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为何以礼治天下

时间:2022-10-18 11:31:55

传统社会为何以礼治天下

【摘要】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是凝聚民族力量、体现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治国理政、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方面,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注重“礼治”的秩序建构作用,这对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社会秩序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这是凝聚民族力量,体现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和谐、民生思想,对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秩序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礼治”建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提倡“礼治”,竭力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包含范围很广,儒家文化中的“礼”至少包含以下含义:一是一种政治原则。“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形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不可以“僭越”,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二是一种社会制度。“礼”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作为人们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三是礼仪规范。学习“礼”、践行“礼”是不同等级的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础。正是因为礼所具备的深刻的内涵及多重的功能,长期以来,礼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秩序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质上,礼是维持统治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规范系统。礼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维护,其基础在于它建构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

在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礼发挥了以下作用。首先,地位等级的划分。礼在其内容上,分为“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每一个等级都代表了相应的地位和层次,这是维护统治权威的重要依据。社会的稳定运行要求这种等级结构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它不仅通过制度化的政治统治保障等级秩序,而且运用教化手段,使等级观念、身份认同观念内化于人心,使各阶层、等级各安其分,服从统治。

其次,权利义务的规范。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概念。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层级结构下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保障 ,政治统治实现的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权利。因此,在传统的“礼”所维护的秩序中,权利义务规范是一个以人治为基础的相对概念。礼是统治者实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在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方面,礼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君主可以规定礼的各种规范,处于社会层级结构底层的民众是无权参与制定的。因此,礼具有实质上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

“礼治”建构思想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形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也P系到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儒家以“礼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手段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社会信任可以在以下方面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首先,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关系是联结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需要有诚信作为基础。在契约规则的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带来社会焦虑,大大增加社会交往的成本。以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公民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任体系,可以降低社会治理、社会交往、市场交换的成本,使社会生活运行更加高效有序。

其次,信任是化解矛盾的基础。改革以来,随着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利益矛盾问题凸显,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凸显期,矛盾产生的原因、类型呈现多样性、复杂性。有效化解矛盾,建立社会诚信机制,使矛盾各方能够理性地依照法律履行权利义务。

第三,信任促进和谐。现代化进程往往伴随着人们利益诉求的增加和矛盾冲突的凸显,增加了社会秩序的变动性。为了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有效的信任体系能够促进社会各阶层、群体间的对话交流,互相尊重利益诉求,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促进社会和谐。

良好的民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关注民生,首先应保障基本的物质需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中,经过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需求,目前已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民生领域的问题呈现出了新的需求变化,在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中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同时汽车、房屋、家电等耐用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在市场化改革中,住房的商品化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住房需求不仅是民生的基本要求,也成为目前民生领域突出的矛盾问题。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是实现住有所居,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

其次,社会事业的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人们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就业是人们向社会奉献才智的途径,也是实现个人发展和价值的根本。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在城市中得到就业岗位。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企业、社会都应想方设法多创造就业岗位,保障居民最基本的就业要求,这是民生之本。

第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准是实现社会成员“皆有所养”。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秩序的安全网。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的作用不断加强。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社会保障仍存在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政府是社会公共福利的主要提供者,仍需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权利,使发展成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

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既需要刚性的法律、制度的规范作用,也需要道德这种非刚性规范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来说,非制度性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护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法律、制度约束了人们行为的底线,道德则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德治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倡导“为政以德”的优越性。虽然这是人治条件下对道德教化的要求,但它对转型中的当代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想也显现出来,道德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失序、无序现象的深层原因。维护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引领作用。在推动治理现代化中,把德治作为实现法治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供优良的文明环境。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新疆大学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论语・季氏》。

②《礼记・中庸》。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上一篇:用心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 下一篇: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