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22 08:53:16

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范文第1篇

智能且长期的解决方案

在良好的设计实践和公司业务之间保持平衡以保护公司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以前,电子设计人员通过洞察本行业将要发生转变的时机并在成为开发人员和系统架构师之前首先成为精明的生意人来保持其竞争优势。然而技术创新一直不断地推动着设计工艺的发展,在其成为主流技术之前仍然必须被行业广为接受才行。

发生变化的是所有这些创新所带来的复杂程度。电子产品设计更为成熟,产品技术市场化的动力增加了。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应对这种日益增加的复杂性,而且还来自于寻找到更为智能且长期的解决方案,以保持这种竞争优势并保护这种增长性。

改变设计方法

由于微处理器的出现,许多改进使得产品具有更小的体积、更快的速度,而设计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设计电子产品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已成为一个如何创新地管理不断增长的设计复杂程度的问题。不幸的是,电子设计和开发工具并未经历如此空前快速的变化。昔日的解决方案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今天的设计方法即将达到收益递减点。

我们面临的危险情况是:对复杂性的管理已经转移了我们进行创新设计的注意力。这种影响是多重的,因为当前可用的器件技术和市场需求一并将我们转移到现有的设计方法和工具可扩展性之外。寻遍现有选项,我们仅有几种选择,其中的大多数并不依赖于对未来增长或增长潜力的任何形式保护。提高现有工具的特性集只会使集成过程更为复杂和困难,而雇佣具有适当技能的工程师费钱又耗时。

着手电子开发重新评估为时过晚。也许,最大的障碍是在我们的心里,还有就是我们如何感知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差异。

一切归结:软件问题

解决方案的复杂开发问题在于通过隐藏设计器的复杂程度,提高板级工程师们进行设计工作的抽象级别。于是,可以全新的方法来处理较大的系统,并且不会延长相同集成电路的开发时间,如:在板级和简化软件工程师们开发工作的高级编程语言级别上降低复杂性所带来的那样。其中的创新也就是将集中于硬件上的注意力转到软件上来,而开发时间并未因此而延长。

由于硬件同软件之间的界线日益一体化,从而使得设计不再是单独地基于硬件。通过使作为物理硬件的组成部分被一次性集成至器件中的东西,成为现在的可编程部分,低成本、高容量的FPGA便具有了改变我们设计方法的潜力。这种“软设计”将注意力集中在电子产品开发上,因此符合逻辑,其将器件智能分离于被编程的物理硬件,并且避免了许多长久以来同依赖硬件的解决方案有关的电子陷阱,例如,无法轻易在开发末期作任何改变。

于是,同硬件结合的软件就成为新型统一设计范例的一个固有部分。诸多可重新配置硬件平台正推动对电子开发范例进行重新定义,并说明了“软设计”潜力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电子产品的进化见证了分立器件使微处理器直至FPGA成为可能。最近可编程硬件的大发展具有将更为一体化的概念扩展到更广泛的电子产品应用的潜力。

以一种新视角看待硬件

此类方法可以让我们探索许多现有技术以外的技术,而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合适的设计环境。到目前为止,对于电子设计的观点并未统一,并且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器件,因此开发工具发展也是遵循这一模式。一般的印刷电路板设计观点均是基于选择配置在其上面的处理器或FPGA。例如,使用传统的硬件方法和工具,并且不用经过重写低级代码或带入高效运算法则这一不可避免和令人痛苦的过程时,尝试提升系统的性能。这样做既费时又费钱。但是到目前为止,硬件平台(即合并所有预构建电路,包括微处理器和逻辑芯片)的设计已成为一个独立于实际器件智能创建的过程。

采用“软”方式带来了一些主要优点,例如,更全面的设计同步、设计复用和一个统一的方法。由于设计人员可以在不必构建硬件来支持设计功能性并且不必对其做太多考虑的情况下,混用其硬件及软件方法,因此更高一层次的抽象和设计自动控制可以得到较为高效的运用。在软件开发工作开始之前,不再需要“固定”硬件平台设计,也不再需要在一个紧促的开发周期内费时费力地做一些微小的改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互动的设计方法,在不增加设计时间情况下容许进行多次试验及开发的种种“如果”假定。注意力、努力及资源可以转移到更高一层次的设计实践中,而这才是其价值所在。实现这一研发过程所须的只是合适的设计环境。

尽可能通用的解决方案

在可选用的解决方案中,大多数都是一些针对具体厂商的点工具,如果这些工具的部署是作为公司中一个统一、集成设计流程的组成部分,其潜能几乎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电子设计的确可以受益于新思维,例如,将互利技术集成到一个单一设计环境中,而非数个单独的设计环境中。通过容许在一个单一系统中对电子产品开发的所有方面进行设计和管理,极大地促进了主流开发工作,从而加速设计到产品的转化。使用传统的点工具不能实现新型创新设计,同时,应考虑运用更多的全新设计流程。

设计方法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

1 引言

在设计这个行业里,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他的思维想象力有时是超乎常人的,我们经常会为他们想象力而惊叹,当然对于有些人来说有是先天因素——天赋,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掌握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就像插上了一双翅膀,去开拓无限的想象空间。

2 思维形式

思维是人类高级智慧产生的根源。思维形式,思维借以实现的形式。从思维的形式来讲,人类的思维形式主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

2.1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人类通过感知形象,即视觉、听觉、触觉对外界进行认知,进而对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结构、质感等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分解、提取、整合其内涵属性关系,

再而进行联想、想象和结构性的重组,创造出完整的新形象。

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细节性、直观性、可感性的特点。

2.2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而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这也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

但是,科学研究中抽象思维常有形象思维伴随一样,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形象思维也常有抽象思维伴随。例如在创作中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

抽象思维是用概念来代表现实的事物,而不是象形象思维那样用感知的图画来代表现实的事物;抽象思维是用概念间的关系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象形象思维那样用图画的变换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为人类超越自己的感官去认清或者更加宏观或者更加微观或者更加快速变化的世界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抽象思维的准确性,即不能准确界定概念和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这种可能性就无法变成现实性。因此,准确地形成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是抽象思维方法的最基本的规则。

2.3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又被称为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里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是在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经验与高度的概括力及形象、逻辑思维积累的基础上,凭人类的知觉用猜测、跳跃、压缩思维过程进行的快速思维方法。

2.4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可以在设计中运用某些概念、推理中反应的数据、尺度、比例等等因素,为实现设计中要求的科学性、准确性提供依据和方法。

3 思维方法

3.1发散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3.2收敛思维方法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集思维”或“集中思维”。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既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又重视收敛思维的培养,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3.3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3.4联想思维方法

是一种很容易掌握思维方法,能够很有效帮助我们创造新的形象,它的可以通过接近联想,比如坐上火车,就能想到到站的情景;相似联想,比如看到一条玩具鱼,就会想到水里游来游去的鱼群。对比联想,这是一种差异化的联想,反差很大,比如看到红色,想到绿色。因果联想,比如看到一粒豆子,就想到它破土发芽。

参考文献

[1] 马尔科姆.克累格《看清你的思维图谱》.

