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调”传承现状调查

时间:2022-08-25 08:06:54

摘 要:“昆明调”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承主体的青年一代对“昆明调”鲜有耳闻。“昆明调”的保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昆明调”传承现状为例,通过多种方式调查其传承现状,分析“昆明调”的受众群体、保护措施、传承方式的变化,以及影响昆明调传承效果的因素,对“昆明调”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昆明调 受众群体 传承 历史与现状

在全球经济、文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许多古老的各类文化都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的消失或者即将要消失。为了保护这些即将失去的古老的文化传统,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32届大会上还为此制定和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特别要求对各国和各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要求建立一个由专家和各会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协调有关工作。

在全球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这样悠久的历史使得古人为我们中华儿女留下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政府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也十分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视。例如近几年保护和传承颇有成效的昆曲、中国古琴艺术、苏绣等。

云南省拥有26个民族,占全国民族总数的大半,因此云南省文化比较丰富多样。这样多样的文化也留下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部级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云南就有75项,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其中包括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即将消失困境的“昆明调”。

一、何为“昆明调”

“昆明调”泛指流行于昆明滇池流域、呈贡、晋宁周边的各种山歌调子。内容丰富多样,有涉及家乡美景、男女恋爱、游玩趣闻、儿歌等,反映了人们对养育自己一方水土的热爱,抒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情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耍山调、猜调、赶马调等。它们的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情感真挚、语言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极富地方特色。“昆明调”除了在农作时、男女恋爱和各种仪式活动中传唱外,还有大型的山歌会,比如跑马山歌会、观音山调子会等进行赛歌,评选山歌王、歌后。它于200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以此促进人们对“昆明调”的保护力度。

二、调查“昆明调”的受众人群

虽然政府和社会加大了对“昆明调”的保护力度,然而,必须面临的现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调”还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昆明调”的熟悉程度日益降低。

为了能够充分说明这一情况,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居住地的群众,基于他们对“昆明调”的认知程度进行统计。

通过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普通民众对于“昆明调”的熟悉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走访青年人群时发现,对于青年民众来说,昆明调基本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九成多的青年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昆明调。而对于中年人群的调查中,只有极少部分的中年人听说过昆明调。但是对于昆明调中的几个比较著名的调子,例如“耍山调”和“猜调”等,大部分的中年人都表示以前有听过,并且有一部分人还能哼出几句。

这样的问题似乎也存在于老年人群当中,他们对于“昆明调”的了解程度相比前两类人群所占的比例要大,但也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知道“昆明调”。在城市中, 一般需要到公园里,寻找各种喜欢聚在一起唱调子的老人口中,才能听到关于“昆明调”的种种信息。也许他们并不是很清楚“昆明调”包含的是哪些调子,但是只要说起“昆明调”的这些代表作,大部分老人都能够随口的唱上几句。并且大部分听过“昆明调”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农村生活经历。许多曾听过“昆明调”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表示只要搬到城市后就很少能够听到“昆明调”的旋律了,慢慢的自己也就也就不再唱那些调子了。

三、“昆明调”的现状分析

根据以上对这三类不同年龄人群的走访调查,“昆明调”主要流行于老年群众中,中年和年轻人等其它人群知之甚少,有些人群对于“昆明调”较为陌生。而在“昆明调”流行的老年人群中,也是存在着群体差异,大部分喜爱唱调子的老年人,要么是城市中的“老昆明人”要么是以前生活在村子里的人,并且生活在村子里喜爱“昆明调”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老人,儿时就在村子里听到父辈在劳作时、歌会时和各种各样的场合里唱调子,耳濡目染的也开始喜欢上听调子,并从父辈那里习得一些。成年后有一部分人为了生计迁移到城市谋生,便没有很多的机会能再听到以往熟悉的调子。

另外,随着广播传媒的逐渐发展,因此带动了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慢慢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也开始觉得“昆明调”是有一点落后于时代的音乐,导致经常听“昆明调”的人也越来越少,使得现在的中年人和青年人几乎都不了解“昆明调”。

