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18 07:14:42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学生步入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师上课上成了主角,学生反而成了教师的观众,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关键词:高中语文;独立式阅读;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43-01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根本没有形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语文阅读成了“应试阅读”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

2、语文阅读与学生的生活脱节

阅读教学脱离实际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

3、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琐碎的分析,肢解了课文。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影响其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育,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独立式阅读的目的和内涵

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其意义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阅读主体,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学生个体在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环节、学习结果的前提下学习,并进行清醒、自觉、自主的训练,从而实现阅读习惯与能力的自我发展。这是在教学条件下进行的学生高品质的学习。

独立阅读更注重学生不受他人影响的阅读,不依赖教师、同学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意识。独立阅读强调的是阅读过程,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是纳入课堂教学程序的教学。

三、如何实施独立式阅读教学

1、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训练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此外还有跳读、连读、比较读、抄读等。课堂教学应以朗读和精读为主,课外应提倡默读和略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基本的阅读方法,朗读可增强学生的语感,发展其口语能力,并能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感情倾向等。而默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默读同样需要指导,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切忌指读、眼停、回视、动嘴等,还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使之养成习惯,以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精读是选择有示范性的课文,针对明确的学习目的进行高质量的精心研究的阅读方式。学生精读一是要结合环境,全面理解;二是要把握文章,理清思路;三是要搜寻隐含信息,理解深层含义。略读则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以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认读、理解、吸收的过程,略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得准、决、多。两种阅读方式作用各异而殊途同归。二者相辅相成,都要求教师认真指导,不可偏废。

2、把握好阅读能力训练的层次

阅读能力的构成应包含三个层次,即感知、理解、欣赏。感知包括对文字符号、课文大概内容、文章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感知。这个过程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体味,不需经过复杂的分析、判断、推理。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和关键,阅读者把感知到的材料联系起来,经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想象与联想等思维活动,从而了解其本质含义。欣赏是高水平阅读的标志,欣赏这项能力需要较为复杂的创造思维因素的参与才能完成,它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者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和认知能力,而且也是使学生接受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最终实现使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目标必需的。感知、理解、欣赏既是阅读能力训练的三个层次,也是阅读能力构成的要素,正确认识并把握其相互关系,将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的内涵,提高阅读的品味。

3、坚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

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归宿就是独立分析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锻炼学生的分析和灵活处理教材疑难点的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阅读时抱轻视态度的心理障碍,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促使其钻深钻透,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可在课内放手让学生进行课文独立分析,并注意指导其分三个步骤走:第一步要读懂,从篇章结构、中心内容、标点到书写和读音都一丝不苟的咀嚼消化;第二步要熟读,对课文内容要了然于胸,甚至有关注释也应一一铭记,典型语段能背诵更好;第三步要读透,即从课文的文字形式进而深入到课文的内容,是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最重要的一步。让学生分析还是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综合检验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教师本身也不能忽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否则离了教参就无所适从,就成了标准的照本宣讲了。

阅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果有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学生将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 李 涌,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04(09).

[2] 周 洁,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J],综合天地,2004(07).

[3] 吴征翠,作文能力培养管窥[J],写作教学与研究,2008(01).

上一篇: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