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近况

时间:2022-10-18 08:33:53

针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近况

摘 要: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理研究、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方面综述了针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针灸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63-0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Ⅰ型,是指妇女绝经后因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不足而引起的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强度减低等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性激素、补钙、活性维生素D等,但长期应用激素会带来严重的副反应,钙和维生素的补充,在剂量上又难以控制。近几年来运用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有关研究情报综述如下: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机理研究

(1)现代医学认为PMOP是妇女更年期后内分泌系统退变,性激素水平下降致骨偶联失衡而骨细微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老年性疾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是PMOP发病的首要因素,雌激素既可影响骨吸收,又可影响骨形成。研究发现,雌激素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的受体,提高骨细胞的功能,使骨量增加;雌激素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前体增殖的细胞因子,或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极化,促进破骨细胞凋亡,从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及其他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一同与骨细胞、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互相影响的网络。当雌激素缺乏时,成骨细胞功能衰退,骨形成减弱;而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也大大降低,使得骨吸收反跳性地增强;在复杂的调节网络中,又有可能由于对成骨细胞的抑制解除,使得骨形成也进一步增强,但仍远远低于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这可能是PMOP呈现高转换型的原因[1]。

(2)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肾主骨”,“肾主身之骨髓”,“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充在骨”等描述,把肾、骨、髓联系在一起,认为肾所藏之精可以化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内,滋养骨骼。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均依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与推动。若肾精不足,则髓无以得生,髓在骨内,髓不足则骨无所养而致骨质脆弱无力。

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自然衰老密切相关。《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描述道“ 女子二七”、“ 天癸至,故能有子”,此为骨骼生长发育的活跃阶段;女子“ 七七,天癸竭……故形坏而无子也”,表明了肾精虚衰的严重程度;“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身体重,行步不正”。绝经是天癸衰竭的表现,亦是肾精衰少的征象。骨的发育、生长、荣枯与肾之精气盛衰密切相关。妇女绝经期肾气开始衰弱,肾精虚少,则骨髓的生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髓,就会出现骨髓空虚,骨骼脆弱无力而发生骨质疏松症[2]。

综上所述:肾气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肾气的盛衰也决定着骨的强健与衰弱,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因为雌激素缺乏所致的认识是一致的。现代医学通过骨矿含量[3-5]等多个指标的测定证实了祖国医学关于肾藏精、主骨及人体生长壮老及与肾有关的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肾虚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导致骨吸收增加,致使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而产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而非单纯的骨代谢疾病。

2 临床研究

吴氏[6]等针灸大杼、大椎、命门、悬钟、膈俞、足三里,治疗40例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操作方法:针刺组以毫针进行针刺,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捻针1次。艾灸组在距皮肤1cm处行温和灸,每次灸15min。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L1-L4骨密度平均值有所提高,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1.28%,艾灸组提高1.32%;骨Neck骨密度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0.43%,艾灸组提高 0.97%。

陈氏[7]等用温针灸大椎、足三里、肾俞、关元俞,治疗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操作方法:毫针直刺3cm,在行针得气基础上运针以紧按慢提,小角度捻转后留针;继在针柄上套置一长约1.5~2cm的艾条,从下端点燃进行温灸,待艾条完全燃尽即出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林氏[8]等在肾俞穴埋线,治疗4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取第2腰椎棘突下双侧各旁开1.5寸(同身寸)为肾俞穴,常规消毒后,采用自制埋线针,将1/0号羊肠5mm注入腧穴内(约0.8~1.2寸)出针,出针后按压片刻以防出血。结果:埋线组、埋线加乐力组的疼痛评分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这说明肾俞穴位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有明显的疗效。

潘氏[9]用针刺加火针,通过辨证肾阴虚型取大椎、关元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太白;肾阳虚型取大椎、关元俞、命门、腰阳关、百会、足三里、脾俞,治疗96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病人。操作方法:选用1.5寸毫针针刺,在行针得气基础上运针以紧按慢提、小角度捻转后留针,留针期间每10分钟重复上述手法一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每次针刺出针后,以火针点刺背部俞穴。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21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29%。

熊氏[10]用耳针在耳穴的子宫、肾、内分泌、卵巢、脾埋针,治疗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患者。操作方法:每次埋针上述5穴,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10分钟左右,留针2天,两耳交替埋针治疗。结果:60例病例中,治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贾氏[11]用穴位注射治疗5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俞、关元、太溪为主穴,足三里、三阴交、睥俞为配穴。操作方法:处方:VitB12011mg+VitB1100mg+当归注射液4ml,每次6个穴位均匀注射,每穴约1.5ml注射液。令患者呼气时用5号注射器针头缓慢刺入,得气后注入药物。出针时令患者吸气,将针疾速提至皮下,出针后揉按针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腰椎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

韩氏[12]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治疗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人。操作方法:取脾俞、肝俞、肾俞、三焦俞、华佗夹脊穴(背部第5至第5腰椎,各棘突下旁开0.5寸,共40穴,分两组(隔1椎取1穴),两组交替)。背俞穴平刺,夹脊穴针刺,以45度或75度角向脊中线刺入0.5~1寸。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留针(电针)20min。加用口服珍牡肾骨胶囊0.5g/次,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90天)。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综合疗效以及血钙、磷、碱性磷酸酶、雌二醇、孕酮检测结果的恢复明显优于针刺组或药物组的治疗。