之后笔者也询问调查了几个不同地方的“昆明调”民间传承人,关于它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几大问题:传承方式、传承手段、传承目的和唱调子的场所等等。从老一辈的传承人口中得知关于“昆明调”的历史状况,在传承方式上一般都是老辈人的口传心授,在传承手段上并没有其它音乐教学方式和谱例,都是通过模仿老一辈人的音高音调习得,之后又教不会唱的人,所以在这过程中曲调和歌词就发生了一些改变,掺入了各个不同演唱者的感情和喜好。在传承目的上,这些人首先是因为从小就听惯了这些调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它们,自愿去学习和歌唱。他们有时在山野田间劳作时可以通过山歌和调子来打发无聊的农活时光,有时在村子或者寨子里每年大型的歌会上,通过唱歌比赛大展身手,一般唱得好的比较容易夺得异性的青睐。因为拥有这么多的场所供“昆明调”流传,这些山歌小调深深的融入了他们所有的生活,因此在他们那个年代属于自觉传承。

可现在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昆明调”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作用。本来这些山歌调子目的是在田野耕作间大家为了打发时间、举办大型庆典、祭祀或者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感情时用。而现在因为社会的发展,农民没有了农田,逐步迁入到城市,也不再举办这些祭祀庆典。手机、电脑和电视等进入了家家户户融入到人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感情的方式也不再只是通过对歌,所以也不再需要山歌小调,它们也就失去了产生时的作用。目前在城里还能听到“昆明调”的场合恐怕只有在公园里唱调子的老人口中和政府机构举办的调子比赛上才能见到。而当今社会复杂多样的娱乐方式也造就了喜爱它的人群的稀少。因此传承中的这些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现在的年轻人在生活中也不在需要和喜爱“昆明调”,能主动跟随老一辈学习的年轻人也非常的少。因此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保护这些文化,政府对传承人进行了一定的经济帮助,想让他们能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但是因为“昆明调”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目的,因此现在学习“昆明调”的人可能极大部分只是为了保护它们,使它们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这种非自觉的传承方式也许可以让“昆明调”得以保存。

四、“昆明调”的保护措施

为了防止“昆明调”出现人死艺亡的局面,政府加大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明调”的保护力度,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在2012年11月,云南省文化厅特拨款人民币20万元专项保护经费到官渡区文化馆,专项用于昆明调调研、建档、归档、传承保护工作。通过开展保护工作,达到以下几点目标:第一:通过开展整合昆明调流行的广泛地区,挖掘和记录民间优秀歌手、民间优秀的民歌曲调,并进行规范化建档、归档。第二:确定《昆明调的保护与传承》课题。召开学术研讨会,并把学术成果结集编辑《昆明调・官渡研讨会文集》。第三:举办昆明调(民歌)・官渡大奖赛,促进昆明调的传承和发展。

并且电视传媒栏目也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云南电视台策划拍摄的《俏花灯》节目。虽然这个节目目前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服务了一些民间艺人和喜爱唱调子的群众,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和相互交流欣赏的舞台。又如于2007年由云南电视台《街头巷尾》节目,云南音乐出版社联合出品的专辑《老昆明童谣》也对昆明的老调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次对“昆明调”的现状调查,不难看出“昆明调”的传承与发展前路是十分困难的,这些年政府和媒体也在不断的加大对“昆明调”的宣传和保护,也许通过这些措施“昆明调”能够传承下去,至少也能让“昆明调”的资料得以永久保存,不会因为老艺人的逝世而灭亡。

参考资料:

[1] 匡翼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25)

[2] 郭亚茹,李雨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20)

[3] 普丽春,沈静.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4] 普丽春.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作者简介:

李壮剑1993.2),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研究生。

上一篇:试论新时期如何强化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下一篇:浅析国内滨水游憩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