作者简介: 吴巍,女,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建工系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装饰及平面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李娜,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庆石油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助理,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装饰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郭娅,女,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建工系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装饰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设计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发散思维;理性思维;分析;合成

设计思维,是指用于调查界定不清的问题,获取信息,分析知识,并应用在设计和规划等领域的解决方案的方法和流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通常被认为是结合换位思考创造性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的新一代, 结合理性的分析和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虽然设计思想已成为当代设计和工程实践、经营、管理中的流行词汇的一部分,其更广泛地使用在描述一个特定的风格的创造性思维,对二十一世纪跨学科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回顾20世纪的大部分设计活动,可以查阅的“设计思维”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20 世纪80年代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上。设计的“思维方式”的概念可以被追溯到赫伯特西蒙的1969年书《人工科学》,1992年理查德布坎南的文章,题为“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设计思想”表示通过设计来解决棘手的人类关切方面问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是极具影响力的设计思想。今天有众多的人了解设计思想,包括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学术和商业利益座谈会上的设计思想的研究。这些都在促进优秀设计的产生。

一、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思想

设计思想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解决方案为基础或解决方案为重点的思想,专注于现在和未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种类型的思维最经常发生在建筑环境中,也称为人工环境。

(1)布赖恩劳森的实验。 1972年,心理学家,建筑师布赖恩劳森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了解问题为基础的求解模型之间的差异和最终解决方案为基础的区别。他花了两组学生研究,一组是科学专业一组是建筑专业,并要求他们创建一套规定好的彩色块结构。

(2)分析与合成。 从古希腊开始的分析和合成,字面意思是“放松”和“拼凑”。在一般情况下被定义为过程,通过分解各部件或组件的实质性的整体分析。合成的定义是相反的过程:结合不同的元素或组件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和合成,总是相互补充。每次合成都是建立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每一个分析都需要后续的合成,以确定和检验其结果。

这并不是说,设计思想不使用分析,直接提出最终解决方案,但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设计思想家的方法是先确定一个最终目标。然后创建具有关联性的分块进行解决,而不是直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发散思维与理性思维。设计,可以使用发散思维和理性思维,探索许多可能的解决方案。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是提供不同的独特的或怪异的创意,而理性思维是能够找到的“正确”的解决方案。设计思维鼓励发散思维创意许多解决方案(可能或不可能),然后使用理性思维,整理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解决问题的设计过程的思考

设计思维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围绕以解决问题为基础 。设计思维方法消除了设计人对失败的恐惧鼓励了原创精神,设计思维使这些早期的进程感到鼓舞,因为这往往得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三、设计思维的属性

(1)发现问题。设计思维是一个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方法,对于界定不清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一开始就未知。应持有怀疑态度,这里反对以前的经验主义。提出问题出在哪里,解决的办法是通过一些技术知识。

(2)尤里卡时刻(灵感)。“尤里卡”原是古希腊语,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里洗澡,突然来了灵感,发现了他久未解决的计算浮力问题的办法,因而惊喜地叫了一声“尤里卡”,从此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尤里卡时刻,就是突然有一个明确的前进路径。它是在周期点的合成和发散性思维、分析和理性思维、问题的性质都走到一起,找到了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案。这一点之前,这个过程似乎模糊,朦胧的和不明确。尤里卡时刻来临时,前进的道路是如此明显,回想起来似乎很奇怪,思考了这么久。直觉的尤里卡时刻。作为设计师从新手到专家,确切发生的尤里卡的时刻越来越容易辨认。发生这种情况,通过实践,根据其个人的设计过程中的反思,逐渐清晰

(3)阻力。设计的思维过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些设计思想的敌人是恐惧、犹豫,和来自于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思想消极阻碍创意制作。一个设计师要达到的目标恐惧与其他影响是不断的。两者都是内部的心理犹豫的过程,可以分散设计者创建或解决方案的重点,怀疑作品的好坏。只能通过心理干预或借用其他的解决方案的办法和途径。

(4)方法和过程。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往往交替使用,但两者之间是明显差异。设计方法是所有技术,规则或做设计学科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创建用户文件,寻找和了解其他设计师的解决方案,创建原型或研究模型,心里分析图,问五个为什么的问题,现场分析症结等。

四、从科学与人文的差异

许多设计领域介于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工作在物理世界的存在。数学科学也可以说是设计学科中的一部分。设计中的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设计思维教育实践为了达到设计的目标要求,在当代设计教育中,各教育单位均制定出各种不同的计划,从两方面对设计思维进行锻炼。例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利用字母A进行30-50种变形美术字。在建筑设计中形态构成课程用一个方形空间,在上面设计不同的体块设计15种。这些方式都很好的体现出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另一方面讲授计算机、声光电等内容以加强科学方面的知识。

六、结束语

设计思维在设计中起到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进行设计教育中也经常以设计的逻辑来称呼。设计人在行业工作过程中,只有掌握有效的设计思维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在在诸多的问题中理出头绪,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戴志忠编著.建筑创作构思解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设计方法范文第4篇

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大多数都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据此制定了各种设计规范和条例。依此设计思想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在地震中虽然基本保证了生命安全,却不能在大地震,甚至在中等大小的地震中有效的控制地震损失。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变成了人口高度密集、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一般的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震害引起工程界对现有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反思,进一步探讨更完善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专家经过深刻总结后,主张改进当前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P.Moehlelll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院根据建筑物的性能要求,提出了一个有关抗震和结构要求的框架,内容包括建议方案,性能目标,检验性能水准等:我国学者已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并在各自研究领域加以引用和研究,如王亚勇、钱镓茹、方鄂华、吕西林分别发表了有关剪力墙、框架构件的变形容许值的研究成果,程耿东采用可靠度的表达形式,将结构构件层次的可靠度应用水平过渡到考虑不同功能要求的结构体系,王光远把这一理论引入到结构优化设计领域,提出基于功能的抗震优化设计概念。

