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激活思维,灵动课堂

时间:2022-10-18 01:45:00

设计有效问题,激活思维,灵动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方面有其特有的价值,但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教学效率不高,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缺乏生命活力。问题化教学是时下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效教学讨论的重点问题,而问题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基础,是课堂能否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从高中化学问题的来源、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高中化学问题的来源

1.教科书栏目设计中的化学问题

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是依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纲要和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苏教版化学教科书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练习与实践等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问题化教学的素材。因此,教科书是化学问题的重要资源。

2.由练习转化来的问题

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要应用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新的化学问题。

3.由教学目标转化来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不断挖掘教材,将琐碎的知识整合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

4.源于生活中的探究问题

化学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生活和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维,让课堂灵动起来。

5.实验中形成的化学问题

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实验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改变那种“讲实验”、“背实验”的现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化学的奥秘。

6.激发兴趣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被认为分开,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有兴趣,自然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有活力。

二、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点燃一个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窜起一堂课;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让一节课升华。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那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有效,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1.适度性原则

适度是指合适的难度、合理的梯度。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信口拈来,就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而超前、过于深奥的问题,学生无法解决,难以体现思维的力度。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因此,要尽量设计能够让学生“挑一挑”就能解决的问题,既能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2.精准性原则

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精度和准度。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流于形式,问一些像“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之类的无效问题,还有的教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授,而不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效果也不好。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要注意问题的精度,设计出适量且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对于那些学生都懂的问题不要问,学生不懂得才问;一看就明白的不要问,有疑难的才问;“是不是”、“对不对”的尽量不问。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有效,是否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对设计的问题要准确,不能让学生听后云里雾里,不知道再问什么,问题本身不能犯科学性错误,要严密,学生才知道从什么角度来回答。

3.多维性原则

多维是指要注意问题设计的角度和广度。问题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也不同。例如讲解《乙醇》时,老师如果提出“乙醇为什么有香味呢”,学生会觉得问题太专业化,离自己太远,不感兴趣,如果转换一下角度,提出“厨师在烧鱼时都喜欢加酒去腥提香,你有什么看法?”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是如此的接近,能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自然愿意参与到学习讨论中。

设计问题时还要思路广、跨度大,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设计具有一定角度、广度,具有巨大的求异性和包容性问题,这种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回答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里或思维的培养。另外要注意所提的问题中,要多问些“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新的看法”、“谈谈你的体会”等,这样开放性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三、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

教师要选好问题设计的切入口,精心设计与学生学情相符合的问题,找准问题的作用点,这样就能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

1.着眼于情境创设,找准问题设计的“激发点”

“情境创设”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新奇的环境中,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事物,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通过解“疑”排“障”,达到提升自身学科素养的目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有:

①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②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③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④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⑤通过学生的自学阅读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限度》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科学史话――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引入情境,然后提问“为什么高炉尾气中CO的比例始终不改变?”引入此反应为可逆反应,便于学生理解可逆反应有限度。

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引入时,我用到下面的漫画素材:医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女病人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失眠且心情烦躁,病因不详。后来一位化学家帮她解决了问题。原来她有蛀牙史,曾换过一颗金牙,后来在一次车祸中又失去了与之相邻的牙齿,换了一颗不锈钢的假牙,病根原来就是这两颗假牙。为什么这两颗假牙会令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失眠且心情烦躁?这与化学又有什么关系呢?而格林太太的怪病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要想解开这个迷团,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丰富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找准问题设计的“延伸点”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拓展性的问题,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课堂不仅是常规意义上的45分钟,还可以前延和后延。

在微型课《吸水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在介绍完吸水性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特点,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你所感兴趣的某功能高分子材料作信息的收集、实物的研究等,写出你的小报告”。这样不仅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同时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3.着眼于“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找准问题设计的“生成点”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改变学法,在教学中做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同思考、共探究,大胆提问,这样才能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课前的自学,导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导学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可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并以互动卡片的形式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反馈、筛选和归类,及时完善和改进教学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我怎么看”互动变为“我们怎么看”,同一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其他组的同学对该同学的展示加以评价,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导演”,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对学生交流展示中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加以点拨,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鼓励。正如杜威所说“当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换一换,教师成了学生,学生成了教师的时候,最好的教育就发生了。”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重视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提出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问题,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以学定教。相信,只要教师心中有课标、有学生,就会设计出更多的有效问题,就能发现更多的有闪光点的生成性问题,必然会创设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灵动课堂。

上一篇:基于学生学习起点 改进初中数学教学 下一篇:新课标下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