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芳官”浅析

时间:2022-10-18 08:10:52

【前言】《红楼梦》人物“芳官”浅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芳官形象解读 (一)芳官的善良 在当时社会,戏子的地位非常低下,由于整天在院子里学戏,远离的社会现实,芳官的思想性情,还较多地保留着青春少女的烂漫童真。在六十回中,蕊官让春燕捎一包蔷薇硝给芳官,芳官拿到硝后,贾环向她索要,宝玉待要给他,芳官却因是...

摘 要: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女伶世界。而在这十二位女伶中,芳官的形象最为突出。以芳官为代表的女伶的悲剧不仅是《红楼梦》大悲剧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展示了在当时美好人性的毁灭。

关键词:红楼梦;芳官;复杂性格;象征意义;态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07-01

一、芳官形象解读

(一)芳官的善良

在当时社会,戏子的地位非常低下,由于整天在院子里学戏,远离的社会现实,芳官的思想性情,还较多地保留着青春少女的烂漫童真。在六十回中,蕊官让春燕捎一包蔷薇硝给芳官,芳官拿到硝后,贾环向她索要,宝玉待要给他,芳官却因是蕊官之赠,不肯与别人,虽是一件极小的事,却可看出芳官对她们间情意的珍惜。

(二)芳官的反抗

在大闹赵姨娘一事中,芳官对于赵姨娘的训斥也进行了反讽。原因是她蕊官给了她一包擦脸的蔷薇硝,贾环见了也想要。芳官不肯给他,就给了贾环一包茉莉粉。赵姨娘知道后气得找芳官闹。赵姨娘把粉照芳官脸上摔来,骂芳官 “小”。芳官争辩,说她和赵姨娘是“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

(三)芳官的轻狂

芳官才艺出众。这使她赢得宝玉的喜爱,但是宠过生骄,是人性的自然结果,芳官也不例外。在第六十回,贾环得到芳官给的东西,芳官却不直接交给他,而是“向炕上一扔”,对贾环的轻蔑态度暴露了她的狂傲。在第七十七回中,王夫人骂芳官,芳官当即回嘴,王夫人与赵姨娘虽都是贾政的老婆,这个老婆是威震贾府,芳官对她一如对赵姨娘的态度,结果被立即逐出。

二、芳官形象的象征意义

(一)芳官的悲剧命运

十二女伶被卖入贾府,后来一部分离开贾府,一部分留下后遭到驱逐。王夫人处置了晴雯之后,目标就转向了芳官。她只觉得委屈、恐惧,她认为出家是唯一的出路,因此芳官“勾引了藕官、蕊官,三个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当尼姑去。”最终她是得偿心愿了,出家为尼,但是收留她们的人只不过是要拐两个女孩子去作活使唤。芳官早该想到这一层。她的出家纯属无奈。

(二)“真”、“爱”哀歌的复奏

1、真的毁灭

只要翻开《红楼梦》就会发现只要是闪烁着“真”的光芒的最终都走向毁灭。芳官是最具真性情的一个,然而她却是最早被赶走的一个。其原因并不在于她生得太过美丽,也决不是王夫人所谓的调唆宝玉,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的真,这才是是她遭到驱逐的真正原因。

2、爱的陨落

爱是《红楼梦》高举的旗帜,芳官懂得爱,也会爱。应当说她对爱的要求并不过分,然而这种爱却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世俗能容忍并接纳皮肉滥淫。如贾母对贾琏在王熙凤生日与人的容忍。同样,王夫人对与宝玉暗渡陈仓的袭人喜爱有加,而对与宝玉清清白白的芳官却是大加责骂。他们能接纳之爱,但不认可精神之爱,也许在潜意识里,他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新型的情感观对他们现存的情爱秩序有着巨大的冲击力。

芳官天真纯净,给大观园带来了亮色和活力,但芳官最终毁灭了。《红楼梦》的伟大,是它“为文学也为人间确立了一种大精神与大灵魂,这是对人、对生命、对青春、对情爱的无条件尊重,以及对真、对美的无条件景仰,任何政治理由、道德理由、家族理由、国家理由、传统理由都不可损害这种尊重。”

三、《红楼梦》对芳官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女伶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小说在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将名伶名优与帝王相提并论,这也显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这在《红楼梦》中的女伶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的,正是对独立人格的尊重,宝玉才会放纵芳官。

正如上文所说最早肯定优伶价值的是司马迁,但他主要是从优伶的劝谏功能去考察,优伶最本质的功能是娱乐功能,曹雪芹不仅感受到了,而且在小说中尽力地表现这一点。

芳官能见容于怡红院,除了宝玉的放纵之外,也与她的戏唱得好有关。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宝钗要求芳官唱一支曲子,当芳官要唱应景的“寿筵开处风光好”时,却遭到众人的反对,从而唱了一曲最拿手的《赏花时》。这表明听曲看戏不仅仅是为了取乐,更重要的能够领略到艺术的趣味,这样的愉悦才是最高级的愉悦。

能将这种赞赏表达出来,在当时可谓是先进的,传统观点认为艺术的愉悦感只会使人堕落。《红梦楼》能高举人性之大旗,肯定优伶,这与曹雪芹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倾向是“眼光向下”,即从过去重视研究上层精英的活动,转向注重探讨一般民众,因此研究《红楼梦》中的以芳官为代表的女戏子,具有不言而喻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上一篇:强化自主创新 优化高校科技管理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珠海市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