我国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是以承载力为基础的设计,即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用组合的内力验算构件截面,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非结构构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通过构造措施获得的。结构的计算分析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弹性方法和弹塑性方法。当前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研究中广泛地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这些方法没有考虑结构屈服之后的内力重分布。实际上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往往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弹性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工作特性,让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处在弹性工作状态下工作将造成材料的巨大浪费,是不经济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设计方法经过了两个文献的转变:(1)静力分析方法到动力分析方法的转变:(2)从线性分析方法到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转变。其中动力分析方法就经过了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到时程分析法、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确定性分析到非确定性分析的三个大的转变。作为一种简化实用近似方法,目前的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Analysis)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它属于弹塑性静力分析,是进行结构在侧向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具体做法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研究中常用的有倒三角形、抛物线和均匀分布等侧向力分布方式)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作用的侧向力并逐步单调加大,使结构从弹性阶段开始,经历开裂、屈服直至达到预定的破坏状态甚至倒塌。这样可了解结构的内力、变形特性和能量耗散及其相互关系,塑性铰出现的顺序和位置,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机制。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静力线性分析方法如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等的不足并克服了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过程中,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仅用于近似评估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推覆分析方法基本上只适用于第一振型影响为主的多层规则结构,对于高层建筑或不规则的建筑,高阶振型的影响不容忽视,并且对于非对称结构,还必须考虑正、反侧反推覆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推覆分析方法无法得知结构在特定强度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和破坏情况,这限制了它在抗震性能设计中的使用。

地震动能量是刻画地震强弱的综合指标,它综合体现了地面最大加速度和地震持时两个反映地面运动特性的重要因素。结构地震反应的能量分析方法是一种能较好地反映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及地震动三要素(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方法。地震时,结构处于能量场中,地面与结构之间有连续的能量输入、转化与耗散。研究这种能量的输入与耗散,以估计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结构抗震能量分析方法所关心的问题。结构在地震(反复交变荷载)作用下,每经过一个循环,加载时先是结构吸收或存储能量,卸载时释放能量,但两者不相等。两者之差为结构或构件在一个循环中的“耗散能量”(耗能),亦即一个滞回环内所含的面积。能量等于力与变形的乘积。一个结构(构件)所耗散的地震能量多,不仅因为它承担了较大的地震作用,还因为它产生了较大的变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耗能构件是用它自身某种程度破坏所作的牺牲,来维持整个结构的安全。所以,每次大的地震作用之后,人们看到那些没有其它途径耗散所吸收的地震作用的能量的结构,只有通过结构自身的破坏来释放所有的多余能量。因此,结构的抗震设计应当注意保证结构刚度、强度和变形能力的协调与统一,如结构的延性设计就是在传统的单一强度概念条件下进行的弹性抗震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结构和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在设防烈度下允许结构出现可能修复的损坏,当地震作用超过设防烈度时,利用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来存储和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保证结构裂而不倒。

能量法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发现较快,但由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能量与结构反应之间的关系仍需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合作型设计;环境改造;人口特征

1 合作型设计

公众的意愿与诉求是规划及设计决策的依据,合作性设计即是使设计师与公众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公众将自己的需求与设计师交流沟通,并从设计初期的研究开始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直至设计的决策,而设计师则充当公众意愿的倡导者,保证公众的意愿在规划设计中得以体现。

2 项目解读

2.1 社区概况

汽发社区位于武汉市珞瑜路与关山大道丁字口处,毗邻光谷广场,北面为华中科技大学,南面以光谷街为界,东面为长江动力集团,西临常青藤名苑、湖北省中医院。

汽发社区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产物,为集团家属区,历经了岁月的侵蚀,现在的汽发社区已衰败破旧,与周围繁华发达的城市景观格格不入,它正挣扎着、在夹缝中努力着,寻找它在这个城市中的位子。

2.2 项目目标解析

2.2.1 对社区环境的改造提出建议

汽发社区随处可见任意丢弃的垃圾,肆意停放或横行的汽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荒弃的活动空间,其拥有的人居环境与现在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因此,对汽发社区并不理想的生活环境进行改造便成为了此次项目的直接目标,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2.2.2 合作性设计方法的探究

此次项目是对合作性设计方法的探究,设计者希望摆脱惯有的蓝图式设计方法,将整个设计建立在汽发社区居民的想法上,使居民充分的参与项目的每一个过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公众参与。

2.3 汽发社区特征解析

汽发社区为典型的老旧社区,这样的社区除了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外,其最突出的特征即在于其人口结构,这也是使这样的老旧社区形成现有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因素。

汽发社区的人口结构具有两点非常鲜明的特征。首先,老年人所占比例大概占整个社区的30%左右,很明显,汽发社区属于老年人社区;其次,社区中大部分人居民为租客,占整个社区居民的40%左右。

2.3.1 社区原住民

这一部分居民大多为集团老员工,在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年轻员工几乎都全部搬出汽发社区,以寻求更好的居住条件,现在留下的基本上为老年人。

2.3.2 租客

通过调查得知,由于汽发社区房屋破旧,其租金非常便宜,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打工者——即租客。租客是整个社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由于汽发社区极为廉价的租金而聚集在了一起。

2.4 项目问题及特征解析

2.4.1 项目问题

2.4.1.1 与原住民的合作

社区中的原住民几乎是从社区落成时便住在里面,他们是社区的活跃分子,是社区活动中的中坚组成部分,对社区充满感情。但是由于大部分原住民为老人,除了对于规划设计中的许多问题无法理解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无法对社区的改造提出意见,他们无法定义自己认为适宜居住的环境,只能被动的接受外界给出的条件,没有自主参与改造的能力,在对社区的改造上显得力不从心。

2.4.1.2 与租客的合作

租客平时比较冷漠,很少参与社区活动,租客和原住民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互动,各个租客之间交流也很少。他们虽然住在同一社区,但却都是单独的个体,社区对于他们来说指挥一个临时的落脚点,随时可以住进来,也随时可以离开。因此,对于社区的改造,他们是持一种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态度。

2.4.2 项目特征

汽发社区特有的人群结构使得项目的合作有别于普通合作性设计,与原住民之间的沟通障碍和与租客间的交流隔阂对项目的进行形成了巨大障碍。社区原住民对项目呈现出被动的状态,而租客则呈现出抗拒的态度。因此,如何调动这两类人群的公众参与积极性成为了使此项目比普通的合作性项目更有难度,也是此次社区环境改造中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2.5 合作型设计方法探究

2.5.1 由政府机构引导的合作型设计模式

中国特有的社会体制,决定了政府机构对公众参与的引导作用,而在此项目中则反应为基层居民管理机构——即居委会对社区居民积极性的引导。

为了改善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改造的被动状态,居委会充分发挥了其对社区居民的引导作用。在项目得到了得到了居委会热情的支持后,由居委会组织与安排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与引导,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居委会统一向居民发放问卷,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居委会组织统一活动号召党员和一些社区活跃分子以带动整个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居民开始关注本项目,并由一开始的被动态度向主动转移。

