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探讨

时间:2022-10-18 01:27:00

高校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探讨

摘要:教育是立国的根本,而国民教育又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成败攸关国家整体教育的发展,更是决定国家未来前景的重要指标。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当今,如何做好组织心理及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构建学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每个高等学校管理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高校管理;激励理论;探讨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升格、合并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内容的日益更新,教学方法和形式的日趋多样,学校管理也日趋复杂,给学校管理工终带来诸多的难题,管理工作也从单一的组织管理向多层次多方位转化,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如今,如何做好组织心理及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构建学校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等学校和谐健康发展,是每个高等学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分析

激励是领导的根本,激励也是唤醒部属努力工作达成目标的手段。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从中寻求激励的要素,及创造有力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竭尽心力、发挥潜力,达到班级管理的目标。激励就是领导者针对成员心理上或生理上复杂的需求,透过有效的方法或途径,设置适当的学习环境,诱导其学习意愿及学习士气,激发成员动机,产生内心驱力,导向组织目标的达成。

激励此字是由拉丁字“movere”延伸而来,其意为引发(To Move),亦即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种活动,并导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历程。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类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的心理始终维持在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中,因而产生一种内心的驱力(driving force),亦即是行动的力量,使得个人会表现一种特定的,想达到某种目标的行为。

成就系指人们完成某种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的愿望,而达成此项任务或目标之后所获得的工作满足,即为该项行为之激励价值。在工作环境中有三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包括追求成就、人际关系与权力,凡有高度成就需求的人,总是任务导向,且是勇于负责以实现目标,成就动机理论指出,每个人所渴望的成就意愿是有很大的个别差异,主管需依成员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激励方式,才能奏效,惟如能协助成员建立自我负责的观念,设定适度的成就目标,并适时地对成员之工作绩效予以适当的回馈,使其能激励其不断的自我提升,是为组织管理中激励领导所展现的成效。

激励是一种刺激引发的内在状况;也是种中介变量,无法直接观测的内在历程;它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常因人、因情境而异。在满足个人需求下,为组织目标之达成而更加努力学习的意愿。激励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努力程度、选择、及坚持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激励的手段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可以是物质的奖励,但更多的是精神的鼓励。“良言一句三冬暖”,往往只言片语的激励都能起到良好的赏识激励的效果。

人类普遍往往有三种需求。(1)存在需求:指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2)关系需求:指维持重要人际关系的欲望。(3)成长需求:指个人追求自我发展的欲望。因此在高校管理活动中,准确把握团队成员的心理和需求,从而进行适当的激励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加强激励措施建设。

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对高校教师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在中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已经超过十年,但教师认证过程中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资格取得之后便可以终身拥有。因此高校应该考虑的可行性周期性的教师考核方法。应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地位。今后应该不断规范教师入职基本标准,进一步提升各个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术水平的要求。与此同时,提高高校教师的收入,其中包括四十岁以上的教师。高校收入分配制度将是实质性的改革,包括工资,薪金,绩效工资,津贴和补贴收入的改革。高校人事改革应该根据业务单位设置岗位,分为三类,一种是管理岗位,一个是专业技术岗位,一个是支持工人的工作,并建立与高校教学的特点一致的专业评估制度。

另一方面,高效管理工作还应该加强精神方面的激励。教师的动力也来自无形的精神动力,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性,协调组织目标与行为。应该将部分权力交给教师,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精神的动机是为了满足高层次的根本激励人们的心理需求,高校管理应该建立一个长期持久的激励形式。目前,在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精神激励措施仍显不足。许多学校管理者认为,充分的精神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个高效的高校团队应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校风的建设应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就,也有助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提高。高校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有助于全体教师共同奋斗的愿景,从而带动教师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三、结语

由此可见,激励策略是指引学校管理进步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高效管理者应该在管理中善于运用激励策略达到管理的目标。只要高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同心协力,成功的运用激励策略,我们的高校管理工作就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安文铸.走进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孙绵涛主编.教育管理原理[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孙绵涛等.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97.

[4]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孙绵涛主编.教育政策学[M].北京:人民大学山版社.1997.

[6]Woolfolk, A. E. & Hoy, W. 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81-91.

上一篇:非智力因素在初中数学中的利用研究 下一篇:电子电器专业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