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群体创业社会网络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18 05:53:58

典型群体创业社会网络的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社会网络作为创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对典型群体的创业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从农民工群体、下岗工人群体、大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群体等四种典型群体的创业社会网络构建现状出发,分别从创业社会网络构建动机、构建基础、衍化特征等三个角度对四种典型群体创业社会网络的构建进行比较研究,其中构建动机价值实现与生存压迫差异和衍化特征保值型与增值型社会网络创业经济形态差异尤为凸显。

关键词:典型群体 社会网络 创业 创业经济形态

近几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就业问题愈发凸显。中共中央出台的促进广大群体创业就业相关政策以及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拉动了新时期的创业热潮。作为创业不可或缺的媒介,构建创业社会网络越来越受到创业群体的重视。社会网络包括影响创业的一切利益构建关联因素;创业社会网络构建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创业活动的成功与否。创业社会网络的形成是激发企业创业动机的关键因素,Hills(1997)总结出50%的创业机会是由社会网络构建所带来的。吴一安(2007)认为,提高创业素质与全民创业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创业者的素质,是全民创业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切实提高创业者的素质,才能真正推进全民创业。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政策影响下,多层次、大批量的群体参与到这股迅猛的创业热潮中,全民创业已经成为当下无法避免的趋势。刘林平(2001)认为,社会网络的功用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的,社会网络是创业者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手段;社会网络的实质是利益交换;在竞争不充分、信息不完全、规则不完善的条件下,社会网络就会发生极大的作用;人们运用社会网络的做法是理性的选择。徐远、张群和彭华涛(2007)提出创业社会网络的产生为我国创业企业在不断探索的创业历程中更新创业理念、获取创业资源、选择创业模式、构建创业组织、规避创业风险、优化创业路径等提供了条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创业社会网络构建动机、构建基础、衍化特征等三个角度对典型群体创业社会网络的构建进行比较研究。

典型群体的创业社会网络构建动机的对比分析

创业动机就是创业群体基于所处环境和个人目标,为了达成目标、克服创业过程的困难、尽力达成创业目标而产生的想法、初衷。社会网络作为群体创业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创业动机的产生即代表着创业社会网络构建的动机发生。

为推动经济发展,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各级行政单位为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优厚的政策支持,如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园区入住门槛等方面均加大了倾斜力度。多数农民工在外多年打拼学到一技之长,获取了个人技术能力,优厚的政策支持成为农民工创业动机的孕育温床。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从业人员面临下岗,国家适时推出的一些创业优惠政策为下岗工人创业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同农民工创业类似,下岗工人创业享有税费减免政策、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提供小额贷保贷款政策、免费创业指导政策等;优厚的优惠政策也为下岗工人创业动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鼓励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将成为高校工作重点,国家将采取一系列鼓励、引导和扶持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实现创业理想;扶持政策中包括为大学生提供孵化服务,充分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发挥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基地的作用,如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大学生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器”。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创业活动的成功是青年肯定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心理需求依托优厚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动机的产生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科技人员群体创业具备机会性创业的条件,但该群体普遍缺乏市场营销经验,特别是在创业初期没有一个有效的客户“关系网”,即社会网络的部分组成,使市场开拓困难,表现在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产品知名度不高,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导致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且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往往不如其他典型群体,所以科研人员群体创业动机主要来自于渴望对自我或对自我能力、专业知识肯定的主观意愿。

根据上面对于四种典型群体创业动机的具体分析对比,农民工群体、下岗工人群体均属于迫于生存借助于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的温床产生的创业动机,属于“生存所迫”创业型。相较于“生存所迫”创业型的两种典型群体,大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群体的创业动机多是来自于对自我价值实现、肯定的渴望,政策、利益只是其创业过程中附带的增值模块,所以大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群体属于“价值实现”创业型;而科研人员群体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比大学生群体高。而创业政策则为两种不同创业型典型群体提供了创业的温床。具体四种创业动机产生因素分析对比如表1所示,从“迫于生存”角度来讲,农民工群体及下岗工人群体要比大学生群体及科研人员群体受此因素影响强烈一些;从“价值实现”因素方面,大学生群体及科研人员群体对自我价值肯定的渴望需求远远要高于其他两种典型群体;而作为全民创业活动的“温床”,政策支持均会在创业活动中极大影响创业主体的思想理念,助力典型群体创业动机的产生;并且各典型群体创业动机的产生受此因素影响的程度基本接近。这点显然从表1中可以得到证实。

