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滨水游憩研究现状

时间:2022-10-18 01:34:59

浅析国内滨水游憩研究现状

摘 要:我国对滨水游憩空间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对于开发模式、开发理念、规划管理等方面参考国外研究较多。但近年来,国内对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才比较活跃,我国学者从游憩开发模式,开发原则,规划设计、空间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

关键字:开发模式 开发原则 规划设计 空间整合

我国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大致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而滨水游憩空间的发展较为缓慢,现在仅处于起步阶段。滨水游憩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线路的铺设,使得航空、铁路、公路成为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逐渐取代了水路运输。使原来主要起到运输功能的部分水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出现旧功能的退化,而推进了新功能的更新―游憩功能,进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是很多滨水游憩空间是由旅游景点衍生出来的,最早发展的是旅游,随着游憩需求的增加,许多城市滨水区在旅游的功能与价值基础上派生出了游憩的功能与价值。从研究对象上看,我国学者主要从研究模式、开发原则、规划设计和空间整合四个方面入手。

一、开发模式

我国学者对滨水游憩的开发模式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部分学者借鉴国外滨水区规划开发模式,提出我国滨水区规划开发模式。如徐永健和阎小培以北美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背景与概况为基础,总结了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内港的开发过程、开发效果和特征,重点从开发模式、规划问题、开发管理和设计问题四个方面分析对中国的启示;张环宙和吴茂英梳理国外关于城市历史滨水区的复兴与游憩开发的资料,总结国外滨水区的背景、模式、经验,对我国历史滨水地段的开发模式、开发理念、开发机制提出建议。部分学者以具体滨水游憩空间为例来研究规划开发模式。如殷滋言通过分析环巢湖滨水游憩现状特征及问题,基于游憩体验的规划开发对策及模式研究,探讨巢湖的规划开发模式;武丽娟以临沂市滨河景区为案例,分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讨管理、开发、监督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开发与管理模式。部分学者以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进行具体分类。如周永广和沈旭炜从时空纬度归纳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的五种导向:交通水道导向、住区品质导向、边缘新城导向、遗产飞地导向与复合开发导向,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内涵与空间开发的特点,对它们的空间特征、主导功能和典型形式做了比较总结吗,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建议;保继刚和刘雪梅探讨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滨水区开发模式,开发商利益最大化,政府获利有限,市民成为最大的牺牲者。政府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控制角色的作用。

二、开发原则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的原则是在充分发挥其游憩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的,吴必虎和贾佳从游憩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滨水区规划开发的原则,并指出滨水城市的规划的热点就是滨水区的规划开发问题,文中以武汉东湖为例,分析了滨水区的旅游和游憩功能的开发;基于城市滨水空间功能的转化,高静探讨了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发展的关系,以伦敦泰晤士河和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作为实证案例,进一步提炼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机理奠定基础,并对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A游憩化更新提出了原则性建议;姜真林分析镇江滨水旅游资源及特点,总结镇江滨水区空间开发的过程及原则;孙勇和刘青提出了滨水环境设计的具体原则。

三、规划设计

国内学者研究国外滨水区规划设计的成败,为我国的滨水区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建议。王建国和吕志鹏探讨了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背景和内在动因,通过案例分析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今后值得中国关注的五点结论;李慧轩介绍了美国的丹佛市普拉特中央谷地的综合发展规划,选取了土地利用、开放空间设计、交通系统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分析规划思想和运作方式;赵鹏军借鉴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对我国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出7条建议。此外,部分国内学者还就具体滨水空间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张力从游憩空间这一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的形态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用艺术设计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郑华敏、钟岚都曾对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的合理规划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卜燕红针对目前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缺少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民俗文化逐渐流失、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提出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陈程和吴霜等以行为模式为导向,总结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憩者的基本行为模式及特征和游憩空间的开发现状和问题,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设计提供参考;张翼和吕斌探讨哈尔滨松花江风景带滨水空间的公共游憩、景观生态和文化展示功能,在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框架下,提出城市滨水区和非城市水系廊道的两套规划控制体系及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吴迪、刘智才和王建军分析西安市泸灞河生态区开发,探讨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性目标,形成城市新的生活与游憩空间;王辉和姜斌把滨海游憩环境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陆域游憩环境系统、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近海游憩环境系统和海岛游憩环境系统来论述提升滨海游憩空间的游憩功能,并以大连旅顺口为例,为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除此之外,黎克继运用系统论、景观生态学及各类城市设计理论和景观规划理论,对滨水游憩商务区的特性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别丹针对目前在滨水区游憩环境规划在旅游文化特色方面研究的不足,挖掘城市滨水区的旅游文化内涵,将旅游文化学的观点引入城市滨水区游憩环境规划;唐峰陵分析梧州生态滨水旅游资源概况,梧州开发生态滨水旅游的需求现状,对梧州生态滨水旅游开发的设想。

四、空间整合

国内学者对于滨水游憩空间的研究包括对于空间形态,空间整合和空间优化三个方面的研究。寿佳音在《城市中心区滨水游憩空间设计》一文中,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中心区滨水区域这一特殊的城市开放空间,探求滨水区域的水岸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建立一种理想的城市中心区滨水游憩空间型态;潘念论述了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地域特色在滨水游憩空间的整合策略;秦趣以重庆都市区范围内约120公里的长江河道两岸(西彭―五宝),以及约60公里的嘉陵江河道两岸(北碚―朝天门)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整合问题,为游憩发展和人居环境提供参考;周晟从滨水游憩空间和游憩行为角度,研究滨水游憩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优化处理,以适应市民的游憩需求,使得城市滨水空间的游憩功能得以充分实现。另外,林云华探讨设计滨水岸线、步行系统、滨水休闲绿带、滨水休闲设施,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滨水休闲空间;宋伟轩、徐岩和朱熹钢分析南京滨水公共空间现状,得出滨水空间的再生产应该使得经济效应、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三者平衡,建议政府针对滨水空间出台相应的管治措施,最大化的追求滨水公共空间的综合价值等。

上一篇:“昆明调”传承现状调查 下一篇:让课堂春辉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