm的姜片,并用三棱针在姜片上刺出5~10个小孔。患者仰卧位,将姜片置于患者脐部,再将底盘直径约1.2 cm、高约1.5 cm的艾柱置姜片上,用线香点燃,当患者感到烫时将艾柱移去,换柱再灸,每次共灸7壮,每日1次,共灸7 d。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进行组间比较。②术后随访2年,比较术后2年内2组患者肠粘连的发生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上一篇:妇乐散油纱治疗Ⅰ~Ⅱ级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分... 下一篇:强胰降糖胶囊水提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