典型群体的创业社会网络构建基础的对比分析

(一)创业主体的个人素质

创业主体的个人素质很大程度是自主创业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创业群体具有相应特色的创业主体个人素质。

农民工群体由于工作背景和工作环境的熏陶往往拥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并拥有强烈的心理承受能力、高度的竞争意识、坚韧执着的毅力和乐观的处世态度,这些均是支撑农民工艰辛创业、成功创业的必备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环境因素,农民工群体的知识水平以及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创业知识较为匮乏,这不可避免的为农民工群体创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局限。

同农民工群体对比来看,下岗工人群体的知识水平、创业机会、创业意识以及系列的创业知识均相对高于农民工群体,但是较低的创业热情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城市中生活所无法避免的悲观处世态度是下岗工人群体创业的短板所在。

作为新世纪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骨干力量,大学生群体和科研人员群体均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商业敏感性,并且富有冒险精神、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创业心态。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备相应的谋略与胆识,能够轻松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在创业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由于长期处在校园、科技学术氛围中,较少接触社会,大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群体心理素质较为脆弱,一旦创业失败极有可能会受到较大的打击并陷入心理怪圈。

总的来说,四种典型群体的创业主体素质特色鲜明,农民工、下岗工人群体个人心理素质、实干精神及实际操作技能较强,但是文化素质水平、创业知识积累、创业敏感性、创业理智水平均不如大学生、科研人员群体。所以创业的成功均要依托于创业社会网络的构建,即在创业过程中借助于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创业主体个人素质,保证创业活动的成功。

(二)创业社会网络构建氛围

构建创业社会网络的良好氛围为典型群体创业活动提供契机,使创业人员之间成为互依的单位个体,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

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城市中待就业人口的急剧增长促使我国从各层面进行工作部署合理引导典型群体加入创业大军,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合理有序。针对社会各种群体,国家均提供优厚的助推创业政策,从税收、培训、资源等各方面为创业群体提供方便措施。2010年5月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实施2010年粤高校毕业生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把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的小额担保贷款从5万元提高至8万元。对于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会搭建平台让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实践科研知识,从而营造科研人员创业的良好氛围。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金融举措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针对外出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初期资金需求额度小、时间急的特点,开辟贷款“绿色通道”。

基于以上材料我们不难看出,四类典型群体在创业社会网路构建氛围模块基本类似。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国家政策的惠利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典型群体的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导向。良好的盈利空间是创业主体产生创业冲动的主要因素,而国家利好政策的普及性与利润空间为多层面、大范围的创业主体提供了类同的创业机遇,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有助于创业活动的开展或创业社会网络的构建。

(三)创业社会网络构建要素

构建要素的好坏决定了激发创业群体创业动机的产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企业集群对于四种典型群体创业活动的资源构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企业集群就是一种社会网络。

在企业集群模式中,不同的创业群体之间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个创业主体均是产业群“价值增值网络”上的一个结点。只要进入网络,创业主体就能通过网络组合生产要素,也能相对轻易地获得营销渠道。网络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经济贡献,重要的是其企业组织行为模式的先进性,并有利于学习创新和优胜劣汰,对创业资源进行了有机的整理与调节。在经济社会化的条件下,每个企业在社会化分工中均有自己清晰、准确的定位。因而,协作与专业化分工的合理有效性就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优质的创业资源即企业集群对创业群体创业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优质的企业集群如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美国硅谷(信息与半导体产业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群)和绍兴(轻纺产业群)。另外,针对创业资源,农民工群体、下岗工人群体基本一致,除了依赖于企业集群的资源联合,还有原始资金的积累以及周围社会网络的资源积累。大学生群体创业很大程度依赖于父辈的资金支持和国家支持的利好政策。科研人员群体主要依托于科研机构及研究基地与外界企业交流合作的媒介平台进行创业活动。四种典型群体的创业社会网络构建要素的对比差异如图1所示。