居委会的引导对项目的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它成为了设计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媒介,协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设计者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2 问题导向的合作型设计模式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大部分原住民为老人,虽然在社区居委会的引导下激发了他们对于社区的改造的热情,但由于老年人对于良好的社区环境几乎没有认知,所以他们无法直接向设计者传递他们的需求。因此,在对这一部分居民进行需求及意愿调查时,设计者并没有直接询问居民对社区环境的愿景,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型的调查方式,即通过居民反映出的社区问题来获取社区的信息,成为之后设计过程中的依据。

这种方式是对设计语言的一种转换,由于居民无法向设计者直接表达最终需求,所以便通过中间媒介的转换,由居民反映问题,再由设计者将问题转换为设计语言。

2.5.3 激发式的合作型设计模式

租客对于社区环境好坏持无所谓态度,仅有少数租客会在设计者的热情邀请下与之交流,反映社区状况。在与租客的接触中可以发现,租客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导致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不高;其次,租客通常较为急躁,所以通常无法耐心参与社区环境改造。这两点直接导致在前期调查中无法收集租客的意愿及需求,也正是导致设计者无法与租客合作设计的根本原因。

通过初期的调查及居民意向反映,第一轮的社区环境改造方案出炉,这个时候的方案是较为缺乏租客的意向的。为了激发租客的积极性,设计者将初期作品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的载体在居民日常活动频率较高的地点进行展示,以引起居民的好奇心,当然其中便不乏大量的租客,这个短暂的停留便赢取了与租客进行交流的机会。

传统的方案设计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步,一为初期调查、二为方案设计,三为方案决策,通常二会在一结束后再进行,而在这种设计模式中,由于初期调查并不完善,所以设计者将设计的一二两个步骤融合,以二来弥补一的不足。这种合作设计模式改变传统的由调查再到设计的方法,运用灵活的操作使得各方面趋于完善。

2.5.4 交流式的合作型设计模式

在成功引导了原住民的共参与和激发了租客的公众参与后,项目进入了正式的设计过程,由于前期已经将与居民交流上的障碍突破,所以在后期方案设计中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即居民主动参与到设计中,并对设计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使居民的需求充分的融入到设计中。

这个环节与常规的合作型设计相同,但难得的是突破了与社区原住民以及租客之间的障碍,所以相同中又有些许独特之处。

3 从合作性项目中获得的启发

3.1 对于与具有特征的公众进行合作行设计的思考

在中国,与汽发社区具有相同特征的社区不在少数,而老年人以及租客这两种人群却常由于其特殊性而不被考虑在合作设计范围内,除此之外,弱势群体等同样具有代表特征的公众群体也常遭受与老年人和租客一样的待遇。通过本项目的探索,与这样的带有一定特征的人群进行合作虽然可能具有难度,但有时反而会是一个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不可忽略。反思在现在的许多设计中,设计者常常为了简单方便而忽视与部分群体的沟通合作,这正是一种避重就轻的错误表现。

3.2 对于中国现有公众参与情况的思考

中国现有的公众参与仍然处在一种表面化的阶段,公众参与是一种被动的模式,公众并未参与到方案的构思以及设计过程中,充其量只能对最终方案提出少量修改意见,更不用说公众与设计者之间的合作了。

设计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45-02

在市场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国际竞争中,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设计的竞争。设计作为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力手段。设计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所关注的重点。每个设计要想突破常规,取得好的成果,必须要有创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推动设计前进的动力。设计要以科学的创新方法为前提,创新使我们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掌握和学习多种思维方式是设计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想象是创意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推动设计创新的前提,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形式,要求我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运用独特性和新奇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的结果。我们要是设计一套房子,首先要构思它的整体造型和室内的各个结构,这些大脑中构思的形态就是想象的形态。合理的想象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设计产品,使设计也朝着科技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想象的思维还包括联想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创造想象大部分伴有联想思维,联想总受解决问题的方向牵引,按照事物间的关联性,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我们获得创意的前提就是打破传统和习惯性的思维途径和思维模式,从新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联想中开阔思维。我们可以从表面、事物特征或相同属性的方面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联想。联想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是指大脑受刺激后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与这一事物类似或相似的事物。夏天我们能联想到茂盛的花草,冬天我们联想到萧条。接近联想是指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在知识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比如故宫使我们能联想到皇帝,辣椒使我们能联想到重庆的火锅。对比联想是指运用事物之间的对比性进行思维的联想,我们可以从优缺点、物质属性、结构等角度进行对比。这些联想的方法都能使我们的思维开阔,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角度。

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抽象思维是运用抽象化的表现方式去表达具象事物的一种独特性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通过对图形的分解、重构、变形等方法对图形进行抽象、夸张的组合,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抽象图形在某种条件下比具象形更容易触动人的感知,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感受。夸张是抽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夸大了原型的主要特征,用简化或装饰的方法使原型神似或相似。在设计中,我们可以用点、线、面等抽象的构成的基本元素传达信息。这种不直接反映商品或相关的具体形象的抽象表现,给人以概括简练,现代的适当感觉。

形象思维也是创造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对具体存在的事物作为设计参考的对象,根据它们的特征塑造出容易被人识别和理解的新物体。在整个思维过程中不脱离具体的形象,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事物具体的特征进行结构创造,用创新性和想象性的思维去进行仿生和替代,从而创造出能够准确表达图形意义的视觉新形象。形象思维的方法有模仿法、想象法、组合法和替换法。模仿是我们一贯采取的设计手段,手工业时代,我们创造了很多手工业工具,虽然采用了简单的机械原理,但都与人手的功能相似。

二、发散、收敛和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发散思维也叫辐散思维,它不受现代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和束缚,沿着不同的角度去扩散,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状的思考和联想,用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不受局限,我们可以进行和它相关的任何方面的联想,并且在短时间内能有较多的想法,不受制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我们对木头进行发散思维。有的人会想到保暖、门、桌子、床等,这种发散思维就没有独特性,仅仅从材料这一个角度去联想。但有的人会想到桌子、耍杂技、敲击等,这种发散思维就有独特性,从材料、工具、玩具等角度去进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另一特征就是启发式的思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是收敛思维,收敛思维又称“求同思维”和“集中思维”,以某个方向为中心,使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最终使这些思考集中到一个方向,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发散思维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定要有收敛思维做补充,使想象具有合理性。发散的目的就是让收敛思维做出最佳的选择。发散思维是“一到多”的思考,而收敛思维是“多到一”的总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思考。最终选出最佳答案。比如衣服的制作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运用发散的思维去考虑,可以是报纸、塑料、棉、布等,但是我们做最终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我们选择的是不是最佳的答案,我们要考虑到舒适度,耐用性等,不能一味的瞎想,要在各种答案中选择最佳的,然后围绕这个最佳的答案再进行分散思考然后再进行总结。

