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瑕”修辞格研究

时间:2022-08-07 06:51:53

“存瑕”修辞格研究

摘 要:存瑕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古已有之。笔者对对存瑕辞格进行了定义和分类,第一次提出其下属分支“赘书”修辞法,并把通常修辞书单列的“飞白”修辞法归入存瑕辞格。

关键词:修辞格 存瑕 赘书 飞白

“瑕”原指玉上的斑点,比喻完美事物之上的小缺陷,如成语“瑕不掩瑜”。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瑕疵与谬误之处也可用“瑕”来做比,如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专辟《指瑕》一章,指摘名篇之瑕疵。刘勰认为“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1]而我们在此文中所论的“存瑕”辞格之“瑕”则恰恰与此相反,此处“瑕”指貌似作品瑕疵之点,却也正是文章出彩之处。存瑕作为一种修辞格,指文章中故意为之的累句、涩句、不成句,文笔显得貌似很笨拙,其实却是不得不如此,并因其对常规文法的破格,而自能成就一种特殊审美感觉。

存瑕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古已有之,但却常常因其对常规文法的破格而招致误解,颇受责难。《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就已经有了对“存瑕“这种辞格的运用。《谷梁传・成公元年》云:“季孙行父秃,晋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桐叔子处台上而笑之。闻于客,客不悦而去。”这一修辞手法却遭到了唐代刘知几的反对,刘知几在其所著《叙事・史通》中指出:“公羊(当做谷梁)称克眇,季孙行父秃,孙良夫跛,齐使跛者逆秃者,眇者逆眇者。盖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必事加再述,则于文殊费,此为烦句也。”[2]这一现象直到清代方有所改观,魏际瑞(号伯子)在《伯子论文》中对刘知几的论断提出异议:“昔人论……《公羊传》,齐使跛者逆跛者,秃者逆秃者,眇者逆眇者,宜删云各以类逆。简则简矣,而非公羊……之文,又于神情特不生动。知此说者,可悟存瑕之故矣。古人文字有累句、涩句、不成句处,而不改者,非不能改也。改之或伤气格,故宁存其自然。名帖之存败笔,古琴之存焦尾,是也。”魏际瑞于此指出了刘知几对《谷梁传》艺术手法的误解。

存瑕辞格的分类及其作用

根据我们所给出存瑕的定义和对具体作品的分析研究,存瑕这种辞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赘书与飞白。

一、赘书

所谓赘书,就是故意采用繁琐的语言文字表述,替代看似可用更简洁方式表述的修辞方式。赘书的修辞功能有二:

一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如《三侠五义》第十回:(从人)连忙赶上去说:“事干得如何?”四爷说:“小子,好兴头得很!”说这话就往公馆飞跑。从人看此光景,必是闹出来了,一壁也就随着跟来。”[3]陈望道先生认为“‘随着跟来’随着就像烦赘。”[4]其实并非如此。经过对此句话上下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用“随着”一词更能表现出时间和距离之短,更能表现一直在旁等待的“从人”急于见到里面情形的迫切心情,而只一个“跟来”却不能准确地表现出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距离上的紧密性。

二是借“赘书”的反复以表示一种特殊的情感。如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处连用三个“无不”,充分表现了楚军将士以一当三、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和诸侯军的懦弱与无能,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面,非如此赘书不足以表现当时情态。

二、飞白

飞白之“白”本当为“别”,指故意运用白字或吃涩、滑别的语言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又因飞白是明显地对常规文法的一种破坏与背叛,我们将之归为存瑕辞格之一种,而不似一般语法书将之单列为一种独立辞格。

根据修辞效果,我们又可将其分为三种。一是为了突出史实而实录。如《尚书・顾命》篇:“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对其中的“肄肄”一词解释说:“肄,习也;重言之者,病其气喘而语吃也。”因其时成王“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之际所言,所以气喘嘘嘘地连说了两个“肄”字,《尚书》对其进行了如实记载,既显得生动又体现了史家的实录精神,真可谓春秋笔法之典范。

二是为使虚构显得真实而宣称实录,多见于小说等虚构作品中,是实现虚幻真实性的常见手法之一,鲁迅在文中故意现出语病来,以营造出“狂人日记”确为“狂人”所书的真实性氛围。如“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打枷过”当为打过枷。)

三是有意在文中援用因手误或理解错误的字词去取笑原话人,以或达到嘲讽或喜剧的目的。如清代学者褚人获所著《坚瓠集》三《写错枇杷》篇所载一篇关白的故事:“有人送枇杷于沈石田,误写琵琶。石田答书曰:“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写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嗣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夜雨之际也。”沈石田借友人所书“琵琶”二字,信笔发挥,令人会心一笑之余,也能体会到其中所隐含的善意嘲讽。

正如宋人范温《潜溪诗眼》所言“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王若虚《滹南》于此则论 “以巧为巧,其巧不足。巧拙相济,则使人不厌。唯其巧,乃能就拙为巧。一文一质,道之中也。”由此可见,“存瑕”不但不是艺术手法拙劣或为文失误,而是藏拙于巧,是有意之举,而绝非无意之失。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637.

[2](唐)刘知几.《史通》[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3:61.

[3](清)石玉昆.《三侠五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58.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5.

作者简介:王树文(1982-),男,河南太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黄莉(1972-),女,重庆大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博士生,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

上一篇:谈谈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油画本土化践行者――吴冠中绘画风格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