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教育的教学创新

时间:2022-10-18 01:13:56

谈高职教育的教学创新

摘要: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需要。本文结合我院的教学改革实际,谈谈高职教育的教学创新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新农村建设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市场为取舍,就业为根本,质量为生命,特色为关键”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结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实际,谈谈高职教育的教学创新问题。

一、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它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强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专业建设的水平也必须通过社会加以检验。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问题上仍存在指导思想不明、建设理念落后、学科本位倾向等不良现象,造成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错位,使用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长短结合、宽窄并存,按需开办、灵活设置”原则,重点建设一批现有的基础专业,淘汰一些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去开发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专业,储存一批有潜质有发展的专业。同时要把握好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体现“专业与市场对接、技术与岗位对接、课程与职责对接”的新理念,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

按照上述要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在充分调查研究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基础上,以转变专业建设理念为先导,以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加强了专业建设力度。建立了市场信息中心,成立了院长为主任的,包括实践一线专家在内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和预警制度,实施专业开发和改造,并将新专业开发纳入校立科研项目管理。在面向市场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过程中,广泛吸收用人单位和实践一线专家的意见,逐步形成了以机、电、信息与管理为特色,涵盖理、工、文、管、师等多学科的专业结构。

二、创新课程体系

高职不是本科的简单压缩,也不是传统专科的简单翻板,它应当有自己的特色。为了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老“三段式”结构,我们在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框架下,以“职业能力体系”为基础和前提,以教学模块为支撑单元,按照“低年级宽基础,高年级专门化分流,能力逐级细化”的思想,采取“基础段+专业段”的两段式结构构建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段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训练环节,由思想素质教育、身心与文化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素质教育三个模块组成。学生在基础教育段结束之后,根据市场需求和本人志趣选择专业方向,进入专业段学习。这样学生从确定专业到毕业离校的时间缩短,更利于把握市场需求情况,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较宽,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专业教育段进行专门化分流,构建若干专业模块,有的专业模块还可下设专业方向。每个模块又以某一项或两项技能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以突出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我们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①调整各主要环节的课时比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要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型、综合型和研究型的实验,增加实训与生产实习在教学中的比重,使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40%以上。②加强课程的整合,突出主干课程,增强课程综合化。正确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为度”,以服务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加以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增强其针对性。同时,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要求每一能力模块中确定相应的主干(核心)课程,每门主干课程又要明确必要的知识点、技能训练点和能力扩展点。③强化3+1”能力培养,实施多证制。强化英语、计算机、普通话三种通适能力和一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

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三尺讲台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思想,强化课堂和现场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填鸭式”的单调的教学形式,拓展课堂的涵义,积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训设施尝试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学院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加大教学硬件建设,加强多媒体设施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使用硬件条件更好的为教学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我们以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生产车间、企业工地等为课堂,突破传统的课堂概念,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同时,鼓励教师借助多种媒体实施互动式的教学,采用“讲练结合”、“情境启发”、“课题探究”、“现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实践操作和技能性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充分突出实用和会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教学管理

1.允许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我们推进“低年级宽基础,高年级专门化分流”的改革,学生进校按“大类”分班实施基础教育段教育,夯实基础,打下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段教育段结束时,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2.实行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个性化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柔性的成长环境。从2004年起我们开始试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选修制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还可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写实性文凭。同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和爱好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在学完

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促进学科的横向联系。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建立成绩互认制度。学生参加高一学历的课程进修、自考或同类院校课程选修成绩合格,以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或国家级、省级计算机、外语考级等,可以申请免修同类课程或实践环节,也可记为选修学分。

4.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途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实验实训室课外开放;学院设有调频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开办教育节目;英语角、文学社和各种科技兴趣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

五、创新考核形式

1.改革考试方式和成绩构成比例。我们把学生每学期所学课程分为理论考试课程、技能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三种类型。理论考试课是理论性较强课程,在考试的内容上,强调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为主,考核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考试的方式上提倡多样化,可以是闭卷或开卷,也可以是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还可以课题研究。技能考试课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考试内容以实作为主。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课程的成绩仍分为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

2.改革成绩评价取向,实施社会化考核。凡有社会化考核标准的课程均采用社会化标准进行考核,比如,《电气控制技术》、《汽车修理》等专业课程,都以劳动部门的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要求为准;《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课程,则以国家或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准。对目前还没有社会化考核标准的课程,则采取建立试题库的方式实施教考分离。

3.重视社会用人单位意见,把用人单位的要求纳入考核范畴。学院设有专门机构,常年收集用人单位意见和毕业生跟踪调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重点,促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0”距离对接。

由于考试方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所以通过考核形式的创新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了“期末算总账”的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多项目、多层次、多方面综合评定,增加了成绩评定客观、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

上一篇:关于高职高专英语语音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