逆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逆向思维是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把思维方向逆转,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相反或表面上看似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事物的质疑反而会让我们突破思维的限制,解放思想,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思路。在我们进行创作时,往往会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如果我们进行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思考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逆向思维看起来是违背常理的思考,但其结果往往会出其不意、出乎意料。

三、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

直觉和灵感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中首要考虑的,直觉思维多从人的感性方面出发,不过于考虑事物的逻辑性,追寻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是一种潜意识的思考。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进行考察,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想做出假象和判断,是一种不加论证的判断力,是思想的自由创造。直觉思维需要直觉经验为基础。灵感思维是借助直觉启示而快速得到解决问题的领悟和理解。灵感思维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都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经验为前提。我们要善于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善于总结和思考,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大胆合理的联想,从而找出创作的灵感和启发。我们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才能凭靠直觉去进行判断,才能寻找更多的灵感。著名的一位气象家因为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十分相似,利用直觉思维,创造了大陆漂移说。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偶然,都会使你顿然开悟。

结语:创新是设计迅速前进的不竭动力,是设计发展的前提。掌握不同的创新手法是设计灵感来源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善于运用多方位的思维模式,大胆进行创新。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时代的信息进行超前的思维发散,使我们的设计思维紧跟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6.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设计方法范文第7篇

LLPC产品工业设计中需要满足加工效率高、安全性、良好人机与操控、良好维护性等要求。因此,对应地,设计过程中考虑分析加工各个功能模块的布局,获得高效率的加工方式;考虑在设备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人员操作的易用性,获得良好的精确操作及监视需要;考虑使用后的定期维护需要,需要将控制模块进行独立布局,而不影响其他模块。概括地,该产品的特点有:(1)体量大;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方法容易造成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装配误差。同时该产品的人机尺度与交互关系成为设计要点,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数据对人机尺度的检测与验证。通过分析确定的人机尺寸数据输入前期的模块化设计中,为后期造型与结构设计作重要参考。(2)零件多;大型机床功能较繁琐,实现功能的零件多,设计过程中需要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基于零件的三维数据构建三维模型,佘月明等人对复杂层次关系的造型做了研究[5],必要时候采用逆向工程方法进行三维数据采集。(3)构造复杂,需要提前进行产品布局设计;大型机床产品功能模块多,因此构造必然复杂,零件装配点多而连接关系复杂,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应先构建主体零件,次要零件的尺寸、位置及装配关系。(4)生产方式与材料特性对造型风格影响大;确定功能模块的布局后,则需要导入生产方式的考虑,以建立造型设计的基本工程要求。魏专等人研究的造型比例关系在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中的应用[6],提供了一定参考。

2LLPC产品的多目标体系构建

针对该产品的多个特点及设计的要求,在产品计划阶段我们对该产品的要求进行目标化,构建出多目标的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目标体系对产品设计的指导,加强产品的设计的方向和过程控制。(1)整体性:该部门要求产品具有整体感的结构与外观设计。产品的复杂性与零件数量多,要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整体结构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产生多个零件群的链接关系,及产品设计装配时考虑都与一个共同体进行链接。另外对产品的外观需要保持整体性,避免结构零件的外露而破坏整体性。(2)维护性:该目标要求是产品应具有灵活的维护性,产品构造上可采用模块化装配方式,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如果某个部件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只需在对局部该模块进行修理和维护,不改变其他模块的链接关系,无需拆解整体结构,这与传统整体式结构相比体现出了高效性、便利性和较低的成本。著名奥运场馆水立方的外墙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整体造型的局部每块覆膜都是独立装嵌的,如果某一个模块受损坏,只需要根据该模块编号更换该模块的一个覆膜即可,维护非常方便。这种理念是设计师在整体风格与系统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导入维护性目标,在大型激光加工中心产品结构上,系统分析功能模块与布局。(3)外观品质:该目标要求是产品外观风格设计具有一定品质感,框架式构造与外壳的加工方式对外观风格影响明显,可利用加工方式获得的造型特点进行整体造型设计,通过外观主型面的造型分割形成设备品质感较强的风格。(4)可靠性:该目标要求是研发流程可控性好,风险低;基于框架式构造的产品设计流程稳健可靠,属于比较规范合理的产品设计流程,通过对功能布局、整体结构、框架结构等几个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确定了整体结构后,该产品设计即可定型,后期的可变因素很小,大大降低了设计风险。在产品周期中,如果那个部件出现问题,可更换或者局部改良,不影响其他零部件品质。(5)拓展性:该目标要求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行性。对于大型机床产品,产品的系列化与延续性对于品牌的战略尤其重要,单一的产品系列势必导致片面的市场格局。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可根据市场细分,基于同一平台拓展出不同功能定位的产品。这一策略在汽车品牌的车型开发中常见。模块化结构形式有助于功能的模块化定义,对于影响终端界面的模块可进行更新换代,而共用的基础部分保持不变,即可根据产品的系列化定位进行基于平台架构的不同功能组合延展,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产品系列的拓展。(6)易用性:该目标要求整体产品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保证操作人员从尺寸、操作范围、操作过程等方面便于使用。对于体量大的LLPC产品,人机易用性是产品设计重要的目标。

3多目标作用下的产品框架方式创意

在产品设计的工程结构中,一般会采用单体式结构,即每个主体零件都成为结构的一部分,结构上并没独立承重与支持的单体,这种结构方式简单实用。另一种整体式结构是框架式结构,当需要考虑产品的稳定性和扩展性时,可采用这种设计理念,它对产品起整体支撑作用,其他零件则只需设计与它的装配关系。框架式结构的产品具有便于拆卸、维护、更换、重组、升级等优点。LLPC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将面临着模块布局、人机界面、安全性、操作性、维护性等多个目标要求,多重因素的叠加促使该产品的结构主体成为重要的关键点。提出框架式设计理念对以上目标问题进行整合规划设计,以求获得实用功能布局、友好人机关系、便利功能维护、高效操作性的设计结果,提高产品的品质与形象。

4框架式结构应用的可行性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初步讨论,我们需要将两者进行对比性分析,寻找框架式理念的优势与LLPC产品多目标要求的吻合度,同时对比传统单体式结构。大型激光加工中应用框架式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是LLPC产品自身的产品特点分别与应用框架式与单体式结构设计对比分析,寻找其多元性系统性的关系,根据对比结果评估其应用的对应情况,见表格1。从上表对比可见,框架式结构理念对于LLPC产品的工业设计具有较好的优势,符合多个目标的要求,此对比情况对于产品开发初期的规划与设计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设计过程验证———框架式结构的应用过程