上述临床研究提示――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针灸不但能缓解疼痛症状,还能调控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提高骨密度,改善异常骨代谢,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3 实验研究

赵氏[13]等通过取命门、脾俞(双)、足三里(双)和大椎等穴位,运用针刺、艾灸的方法,观察卵巢切除后大鼠骨代谢的影响,结果:针刺和艾灸通过维持卵巢切除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改善骨代谢负平衡状态,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王氏[14]等通过取足少阴肾经涌泉穴、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及非经非穴,运用电针刺激的方法,观察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结果:电针足少阴肾经涌泉穴、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能够抑制早期过度增强的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并通过调整骨代谢的平衡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而非经非穴疗效不明显,从而说明不同穴位在防治实验性骨质疏松存在一定的差异。罗氏[15]等取两耳穴“脾”、“肾”,运用耳针的方法,观察耳针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的影响,结果:耳针能提高去势雌鼠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刘氏[16]等通过以大杼、大椎为主穴,以悬钟、膈俞、足三里为配穴,运用补肾微烟药条在穴位处行温和灸的方法,观察补肾微烟药条对去势大鼠的骨代谢生化指标、性激素水平、骨小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补肾微烟药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的过度吸收,使骨丢失减少,提高大鼠成骨细胞活性,使骨生成加快,从而可防治骨质疏松。李氏[17]等取肾俞穴,运用天灸法,观察不同时期施用天灸对去卵巢大鼠的骨量、骨钙素及力学参数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摘卵巢后大鼠马上天灸可有效地减少骨量丢失,对抗骨密度的下降,骨干增加、承载外力作用也有一定的提高。

上述实验研究,提示――针灸能调控实验动物的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骨代谢和骨量,为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机理研究的实验结果。

4 小结与展望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骨痹”范畴,中医学认为: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妇女绝经意味着步入老年,除肾气、肾精不足外,出现了五脏六腑精气的逐渐衰退。肾精的来源:一是先天禀赋,二是靠后天气血津液来补养。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日久而致四肢百骸失养,发为骨痿。故《素问・痿论》有:“脾主身之肌肉”。《素问・五脏生成篇》有:“多食甘,则骨痛发落”。又有“精血同源”之说,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精血相互滋生,而妇女绝经后肾虚,久则肾衰精亏,精不生髓,骨失充养,筋失濡润。骨质疏松的发生尽管与多脏器虚损有关,但主要与肾虚关系密切,其病机为肾气日衰,冲任亏损,天癸渐绝,气血日趋不足,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其温养等阴阳失调的现象,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致骨失所养。

中医肾的功能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生殖等多个系统的功能。现代医学表明,中医肾虚实质为下丘脑―垂体―性腺(或肾上腺)轴功能低下[18]。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达到内源性激素水平,且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即可达到与肌注雌激素相同效果,又可避免外源性雌激素过量所出现的副作用。但针灸对本病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存在多方面的不足:(1)针灸选穴多变,组方未确定;(2)证型未统一;(3)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未统一;(4)检测仪器多样化;(5)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研究尚少见;建议在建立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之后,针对选穴及治疗机制做更深入的研究。相信传统针灸治疗方法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将有重大的突破及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文松,刘磊,朱小弟,等.骨质疏松血清IL―6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J].中国骨质疏松,2002,8(4):327-328.

[2] 刘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探讨[J].中国药业,2002,11(6):67.

[3] 邓伟民,杨勤华,沈有高,等.补肾壮骨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5年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2964-2965.

[4] 杨林,姚新苗,黄竞,等.益骨汤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骨钙素及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J].辽宁中医,2006,33(10):1356-1358.

[5] 王冬梅,董亚琳,潘龙,等.补肾壮骨颗粒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大鼠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6):23-25.

[6] 吴明霞,吴炳煌,钱松涛,等.针灸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作用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4):33-34.

[7] 陈丽仪,郭元琦,凌楠.温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及疗效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744-746.

[8] 林志苇,黎健,高丽萍,等.肾俞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2004,20(12):7-8.

[9] 潘文宇,李艳慧.针刺加火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56例[J].中医药学刊,2003,21(5):811-812.

[10] 熊芳丽,肖亚平.耳针治疗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60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2):33-34.

[11] 贾育松.穴位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初探[J].中国骨质疏松,2003,9(2):171.

[12] 韩晶,唐强,朱文曾.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5,33(1):52-54.

[13] 赵英侠,严振国,余安胜,等.针灸对卵巢切除大鼠骨代谢的影响[J].上海针灸,1999,18(5):40-41.

[14] 王艳君,胡朝阳,李爱英,等.电针不同穴位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42-3543.

[15] 罗小光,林雪梅,吕明庄,等.耳针与补肾食疗对去势后骨质疏松症雌鼠骨密度和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2001,16(6):350-352.

[16] 刘献祥,吴明霞,吴炳煌,等.补肾微烟药条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699-700.

[17] 李晓泓,李学武,张露芬,等.不同时期天灸对去卵巢大鼠骨量、血清、骨钙素、骨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1998,4(4):69-72.

[18] 王文健,沈自尹,张新民,等.补肾法对老年男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医,1986,27(4):32.

上一篇: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 下一篇: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返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