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6-06 10:42:47

如何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走向大众式教育,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已占在校生相当大的比例,成为大学校园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物质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和成因,并提出如何帮助贫困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以促其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逐年升高,加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的不平衡,作为主要社会问题的贫困问题漫延和渗透进了高校,象牙塔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竞争和压力的不断加剧,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方面也暴露出诸多心理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依托,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学生和谐发展完善、健康成长,让他们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大学生活并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是指普通高校中,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其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没有能力交纳学费,日常生活没有保障的大学生。其贫困主要由其家庭贫困所致,具体原因主要有:一是家庭总体收入少,表现为父母双亡或单亲,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或是父母卧病、下岗无收入等等。二是家庭子女多,表现为一个家庭有多个子女上学,累加的高额学费使家庭出现了经济上拮据和匮乏。三是突发事件带来的意外灾害,表现为遭受水灾、火灾、旱灾等,使家庭经济状况瞬间急速下降,出现经济危机。不管是何种原因成因,都会使得贫困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机率远远高于其他在校大学生,主要表现有:

(一)生活压力大,有强烈的自卑感。贫困学生主要来源是老少边穷的贫困农村家庭或城市中“弱势群体”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差,贫困生与那些过着衣食无忧的同学相比,难免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面对经济的压力和生活的贫困,许多贫困生往往消极的对待人生,滋生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他们不愿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而是把更多的困难和压力深埋心底,导致思想和心理上的自我封闭,长时间便会造成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

(二)学习压力大,有过重的忧虑感。从高考竞争中取胜的贫困生,在其它条件不如人意的情况下,把成绩看作是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指标,当成了决定自己命运的重要力量,也是他们自信的源泉。因此,对贫困生来说,学习压力要比任何同学大。他们迫切希望能以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来达到心理平衡,得到同学的羡慕和尊重,回报家庭和社会。若成绩不佳时,他们觉得对不起含辛茹苦的父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会产生深深的愧疚和自责,整日处于忧虑之中。

(三)就业压力大,是贫困生难以释怀的负荷。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使得那些家境贫寒、社会关系贫乏、个人素质也不拔尖的贫困生产生既愤愤不平、又迷茫无奈的心理,并产生对社会的抵触情绪,以至于出现一些偏激想法。

二、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后,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贷款的最大优势是其额度大,完全解决了令其头痛的昂贵的学费问题,对稳定其心态,降低焦虑等不良情绪,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以为只要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贫困生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而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贷款、困补等可使他们度过经济上的困境,但他们内心“低人一等”的感觉仍然存在,自卑和孤僻的心结仍然没有打开。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各种方法来摆脱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

(一)专兼职结合,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通过心理辅导,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合理的信念,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建立适当的信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着重加强入学教育,通过班会、讲座、个别交流等方式在学生中树立正确贫困观,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加贫困生的自信心,对消除和缓解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抑郁、焦虑等。

(二)思想教育和逆境成才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贫困大学生,用远大的人生目标激励贫困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贫困大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

(三)为贫困生创建更多的沟通、交流平台。以集体活动为载体,增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即利用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将贫困大学生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不仅能锻炼和提升他们在组织、交际、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信心,打破其封闭性。

(四)建立健全奖学金制度和勤工助学措施。这不但可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危机,使贫困大学生获得经济收入,还可充分调动其能动性,更可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其形成自立自强的个性。

(五)营造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着重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形成勤俭节约的风尚;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

总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具有自卑焦虑、内向封闭等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阻碍了他们本身的成熟和成长,也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需要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贫困学生自己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贫困学生才能从思想上和心理上真正“脱贫”,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2]潘本衡.肖冬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3,(6)

[3]陶传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3,(6)

[4]胡启先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上一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 下一篇:中职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