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离金牌有多远

时间:2022-10-18 02:45:04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离金牌有多远

世界技能大赛(World Skills Competition)于1950年始于西班牙,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技能比赛。由于参赛选手的年龄一般限定在22周岁以下,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成为了各国青年交流和展示技能的舞台,更体现了各国技术发展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当地时间2013年7月7日,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德国莱比锡落下帷幕。作为世界青年技能人才的“奥林匹克”,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53个国家及地区的1004名选手,参加后勤与运输、制造与工程技术、社会及个人服务等6大领域的46个项目角逐。世界各地共计20.5万人次赴现场观看了比赛。赛事的组织规模、参赛国家(地区)数量、参赛者数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见图1。本次大赛是我国继2010年10月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第二次组织参赛,共派出26名选手参与22个项目的角逐,最终收获了1银3铜以及13个项目优胜奖。

任何竞技赛事中,金牌和奖牌花落谁家总是人们目光之所属,也是竞技活动的乐趣和魅力之所在。同样,世界技能大赛中,虽然金牌的归属、成绩的高下不能完全反映出我国与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差异,但也足以引发我们在此问题上的深入思考。为此,本研究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参加的全部22个项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纵向、横向分析,纵向主要与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参加的6个项目作比较,横向主要与各项目优势国家(地区)相应成绩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备战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我们离奖牌有多远——中国代表队参赛项目成绩分析

世界技能大赛各项目原始得分采取百分制,经过竞赛信息系统(Competition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IS)换算得出最终分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排序,确定各奖项归属。其中,各国收获的奖牌,特别是金牌的数量最为人瞩目,也是各国竞技实力最直接的衡量指标。本届世界技能大赛共产生奖牌168枚,其中金牌62枚。来自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的美发项目选手胡已雪、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的数控铣项目选手谢海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印刷媒体技术选手王东东及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空调与制冷项目选手冼星文分别为我国收获1枚银牌和3枚铜牌,金牌仍未实现零的突破。见表1。

除奖牌之外,总分、总平均分、奖牌点、平均奖牌点也是世界技能大赛中各个国家竞技实力的主要评价指标,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出各国的总体参赛水平。其中,总分即各项目得分之和;总平均分为总分除以参赛项目数所得;奖牌点数是对金、银、铜牌和优胜奖分别赋值4分、3分、2分、1分,再进行合计生成;平均奖牌点数由总奖牌点数除以参赛项目数得出。从表2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整体参赛实力仍未进入世界前列,有待提高。

尽管如此,与第41届初次参赛的情况相比,我国在参赛项目数、获奖项目数等方面仍有显著进步。2011年,英国伦敦,我国共参加了6个项目的竞技,并以1枚银牌,5个优胜奖出色完成了世界技能大赛舞台上的首秀。时隔两年,我国在这六个项目上的表现仍可圈可点,得分均高出或接近上届水平。见图2。剩余16个新增项目,除个别项目失利外,也均有不俗表现。见表3。

从目前我国参赛项目的得分情况来看,大多数项目整体水平达到并超出优胜奖最低成绩,见图3、图4。为下一步保持优势项目、扩大夺牌范围奠定了基础。从各参赛项目与该项目铜牌的差距来看,接近半数(10个项目)与铜牌的分差小于10分,接近夺牌水平;剩余12项分差较大。从各参赛项目与该项目金牌的差距来看,各项目分差呈阶梯状排列,3个项目与金牌分差小于10分,见图5。总体而言,我国各项成绩与夺取金牌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们向谁学习——中国代表队参赛项目优势国家(地区)成绩分析

世界技能大赛作为开展技术交流的国际性平台,不仅吸引了各国参与到竞争中来,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合作的机会。历经多年发展,世界技能大赛中各国竞争实力格局及不同项目奖牌的地域分布特征已逐步鲜明。而我国加入世界技能大赛组织时间较短,由于尚处于摸石探路阶段,尤其在具体项目竞技中,亟需有针对性地向各项目优势国家(地区)学习,积累经验。

本次我国参赛的22个项目中,除模具制造项目为展示项目,首次进行比赛,其余21个项目奖牌的地域分布特征都已形成。本文选取了近10年(2003至2013年),即第37届至42届各项目的比赛成绩进行分析,得出项目优势国家(地区)分布情况,以期助力下届世赛中各项目的备赛工作。

以网络布线项目为例,世界技能大赛组织2007年增设该项目,至今已举行4次比赛。将该项目历次比赛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出,日本凭借过人的技术实力独占鳌头,包揽了4届比赛的冠军,韩国、挪威、新加坡平分秋色,瑞典和中国台北处于劣势。见图6。因此在网络布线项目的备赛过程中,我们应继续加强与日本等技术强国(地区)的交流,积累经验。在其他各项目的比赛中,也应当找准各项目优势国家(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学习活动。见表4。

三、向下届进军——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备赛建议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教育部职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曾指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青年技能人才是实现这一梦想的中流砥柱。世界技能大赛作为全球最高级别的技能竞赛,对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背负这一使命,世界技能大赛工作的意义显得犹为突出。因此,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好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备赛工作。

首先,深挖掘,学习应用大赛规则。世界技能大赛规则是对大赛各项工作的最基本规定,是大赛正常运行最基本的制度保障。由于我国加入世界技能大赛组织时间较晚,对基本规则的认识、掌握程度不深成了横亘在选手面前的首要障碍。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总结大会上,多个项目的专家、教练、选手都提到:由于对竞赛规则不熟悉,选手发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世界技能大赛规则的学习、研究工作,扫清障碍,变被动遵守规则为主动利用规则维护自身权益,为选手正常发挥竞技水平创造条件。

其次,早介入,制定整体训练方案。大赛准备周期较短,训练方案系统性、针对性不足,影响着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以韩国、日本为例,备战一届大赛的周期为两年甚至四年。因此,我们应当尽早介入,根据项目及选手特点制定整体化、系统性、针对性较强的训练方案。同时,将选手的心理训练、语言训练、体能训练纳入训练方案。

第三,广联系,分段分层学习交流。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每名选手一生仅有一次参赛机会,除比赛现场外,选手之间官方途径的竞技交流较少。因而,主动出击,有目标、有步骤、有针对地 “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对外交流是我国各项目提高参赛水平的必经之路。在时间上,要注意分段,根据不同备赛阶段的特点确定交流的内容与形式。在内容上,要注意分层,单项竞赛方面,要注重与该项目优势国家(地区)交流。整体备赛方面,既要充分把握当今世界技能大赛奖牌榜的格局,与韩国、日本、瑞士等传统强国加强联系;也要基于文化同源性,交流便利性,注重向新加坡、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还应当充分吸收新锐国家如巴西等国的经验。

作者:张瑞,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徐大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张玉洲,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用比较法突破方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下一篇:武汉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生存环境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