基于多目标体系的构建,我们综合了相关的产品设计方法,应用该结构形式对LLPC产品进行了工业设计的过程应用,进一步验证其作用,以多个目标为导向,我们应用了功能定量优化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外观特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种设计方法,研究过程包括:(1)产品规划设计初期,我们对所需完成的工作作出一个计划性安排,流程的规划主要包括:功能定量优化法优化功能分区与结构机构———基于结构优化的框架搭接———基于布局方案与品牌形象外化的外观造型设计———基于装配与维护的细节设计———基于计算机辅助评价方法———基于基础零件标准化的生产监控。(2)产品结构机构设计在LLPC产品设计前期,以整体性目标导向,导入框架式理念,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布局设计,根据优化的模块方案,进行了产品框架结构与机构的设计,设计结果见图2。(3)外观创意设计完成产品整体框架构建后,以外观品质、易用性目标导向,导入生产方式与框架式特指进行外观创意设计。主要完成内容有外观造型的风格化、色彩方案、人机界面、观察门的开合方式等。其中重点是在框架范围内根据合理的人机关系进行功能细化的设计;然后根据生产方式及产品风格进行外观造型特征营造设计,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4)零件标准化完成外观方案设计及三维数据建立后,则进行结构设计阶段。考虑到产品装配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装配位置及装配误差问题,以可靠性目标导向,基于简化原则。结构零件中的连接零件采用统一标准设计,仅在链接孔位预留装配余地,大大减少了零件数量简化了生产工序与装配流程。连接零件的设计采用可调式设计方案,装配时可根据零件尺寸误差进行局部调整。(5)三维数据的评估完成LLPC产品整体外观结构数据构建后,即可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零件装配,图4所示,装配的顺序应根据零件的重要性与尺寸从大到小分别装配。完成产品整体零件模拟装配后即可进行结构分析与装配干涉分析,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检查过程中,如发现零件的干涉(装配过盈),则根据零件的重要性进行逐级调整参数。(6)设计完成的产品实物将生产完成的产品结构、外观零件根据预先设计的装配流程进行装配工装。完成装配的产品实物如图5所示,最后根据产品实物进行人机操作验证,见图6。根据系列设计方法的指导与辅助,完成了多目标导向的框架式结构在LLPC产品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有效验证了多目标作用的效果与框架式结构在大型产品机床设备中的应用设计可行性。

6结束语

多目标导向对大型机床设备产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综合系统因素,采用针对性结构方式,可提高该类产品的设计效率,应用面广。本课题研究在大型的激光加工中心中应用,符合该产品的工业设计要求。通过最终的产品实物看,多目标体系的作用是有效的,该设计过程体现了:(1)工业设计前期的产品导入多目标要求,指导设计方向;(2)根据产品本身特点进行对比性的评估,确定整体构造;(3)根据多目标导向,确定框架的基本结构,再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工作,过程更合理、可控。但多目标体系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不同产品类型要求不同的目标体系构建,我们将对此继续研究。

设计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设计方法;用户体验;心智模型;手持标签打印机

自2010年研究生入学以来,便一直和导师在做与手持IT设备相关的一些研究和一些实际项目。这是一个前景非常广阔的领域。在这些研究过程中,我感觉到随着手持IT移动端功能模块的不断叠加,导致产品的可用性和人机交互性有所降低。而未来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突破以产品功能为主而忽略人机的局面,着重于功能的丰富性和用户体验之间的高度契合将成为手持IT产品的一大重要课题。

纸张的消费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每年已成倍的速度在增长。随之打印机的销量也在飞速的增加。这些结果预示着打印机并不会随之而消亡,而会发展的越来越迅猛,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手持打印标签机,即属于打印机系统下面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一种满足特殊需求的手持移动端。在标签机的早期阶段,随着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仓库,工厂,商场,办公室等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各种类型的标签。传统意义上的打印机一般用于办公室和家庭,需要与计算机连接,体积庞大不便于携带,无法满足大部分用户。

在手持标签打印机的整个操作流程中,由于需要通过手对其进行携带,把持,操作,同时需要频繁通过使用者读取,输入来对其有关的信息进行处理,所以其人机形态和操作界面的布局设计涉及到了更多复杂的交互方式和交互因素。另一方面其中有很多本想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的先进技术、功能完备的新产品却因设计师与使用者所在文化、社会、知识等的差异的影响,让使用者有些措手不及,面对操作复杂、功能强大的新鲜事物感到生理和心理的疲惫,对此,一套合理的设计方法势在必行。(图1)

图1

用户体验要求就是指用户在使用和操作产品时的行为,包括用户的需求、目标和偏好。设计师需要发现这些并为其设计。在此之间设计师需要对产品使用者进行详细的调查,调查的方式i包括问卷的形式、用户访谈、用户行为观察等。其次对问卷问题进行筛选和总结,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准确的把握住用户的心理特征,要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使用者所关心的。最后对问卷结果再一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个能够代表大多数用户需求的合集,我们称其为用户模型。以手持标签打印机问卷调查为例,特别围绕手持标签打印机的人机工程学、可用性、美学、等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题。

1.人机工程学方面的问题:

* 在使用手持标签打印机时,您最在意的是哪些方面?

* 在操作手持标签打印机时,你觉得哪些区域对于舒适度更加敏感?

* 在操手持标签打印机时,你觉得会产生哪些不舒适感?

* 您认为影响手持标签打印机的操作方式是什么?

2.可用性的问题

* 您习惯操作方式是什么?

* 您认为标签打印机的操作按键应该在视觉的正面还是在侧面?

* 您认为现有手持标签打印机的按键会不会因为过于小而难以操作?

3.美学因素

* 您更看重是手持标签打印机的外观,品牌还是功能。

* 您认为手持标签打印机的造型对您的工作心情有影响吗?

* 您希望手持标签打印机的外观造型趋向于曲线修长型还是方正硬朗型?

您希望手持标签打印机的按键形状是什么样的?

通过分析资料建立用户模型,主要包括用户对使用方式、对按键改进方面、外观审美方面、情感价值、用户思维模型。从标签打印机的手持方式,操作方式和美学因素上所得到的结论是:第一,用户需求手持操作要达到一定的舒适度,手与打印机的契合度要适中以及标签打印机对使用者手部位置的压力要分布均匀。操作方式上用户要求在操作按键上做人性化处理,包括按键大小、按键的排布方式等。美学因素上用户对于打印机的外观造型需求:简洁统一、需要与用户的情感联系起来等要求。

产品的可用性要求ii是指产品对用户来说有效、易学、好记及令人满意的程度,即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他的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如何更快的让用户在生理和心理上接受产品,即产品的生理接受性与心理接受性。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产品的特征要求足够了解。通过文献资料等理论作为设计依据对产品进行初步的概念设计。我们称其为概念模型。最后通过概念模型与用户模型相结合最终形成用户心智模型iii。在对其进行产品的方案设计。对最终设计出的用户心智模型做设计评价。

