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和修辞格之辨析

时间:2022-10-18 10:47:45

修辞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语文献中,“修”和“辞”两个字连用先秦就开始了。《周易》说:“修辞立其诚。”这个“修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后来人理解为“修饰文辞”的意思。今天讲的“修辞”是一个名词,有三层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修辞格”又叫“辞格”、“语格”、“修辞方式”、“修辞方法”、“修辞手段”等。修辞格这个名词是唐钺在《修辞格》(商务印书馆,1923年)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语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叫语格)。”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表达效果,二是“变格的语法”。前者被后人广泛地接受,后者却常常被误解,问题在于这里的“语法”不是现在同“语音、词汇”相提并论的那个语法,而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还包括语言运用的常规。我们把修辞格定义为:“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唐钺在《修辞格》中指出,修辞格只是修辞学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整个的修辞学,不能把修辞格和修辞学等同起来。广义上的修辞除包括修辞格这一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相当多的诸如语音、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因素,以及为增强说服力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明显内涵要广得多。当然,修辞格虽然不是整个修辞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的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探讨下面三个问题,即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要体现这三者的有机联系,就不能不考虑所调动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对于所采用的修辞方式是不是恰切,能不能产生鲜明的修辞效果。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要表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该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新颖独特,尽可能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因为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与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一于一体的,所以修辞是在适应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积极调动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和对语言的加工。语言中,同一思想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而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各有表现特点和表达效果。孙犁在《荷花淀》开头有一段关于白洋淀的苇地和苇席的描写,很可以说明不同的语言形式的修辞效果: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者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段文字朴素自然,清新别致,给人的感受很深。如果作者不用提问的方法去引人注意,不用比喻、夸张、引用等方法描绘苇地的大、苇子的多和苇席的好,而是平板地、单调地用抽象的数字说明苇地的面积、苇子的产量和苇席的质量,肯定不会有这样令人难忘的效果。讲修辞离不开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修辞格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是对语言的和语用的常规的一种偏离,且修辞格是一种格式,有它自己的结构模式。修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例如中学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几种修辞格。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的情况,将比喻分为:

1.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较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2.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上,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由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比拟有以下几种。

1.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硬币正悄然“退休”。

2.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像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的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啰唆,痛快之至。

(九)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反对。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修辞与修辞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明确了修辞和修辞格的关系,不仅可以避免误用修辞和修辞格,还有助于更好地使用修辞和修辞格。而想要学好修辞,一方面要了解学修辞必须以既定的内容和语境为依托,从语言材料入手,看其采用的修辞方式是否恰当,看其产生的表达效果是否理想或比较理想。另一方面,要明白修辞格虽然是修辞的一种特殊方法,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程式,程式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拿比喻来说,比喻的程式很容易掌握,但寻找一个好的、恰当的比喻却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分析,在确定符合现实后方可使用。这就要求我们以这些为基础,不断地进行语言艺术的创新。

上一篇:寻找被遗忘的茶叶之路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