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指环王》的善恶与自然主题

时间:2022-10-18 07:34:11

从文化视角看《指环王》的善恶与自然主题

[摘要]电影《指环王》是根据托尔金小说《魔戒》改编而成,被称为是“西方的西游记”,这部犹如史诗般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生态意义,充满着强烈的环保信息,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含量是极其深厚的。同时这部经典魔幻电影具有深层次的主题。影片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转化,而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美好的家园被重建,人们重新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时刻诠释着人性中的善与恶,人与自然的主题。本文从文化视角,对《指环王》中的主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指环王》;文化视角;自然;人性

20世纪英国经典魔幻电影《指环王》,被称为是“西方的《西游记》”,这部犹如史诗般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生态意义,充满着强烈的环保信息,而它所蕴涵的更深层次的寓意是人性中的善与恶,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从文化视角看《指环王》中的善恶与自然主题。

一、电影《指环王》故事简介

在传说中的中土世界里,在黑暗魔王索伦的协助下,诺尔多精灵中的杰出工匠凯莱布林波铸造了十九枚戒指,索伦在暗地里偷偷铸造了一枚至尊魔戒,这枚戒指拥有着无上的权利。可让拥有者长生不老,并且别人还看不到他。最可怕的是,它具有奴役全世界的力量,其他枚戒指都在它的掌控范围内。正是在它的魔力下,整个中土世界一片黑暗。在索伦的重压下,中土人民奋起反抗,由人类、精灵和其他的生物组成了联盟大军,通过浴血奋战,终于将索伦的军队打败,并将索伦赶回老巢魔多。然而不甘心失败的索伦带领残余的部队再次卷土重来,使最后同盟遭到了重创,人类国王被杀死,中土人民即将再次陷入魔戒之王的魔力下,并将面临生死考验。危难当头,索伦带着魔戒的手指被伊伦迪尔的儿子伊西尔德用圣剑砍断,魔戒失去了魔力,苏伦的军队开始也随之土崩瓦解。然后战争过后,对魔戒之王喜爱有加的伊西尔德并没有听取精灵王的提议,将其销毁以绝后患。而是让它作为人类王国的传世之宝,没想到却由此招来杀身之祸。落入格莱顿河的魔戒被霍比特人狄亚戈发现,而在魔戒之王的蛊惑下,他却被同伴斯米戈尔杀死。在魔戒的力量下,抢走魔戒的斯米戈尔丑陋不堪,心灵严重扭曲。最后躲进山洞的斯米戈尔成了怪物,而后魔戒被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在外出时意外捡到。

阴魂不散的黑暗魔君索伦,在沉寂千年之后,开始显形,并派出灵黑骑士寻找魔戒。这时候已经111岁的比尔博在自己生日宴会那天,借助魔戒的力量消失,但他最终却将魔戒留给了自己的老友甘道夫。甘道夫和几个孩子一起,决定把魔戒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却一路遭到魔戒幽灵的追杀。在魔戒经过层层险关,而被送到国力衰败的精灵国王那里时,国王请来各国代表商讨对策,大家争论不休、各持己见,最终决定必须将魔戒送到厄运山脉的烈焰中彻底销毁。此任务责任重大而又危险重重,而挽救中土人民的强烈的使命感,让弗罗多挺身而出。同时请缨的还有他的三个小伙伴,九名护戒使者经历了重重磨难,历经艰辛万苦,终于将至尊魔戒送往厄运山脉销毁。

二、《指环王》中的善恶主题

人性往往包含着两个主题,既善与恶,而人类道德伦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善和恶转换的过程,这里,有救赎、有堕落、有求善、有为恶,而对人性的定性和完成,有时是为恶魔的献祭仪式,有时又是在朝圣的道路上。在童话故事中,常常将人物进行两极化的塑造,分成英雄和恶人两类,对平凡生活中的模糊性进行了回避。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组合都是好和坏,人们的立场往往很难抉择,善良和邪恶也没有既定的评判的标准,所以《指环王》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就是因为它简单论述了善良与邪恶的道德观念。

魔幻史诗热潮《指环王》三部曲,自上映以来,不仅票房价值极高,同时也是好评如潮,它卓尔不群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有着精良的制作,同时更是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对人性深处的探讨,是其他同类魔幻电影,如《龙骑士》《纳尼亚传奇》和《哈里・波特》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整部影片有着优美的声乐、恢弘的场面和壮丽的景色,让观众深深为之陶醉。同时影片戏份平均、人物众多,从情节上分析,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从深层次分析,起着主导作用的是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而起着陪衬作用的则是美丽可人的精灵公主亚文、聪慧睿智的白袍巫师甘道夫、鲁莽剽悍的矮人金雳、飘逸英俊的精灵王子莱哥拉斯。同时,影片设定人族之王阿拉贡这个人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血统是高贵的,但他背负着祖先的耻辱和罪恶,所以他选择自我放逐,而“王者归来” ,他最终还是将王者的尊严和地位找了回来。他内心的善恶之争既是对自我的怀疑,也是祖先留下的遗债,所以,他对人性善恶过渡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所经历的从怀疑到肯定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阿拉贡的故事还相对隐讳,那么比较有表现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则是比尔博巴金斯的故事。魔戒作为全剧的主线,所拥有的魔力是极强的,它会使人心向恶,进而将人奴役,而分析这个因素,似乎人们生来就将罪恶的一面隐藏。在痛苦的挣扎中,比尔博一直对魔戒诱惑进行着抵制,在最后时刻将魔戒毁灭时,他还是在魔戒面前屈服了。而正是因为另一位被诱惑者的抢夺,才使魔戒最终被毁,这个故事情节的安排极具讽刺意味。在断指流血后,小巴金斯终于觉醒,而最终完成了任务,这个情节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人类在摒弃罪恶、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鲜血和牺牲。在被钉在十字架上时,耶稣向上帝祷告:宽恕他们的罪行吧,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犯罪。耶稣用自己的鲜血将世人的罪恶洗涤,而所设定的魔戒,仿佛与基督教中的圣杯遥相呼应,一正一邪。魔戒只存在于魔幻电影里,而事实上,它又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现实中,如美色、权利、金钱等,性恶还是性善,趋恶还是去善,都是人们艰难的抉择,而《指环王》中主题曲的歌名“may it be”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指环王》中的自然主题