通过对标签打印机手持方式设计的人机交互研究出发,通过对IT产品特点进行用户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和统计建立了手持标签打印机的用户模型和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手持标签打印机的交互设计方法。并运用其方法对实践进行指导,评价,总结。

注释:

i 美德利威斯著, 魏勇刚, 龙长权等译.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0

ii 尼尔森(Nielsen), 刘正捷等译.可用性工程.北京:机械上业出版社,2004.9

设计方法范文第9篇

可以说,这些问题是当时大学开始信息化实施时没有想到,如今也不想要却难以回避的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还得从信息化建设的层次谈起。信息化建设通常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信息化规划,二是信息化实施。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事业单位“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提出的信息化发展纲要或者称作信息化总体思路。信息化规划的内容通常是根据本单位发展目标、信息化状况、主体业务需求而提出的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相对地,信息化实施则是在信息化规划指导下,完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应用。

但是,信息化建设的这两个层次并不是直接过渡的,信息化的建设从信息化规划阶段到信息化实施阶段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这中间还需要一个步骤,那就是顶层设计(见图1)。而出现本文开头那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在于顶层设计的缺乏或者不细致、不严密。如果在信息化实施之前进行严谨细致的顶层设计的话,“信息孤岛”、用户权限不一致、应用系统重复建设、硬件重复投资等等问题就可以避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就会少走弯路。

顶层设计的意义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两个阶段,信息化规划偏重理论,信息化实施则关乎实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需要途径,讲求方法。顶层设计正是途径、方法。如果说高校信息化理念需要一套方法来支撑的话,顶层设计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论。

顶层设计其实就是以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指导而创建的信息化实施的总体框架。它是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延续和细化,也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因此,顶层设计是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实施之间的桥梁,将信息化理论与信息化实践相结合,顶层设计的成果就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蓝图。由于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是长远的,信息化规划也是长期的,而信息化实施也不能脱离迅猛发展的技术,因此,在3~5年之内,哪些系统先建,哪些系统后建,哪些系统先投资,哪些投资可以置后;投资额度多少等等都应该在顶层设计时安排出来,这样,该蓝图还应该能够是未来3~5年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

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

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技术规划以及基础环境保障规划(见图2)。

信息资源规划主要是根据主流业务分析而提出的,其过程表现为:根据业务划分职能域,对职能域逐个进行业务分析,产生各职能域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然后根据各职能域而产生全域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同时分析管理模式与用户行为,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

信息技术规划则是根据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化实施的技术架构规划。技术规划首先也需要对对象(企业/事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来制定软件架构方案和应用系统架构方案。软件架构方案的内容包括软件架构、数据库选型、操作系统选型以及其他关键技术选型;应用系统架构方案则涵盖统一数据层、基础服务层、业务支撑平台层、业务平台层、信息门户层等内容。

在制定了信息资源规划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要制定一个基础环境保障规划。基础保障环境规划是对网络、服务器架构、存储与备份、机房设计以及信息安全保障进行规划和安排,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开展,以及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转。

信息资源规划(IRP)实例

本文将以清华大学的信息资源规划为例,来探讨顶层设计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清华大学在进行信息资源规划时,主要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的:

(1)划分职能域

在划分职能域时,首先不仅需要研究企事业的事业发展规划,研究他们在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还要研究并整理企事业各部门的职责和主要业务(职责、人员、岗位),从而产生全域业务模型,划分职能域。例如:清华大学的信息资源规划首先就参照了《清华大学事业发展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清华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即第一个九年(1994-2002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第二个九年(2003-2011年),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三个九年(2012-2020年),全面提高,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据此目标,清华大学确立了自己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整体实施“大学资源计划”,统一管理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升级和更新校园局域网,确保学校信息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整合现有教学媒体资源,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内容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中心。”

通常,一所大学的最主要的业务包括科研、师资、教学、学生四大主体,同时配套实验室、设备、房产、财务以及审计监督在内的财务与资产活动,还建有学术支撑、后勤保障、校园环境、安全保卫以及档案管理在内的支撑保障体系,并提供教学与培训、科研与咨询、校友联络等社会服务。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上述业务活动,将清华大学的业务划分了12个职能域(见图3)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说的职能域是完全按照信息来划分的,它与部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但各个部门在职能域里面都能够找到位置。不管机构发生声么变化,只要这是一个大学,培养人才的机构,都有这些职能。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并不只是人事处的工作内容,除了人事处外,保卫部的户口办、离退休处的处办公室、国际合作处的派出工作办公室等等都与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有关联,因此人力资源域都将涵盖、包括这些内容。(见图4)

(2)职能域业务分析

也就是对职能域逐个进行业务分析,产生本职能域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如何对职能域逐个进行业务分析呢?第一步:按“业务活动”+“角色”+“时序”三个元素整理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梳理,建立业务模型。

比如,人力资源域中一个常见的业务流程是职称聘任:人事处布置工作――院系人事部门传达评职信息―教师个人申请并提交院系人事,院系人事收个人材料、审查必要条件,然后院系主管审查签字、院系评审投票―人事处汇总、统计和分析投票结果……将过程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就是整理业务流程。

第二步,进行信息流分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就是对学校员工的信息管理,而员工在学校的活动,不外乎与年度人力规划、人员招聘、在校人员管理、退休处相关。其中,在校人员管理最重要,其教学信息来源于教学域、财务信息来源于财务域、科研信息来源于科研域、住房健康等信息来源于后勤保障域。这样,信息的来源非常清楚。(见图5)

信息流还需要按用户、功能、数据三个要素进行描述,并“计算机化”的可行性分析。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够计算机化,所以需要分析哪些业务可以计算机化,哪些业务不可以计算机化,将不可以计算机化的业务剔除出去。最后通过对可计算机化的业务进行抽象与演绎,建立起相应的各职能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系统。数据模型是要分析某个职能域与他外部域的信息的关联,它要用到哪些域的信息,以该职能域为核心,将它与外部域的信息交换关系表现出来。这样,业务活动产生了什么样的数据,业务活动与数据有什么关系,就能够产业各职能域的主题数据库。(见图6)

(3)综合分析各职能域分析结果,产生全域功能模型、数据模型。

即在完成各职能域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后,汇总各职能域的功能模型,通过分解、归类、合并,生成全域功能模型;汇总各职能域数据模型,分析各职能域主题数据库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全域数据模型。全域功能模型通常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平台、系统、子系统和功能模块,并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这种区别越明显,越细致,意味着全域功能模型越成功。

(4)分析管理模式与用户行为,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

即分析机构设置、人员岗位、用户角色、用户定义与授权关系,从而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

设计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导向设计;标志;符号;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人类聚集形态从一开始简单的建筑加通路,发展到如今形成形态各异的高楼大厦、复杂的道路、繁多的广场、繁杂的花木,还有各式文化的组合。城市中不断增加的各种元素不断分散着人的精力,进入城市犹如进入迷宫找不到目的地究竟在何方;建筑物的稠密化、高层化和划一化,使固有的自然风土和历史文化传统被抹杀,任何城市都被现代水泥建筑包围失去个性、毫无区别,成为冷漠无机的城市。

有人说“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方便居民生活,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场所”,而我觉得一个好的城市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别于另一个城市,存在着令本城居民骄傲、令外城居民向往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改变我们这犹如迷宫缺少特色的城市呢?