典型群体的创业社会网络衍化特征的比较分析

创业群体的社会网络衍化特征决定了创业活动在经过创业初期后,在原始积累资源及社会网络的基础上能否进一步上一个台阶,社会网络进一步衍化,有助于典型群体创业活动的发展。

农民工群体、下岗工人群体的社会网络在市场化进程中,依托内生性资源力量形成,属于保值型社会网络创业经济形态。基础型社会网络创业经济形态多存在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文化知识水平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创业集群;创业个体通过简单的创业构思和知识储备,以自主创业和个体创业为主要经营模式。此类创业活动起点低、规模小,市场缺乏合理有效的市场秩序,彼此间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成员间缺乏创业知识的积累、较强的学习动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启发,行为不坚定容易动摇;即使有一定的社会网络依托,亦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引进手段及培养方式,使得企业发展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大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水平和较为深厚的创业知识积累,创业企业能适应市场迅速多样的变化,以多样化的经营适应市场多样的需要,以创新求生存、用创新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要,抢占市场空间。大学生、科研人员群体创业经济属于增值型社会网络创业经济形态,该经济形态促进了保值型创业经济中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知识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反过来促进社会网络的发展,以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出发点,其生产设施资源及企业管理技术在原始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拥有较高的拓展空间,其速度与规模取决于创业群体创业前相关知识的积累水平。具体典型群体社会网络衍化特征的比较分析如图2所示。

创业群体在创业初期,以周围的人脉关系作为基础进行社会网络图谱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其经验结果必将对其社会网络的衍生产生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创业群体在创业初期理念、组织模式构建的支撑平台,随着创业活动的深入以及企业组织架构的壮大,原有的社会网络将无法满足创业群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创业社会网络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发展成为涉及面更为广泛、资源更为深厚、关系更为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链。创业主体初次构建社会网络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后期社会网络发展深入的方向。无论四种典型群体创业社会网络的衍生特征如何突出,与条件完善、发展成熟的企业相比均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创业社会网络的衍生是创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结论

总的来说,典型群体构建创业社会网络的因素、特征是复杂多样的,对比起来每个典型群体均富有浓厚且独特的创业色彩,其对比极具有价值性。如表2所示,四种典型群体在创业社会网络构建动机、构建基础、衍化网络等有关方面均有较明显的对比与区别。其中,农民工群体、下岗工人群体主要基于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一般、迫于生存的需求性,依靠企业集群效应、资源积累及优厚的国家政策,构建对应创业社会网络;其衍化特征为保值型创业经济形态。大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群体则有较高的创业主体综合素质,秉持对价值实现的强烈渴望,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提供的深厚资源及优厚的国家政策构建创业社会网络;其衍化特征基本属于增值型社会网络创业经济形态,有待进一步发展演变。

综上所述,本文从农民工群体、下岗工人群体、大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群体等四种典型群体的创业社会网络构建现状出发,分别从创业社会网络构建动机、构建基础、衍化特征等三个角度分析得出四种不同的典型群体拥有不同的构建动机、差异化的构建基础和特色鲜明的衍化特征(见表2),决定了典型群体创业活动间的巨大差异。希望本文对四种典型群体创业社会网络构建进行的比较研究能为以后的典型群体创业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Hills GE;Lumpkin GT Opportunity Recognition;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1997(17)

2.吴一安.试论提高创业素质与全民创业的关系[J].理论导报,2007,9

3.李敏.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点:提升创业素质[J].大众科技,2007,8

4.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5.彭华涛,谢科范.创业社会网络图谱的特征及形成机理[J].科学学研究,2007,4(2)

6.徐远,张群,彭华涛.以产业集群为表征的创业社会网络的形成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24)

7.肖陆军,陈亚东.论农民工创业素质体系建构[J].社科论坛,2009,5(9)

8.彭华涛,谢科范.高科技企业创业社会网络的形式表征及特点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

9.程波.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素质与创业选择研究[J].社科论坛,2008,8(15)

10.汪少华,佳蕾.新创企业及浙江新创企业的创业基础与成长特征[J].南开管理导论,2003,6

上一篇:企业战略联盟组织结构模式分析 下一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模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