从影片《指环王》一开始,就呈现了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霍比特人生活在美丽的绿野中,这里平和纯洁、胜似世外桃源一般,单纯的表情、美妙的画面,纯美的音乐,在美妙的烟花中,男女老少幸福生活着。然而就在这样的幸福中,深不可测的诱惑、面目狰狞的半兽人、恶魔般的叫嚣,战争被挑起,邪恶冲击着美好的一切。影片的开始,就对正义与邪恶的绝对对立进行了描述。勇于抗争的人类,优雅除尘的精灵族,过着幸福而简单生活的霍比特人,发表激情演说的抗争者,王者的归来,这些都是美好形象的化身,而另一方,则是这样的形象,带着凶恶面具的骑士、咆哮的半兽人、被欲望和权利附身的灰袍巫师。、

在 《指环王 》中,不同种族并不仅仅是不同环境的化身,而是通过这种带有生命意义的环境的赋予,而拥有了一定的自然性,用环境代表了自身。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代表森林树木的恩特直接参与了对抗萨茹曼的战争。他们有自己的种族和历史,有属于自己的头脑和思想,他们和人类等其他种族存在种种的联系,并直接发生对话,在这里,自然被当做主体,和人类一样。通过体验和交流,而建立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主体间性,对本真的存在进行了揭示,即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赢得了最终的自由,而不是通过人的自我膨胀,去征服世界。卫雷・格里芬曾经提出:自然和人类是息息相关的,自然具有生命的属性。“世界的返魅”,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而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就必然要向自然索取,将自然征服,所以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人必然是破坏自然的、和自然对立的动物。这个基本的事实是无法更改的。

而在影片《指环王》中,人类和其他生态的代表以及其他的种族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既是同盟关系,有着共同的利益,能够互相交流和对话,同时他们的关系又是对立和紧张的,这一切源于人类对自然的使用和攫取。人类并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们的理智是有限度的。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是共荣共生、亲密伙伴,人类已经割断了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崇拜和崇敬。

在《指环王》里有个古老的地方伊森加德,在这里,从前是风景如画,雨水充沛、一片青翠,河水深深、两岸美丽富饶的土地被滋养着,但这美丽的景象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这里的土地由萨茹曼的奴隶耕作,山谷已经成为了荒芜之地,野草没膝、荆棘丛生、一片荒芜。到了萨茹曼统治后期,这里的道路上都铺着厚厚的石块,再也见不到一丝的绿色。萨茹曼在这里进行着 “现代工业”,自然被功能化,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地方,成了萨茹曼改造和攫取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也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异,自然成了人类肆意攫取的对象。

影片《指环王》通过展示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主题,告诫我们,必须从人类历史的生存和发展中领受题旨,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大前提是:人应复归存在之根,通向永恒之途,源于生命之泉,依于自然之乡,对人与自然之间本源关系的命意,有着深刻的理解,人类无论拥有多么现代化的手段和先进的科学创举,都不应该与这一前提相背离,正因为如此,《指环王》所体现的自然主题才更加不朽。

四、结语

《指环王》这部魔幻电影诞生于20世纪的世界大战中,这里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在中土大地上,正义与邪恶交战。影片中的魔戒被设定为邪恶力量的源泉。魔戒自身所拥有的控制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这完全背离了人类追逐自由的根本。所以从一开始,结局就是注定的,故事的开始是,魔王与魔戒分类,而故事的结束,是人类、精灵族、霍比特人合力摧毁魔戒,在影片中,体现了传奇或者是童话式的模块结构。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转化,而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美好的家园被重建,人们重现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时刻诠释着人性中的善与恶,人与自然的主题。本文从文化视角,对《指环王》中主题进行了剖析。

[参考文献]

[1] 杜波.“指环王“――欲望之环――《指环王之护环使者》的原形化解读[J].电影新作,2003(01).

[2] 张瑞红,刘冀,张晓芳.浅析小说《指环王》三部曲的神话隐喻[J].电影文学,2007(06).

[3] 谢青芮.中西魔幻小说善恶观念的文化透视――以《指环王》和《封神演义》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1).

[4] 雷静辉.神魔小说背后隐含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魔戒》和《西游记》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5] 吴莎莎.浅析《指环王》中人与自然的生态主题[J].南方论刊,2006(12).

[6] 汤定九.托尔金《魔戒》的文化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7] 杨宁.《指环王》与“中土”神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3).

[8] 李为.幻构人类心灵之镜――《魔戒》的文化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4(03).

[作者简介] 陆烨(1980―),女,四川宜宾人,硕士,宜宾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写作教学法、翻译理论。

上一篇:倾听的过程与层级探析 下一篇:激活学生潜能 促进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