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评价体系 准确落实评价

时间:2022-10-18 06:59:01

构建评价体系 准确落实评价

摘 要: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检测和巩固,通过评价要检测出教学中的不足,小学品德教师要注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准确落实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品德教学;评价体系;落实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载体,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品德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德育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小学品德课的评价。

一、科学构建评价体系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对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与调控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系统的一部分,能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与归宿。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上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四大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一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更要关注学习的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即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要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的方向应该沿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发展,要坚决摒弃那些形式主义的、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2)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手段多元,包括运用教师课后反思、学生座谈、家长调查、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包括对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以及课堂活动几方面进行多维评价。

(3)个性化原则。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德育课程长期以来未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与此相应,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大多缺乏德育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那种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特有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即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凸现品德与社会学科个性,其评价标准必须指向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二、准确落实评价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完整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全局,新课标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三维目标要全面考虑,不可有所偏废,在具体的每节《思想品德》课中教学目标,更要全面完整。

2.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性质的首要因素,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结合,倡导合理灵活利用各种课堂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所以在新课堂中教师教学思想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我倡导,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你能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设?”学生可从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法制建设,兴建生态农业、加强管理和开发,发展旅游业,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多方面来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不仅要在教学思想上“放得开”,而且要在教学行为上“放得下”。

再次,师生互动有效。“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包括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答问、讨论、填图、作业练习训练等。

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表面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动”是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使他们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一种跃跃欲试之中,这种“动”才有实效。例如:讲授“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究竟哪个作用更大?”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法律的作用更大,有的同学认为道德的作用更大,同学们争执不休、各抒已见,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自己的观点,可让他们各自回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安排他们进行辩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又张扬了学生鲜明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3.看知识掌握情况

一课一得这是我们对一堂课的起码要求,好课要使学生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一桶水和一杯水,不仅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储备上,更要看学生对这一杯水真正接收程度,还要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完整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4.看学生反思的空间

新课堂教学对教学环节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整合,即给学生反思的空间,应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对一堂课的小结。是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完完整整的总结?还是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归纳。这是新旧课堂又一评判标准。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归纳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做法。虽然学生总结的不是那么完整,不是那么规范,也许有不少的缺陷,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体验,自己进步的趋势。

上一篇:浅议视唱与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论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