一、城市导向设计的概念

导向设计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它指引了人们区域和方向、规范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狭义的导向设计系统概念分为两部分:①用来标明方向,区域的图形符号;②符号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从广义来说,一切可以用来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都可以看作是导向设计。因此它可以是文字、图案、雕塑、建筑等,没有特定的形式,凡是用来规范社会区域正常运作的,都可以看作是导向设计。本文主要从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中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中道路系统规划,建筑设计等几个方面出发对现有城市导向设计进行一些思考,提出一点建议。

二、大城市导向设计的方法

(一)规划设计时

1、布局

(1)简练的整体布局

城市整体布局应简单精炼。有人可能认为整体布局简单就会使城市单调毫无特色是不正确的。且不说简单不等于单调,而有些城市从空中、从地图上可能看起来形式稍显单一,但因为街道里边有着连续而有变化的建筑立面和空间,有着许多细节的内容,在其内部走动的时候就不觉单调了。那么这时“单调”简单的整体布局反而是一种特色了。比如西班牙的马德里,整个城区有若干看似相同简单的矩形街区组成,但街区内部却各不相同,也同样能给人一种独特强烈的城市印象。

马德里街区

(2)有序的道路布局

“人们能够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但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奥古斯特·施吕策尔

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布局不仅能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如果结合地形还易形成特色。如黄河中上游的银川市老城,至今任保留西夏王朝故都兴庆府的固有格局。它的街道虽然也是网格状的,但却与一般中国古城不同。它的方向不是正南正北而是相垂直的街道组成的网络整体偏转了一定的角度。这大概因为风水学的影响,山和水的形势是风水最关心的因素而位于银川市东西两侧的贺兰山和黄河的主导方向均是偏东10度左右的。相互垂直的网络结构让人很容易找到方向,因风水因素偏转的角度成为作为同一时代古城的一大特色。

方格网形,环形、放射性等基本有序的道路系统结合城市地域人文特点加以改变,往往就会形成最明显的特色。

城市设计路网形式

2、标志——重要建筑物

标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明特征的记号。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标志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但是这里所说的标志却不是普通的记号,而是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就像提到埃菲尔铁塔能想到巴黎,提到圆明园就想到北京。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标志都这么有名,我们也不需要。

埃菲尔铁塔圆明园

但是标志作为直观联系的一种方式,作为指引我们方向的特殊事物,它至少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与众不同性。

作为标志性建筑它应该与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区分开。它要么是体型庞大的、要么是造型特异的、要么是色彩不同、要么功能上具有特殊性、要么名称是特别的等等,只有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区分开来才易于我们用于定位。

(2)布局上的特殊性。

标志性建筑物一般也应布置在特殊的位置上如场地的中心或者场地的四角作为制高点。当然还有可能是一片高地或者城市中某些特殊功用的地方。如政府、教堂、庙宇等,往往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或文化背景一般都会建在特殊的地方,而这个地方也往往属于人们潜意识默认的。

(3)视觉上的呼应性

标志性建筑物在布局在现实中应该有一定的视觉呼应性。这样就免于图纸上很清楚的标志,现实中却难以找到。比如说标志性建筑物应该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底部而非四周高楼大厦围合,远远只能看到屋尖,走到对面街上就完全看不到了。即使用地很紧张,因为布局等种种原因我们不能四处开放性布局时,那么留给我们标志性建筑物一条窄窄的视觉通廊也是好的。

3、符号

在此所指的符号主要是在城市规划中用于指明方向指引目的地的一些元素符号。如显著的街牌、形象的街道名称,路面用方向性的花纹等。绿色垃圾桶一般代表接收可回收物品,而土黄色则恰恰相反。这样某些符号一旦约定成俗则就会能使人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信息。

同一区符号应形成系统,一系列功能相近的符号形状上应有一定的相似或呼应,排列上应有一定的规则,颜色尺寸上应形成一定的标准。现代生活忙碌、急躁,系统有序的元素不仅能指引方向,而且在心理上还能起到一种引导性,给人一种秩序感。当然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元素并不能是仅仅简单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能真正的掌握秩序、掌握元素的跳动序列,掌握符号元素的设计。

(二)城市改建时

城市改建与一般的新区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即是新区开发因大部分是新创性工作所以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旧区改建则因场地上旧有建筑的多样性如此就有很大的约束性。

1、改建与保留

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方便居民生活,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场所。城市旧区是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活动的居民集聚区。它的形成,固然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轨迹,但是也集中地积累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矛盾和弊端。我们不能盲目破坏城市旧有景观,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旧城改建势在必行。

旧城改建时,导向设计至少应注意:原有特色与现代经济技术、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如原有比较特色的屋顶但是旧有材料已经不用而且样式过于复杂那么就可以把屋顶简化,用现代材料做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原有道路网,道路可以加宽、细部可以变化,但总体格局、原有设计思想应当继承。另外就是一些特殊性标志的继承。

2、特殊标志——持久性元素

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大部分持久性要素都表现出了某种持续发展性而逐渐成为一种活的传统,它们在特定的时间由于叠加和更新而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它们可以是城市形成的元素,可以与原始功能无关,甚至改变了原有功能,但是它们能作为城市历史的独特品质而区别与其它城市,而使城市富有识别性。如古老的教堂,古老的城墙,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建筑物等。我们应该继承与发展而不应该摈弃或拆除。

城市标志—古城墙

三、注意问题

(一)系统性

导向设计中的各种标识各种元素应该统一并形成系统。系统性的东西会令人感到整洁有序更便于寻找目标,而不至于元素过多导致混乱。如同一功能的公共建筑上具有统一标志或街道等取具有特创有序的名字,那么即使第一次进入这个城市,也会很易的找出规则。

(二)标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导向设计应该形成一定的标准,但标准并不应和艺术相冲突。

导向设计应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大的说如道路应具有明了的系统,小的说如城市街牌等造型设计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都应统一。但这一统一规范是不与艺术相冲突的,如统一功能的颜色可是系列的,造型可是变形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功能的造型当然都应该是独创的。

导向设计

参考文献:

[1]章莉莉 城市导向设计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2]吕文强 城市形象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