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时间:2022-10-18 01:59:00

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摘 要]本文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井提出了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部门预算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管理是一种量化的、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贯彻计划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是财务人员通过各项相关预算及其有机组合来优化单位的资源配置,将单位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以合理、完善的预算为基础,以多项配套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多种监督管理手段,对整个预算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1 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编制的时间晚,周期短

在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中,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只有短短的1-2个月,预算编制质量不高,而且年初几个月根本没有预算可以执行。由于年初处于无预算状态,单位预算批复下达的晚,许多资金只能够参照上年度支出水平进行控制,缺乏应有的科学性,造成与事业的发展不同步。

1.2 预算编制粗糙,内容简单

主要体现在编制年度预算前,对全年工作缺乏充分的预测与详细的规划,编制的预算先天不足,再加上年度中间开展计划外工作或上新项目时不考虑年初经费预算,致使年初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更无什么严密性可言,导致年度中间预算追加频繁,使单位在很多时候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1.3 项目预算的编制不细

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业务项目名称,但无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内容。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依据,一些项目经费成了预算单位调控预算经费的蓄水池,普遍存在挤占项目预算补充经费预算的情况;同时预算编制的简单粗糙和不确定性,给预算的审核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预算业绩考核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4 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预算编制不全面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地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拔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也使得单独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逐渐失去其经济意义,不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运营效率。

1.5 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这是在事业单位中更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及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做只能使“贫富差距”加大,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1.6 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继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2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2.1 树立正确的预算编制理念

对于预算编制的理念导向。相应的事业单位领导应大力重视和大力推行这项工作,第一,从单位领导层面来说,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预算法》中得的有关规定,力求“年初抓编制,日常抓执行,年终检查对照抓总结”,并使得这三个环节紧紧相扣,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第二,从相关部门层面来说,要做好健全、系统的日常基础管理工作。尤其对于本单位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严格审查和分析,对预算年度的人员变动状况、人员工资增减变化以及物资设备采购、基建工程等,在立足于有明确依据的前提下,做到计划充分、安排到位。

同时,编制预算管理要遵循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在具体的编制方法上,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

2.2 正确实施编制预算的方法

由于事业单位的主业收支波动幅度较小,总体业务比较平稳,因此,零基预算法可以作为主要编制方法,兼用他法为辅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以往情况如何,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有否支出的必要和支出数额的大小。这种预算不以历史为基础作修修补补,在年初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出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并据此决定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

此外,在具体得预算编制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特点。第一,由于人员经费支出的政策性强,因此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就比较好控制。较之而言,由于公用经费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各级预算中相对灵活的一部分,支出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就需要加强对这一部分支出的预算管理,建立和完善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洽理制定支出的各项定额和定量标准,从而既满足实际需要,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第二,要明确责任,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并增强制度的制约力,使费用的管理控制有序,尤其对于重点工作项目和核心人员更要如此。

2.3 提高预算编制时间、编制方法的科学性

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同时,应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使预算的编制更具前瞻性。

2.4 严格预算的执行

事业单位的预算如果缺乏严格有效的执行,将变得毫无意义。这就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密切关注资金的配置,即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督。首先要制定强力必要的内部监管制度,要让单位的纪检、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和控制,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二是要发挥资金的利用程度,即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尤其是对于大型项目或重点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更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2.5 建立健全刚性的财政预算机制

刚性的财政预算机制的功能在于杜绝财政支出的软预算约束。具体而言,有必要作出如下规定,例如,针对那些合理、能够预见的公共支出,可以列入预算。考虑到我国经济态势发展迅速,这就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尊重相应程序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定额度的预算外支出。

2.6 加大预算执行的考核力度

考核和总结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应对各事业单位预算收支计划的落实情况而言。第一,需要建立预算经费支出绩效考核评估方法,并结合预算的实际完成情况,做到赏罚分明,第二,对事业单位支出项目中的问题和责任及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建立直接约束机制,把预算执行情况与部门负责人、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使部门负责人、职工与单位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领导和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7 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它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另一方面是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要有考核评价机制。如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就应考虑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方法,在目前对多数项目资金采取以拨代支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只有做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才能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

结束语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在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重大影响和挑战。随着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广与日益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上一篇:浅议乡财县管在我县乡镇财政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