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17 11:21:48

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特色学校 快乐教育 精英教育 为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04-03

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可以看出,培养素质全面、生动活泼的基础性人才,建设各具特色的学校,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适应竞争、主动谋求自身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今,特色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元素。学校只有办出特色,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彰显学校的品质,提升学校的价值和声誉。自治区教育厅于2011年12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我区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试点范围、特色定位、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因此,准确把握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特色学校发展观,厘清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路,确保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特色学校的内涵

一般来说,特色是指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有专家认为,“特色学校”则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能够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独特性,即在共性基础上创建的学校整体的独特个性;2.优质性,即优质是个性的基础,个性是优质的外显,特色学校是优质学校;3.稳定性,即特色学校的特色是稳定、成熟的,在一定时期内得以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4.文化性,即特色学校具有显著的整体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得到社会认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国外,特色学校一般是指“好学校”“品牌学校”,如著名的英国公学,作为一所私立中学,其以培养的学生具有“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英国古老文化的堡垒”。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特色学校”既非专指某种专门学校(如艺术学校、外语学校等),也不是那些“贵族学校”;不能把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混同。我们必须把握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事实上,从概念的外延上看,学校特色包含于特色学校内,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的子概念,反映了学校的局部性特点,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初级阶段;而特色学校是指学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是学校特色的发展方向。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从明确和形成学校特色做起到成为特色学校需要经历抉择、阵痛、反复的磨难。事实上,学校的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内涵,不断选择与修正。

(二)阶段性原则。特色学校是基于共性,在传承本校优良传统、顺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创建的。一般而言,特色学校发展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办学规范、文化建设、特色凝练;特色发展也要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文化)―特色学校”三个层次。

(三)整体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以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创建特色学校不是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发展几个特长项目或者争取在某一领域学生获奖多一点,而是坚持面向全体与培养特长并重,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并重原则,为全体学生搭建均衡发展的平台,做到“点面结合”。

(四)校本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站在学校的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基于学校,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深入、全面的校本论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目标一旦确立,就应成为全校师生持久的共同追求。

三、国外特色学校若干案例简析

(一)英国: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是英国著名的贵族子弟学府,由亨利六世创建于1440年。毕业生中产生了19位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7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世界名校,代表着英国“绅士文化”,是“精英的摇篮”。古老的建筑、庄重的黑色燕尾校服、等级分明、“伊顿公学口音”是该校的显著特征。

伊顿公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该校“五项原则”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信、热情、宽容、团结、正直、沟通合作的品行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伊顿公学的校长托尼里特校长称:“很高兴本校的学术水平不是英国第一,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句话值得中小学校长深思。

(二)前苏联(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

也许多数人对这所学校的名称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很多人就会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3年,其中有22年担任校长职务。正是他把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成为一所“快乐学校”。

时至今日,帕夫雷什中学依然秉承以培养人道主义价值、仁爱思想为目标。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劳动教育,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绿色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的精神生活。学校坚守“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的教育信念,建立完善合一的学校-家庭体系,努力让学生成为热爱母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书籍的人,成为一个无私、高尚的人。

(三)新加坡:工商小学

新加坡工商小学是一所传统的华文学校,创办于1920年。2001年学校获得了新加坡生产力和标准局颁发的ISO9002证书,开创新加坡中小学获得该项证书的先河。谁能想到,这所学校在20年前是一所只有百多位学生的小学,如今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世界名校。

学校以“给每个孩子成长的机会”为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校长第三”的利益顺序,参照企业化办学模式。学校将礼仪教育排在第一位,这和新加坡的社会评价体系紧密相关。在新加坡,评价一个人首先看重的是人的礼仪是否到位。他们认为礼仪教育是深入人心的、优化个人涵养的教育,旨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四、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策略

1.观念先行。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必须坚定创建特色学校的信念(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准备。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需几任甚至是更多任校长的努力并且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的持久战。

2.系统分析。特色学校建设不是拍脑子工程,不是见风使舵的项目。需要学校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校的家底,结合外部环境条件才能做出选择。为此,学校要对生源情况(含学生家庭状况)、社区环境、师资队伍甚至是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趋势和走向作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从众多可能中筛选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需求。

3.稳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需从学校特色培育开始,切忌跨越、跳跃式发展。急功近利办不了特色学校。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民主、正义、公平的校园氛围,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这里,研究制定科学的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并保持规划的相对稳定是工作的重要前提。

4.关注评价。特色学校不是学校自我吹嘘,也不是教育部门内部评定出来的。最有发言权的是家长和社会。只有群众和社会认可的学校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正如上述的英国公学、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和新加坡工商小学都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特色品牌学校。事实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

5.制度保障。既然特色学校的创建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位校长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制度保障和个人自觉就很有必要。特色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一旦成为学校的共同奋斗目标,就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继任校长能够自觉、继续实施规划。否则,特色学校建设将难以突破学校特色建设的初级层次。

五、创建特色学校应注意的问题

1.重特轻规。不能为了“特”而忽视了规范管理。必须明确的是,特色学校建设是建立在规范办学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规范办学,就没有特色学校。如有号称德国最严格的学校之称的德国萨勒姆王宫中学就把严格公正的纪律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他们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从自我规范而来。

2.两极分化。避免在突出“特色建设”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劣势”。特色学校创建是整体推进的,是“扬长补短”。虽然不能说各方面“齐头并进”,但也是先后而已,绝非“扬长弃短”、“顾此失彼”。要科学统筹,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两极分化。

3.处处开花。特色学校创建重在“特”字,“特”事特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把工作重心、主要资源投入到“特色”建设中,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处处开花”不仅难以达成,也会分散精力,影响特色创建。

六、创建特色学校的建议

特色学校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论是在什么区域,只要是立足当地,努力达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最终都将办成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结合当前我区中小学办学状况,可考虑以下特色建设的方向。

1.快乐教育。在我国,读书被看成是件“苦差事”,有“苦读”“十年寒窗”之说。实际上,如果能够转变观念,把读书看成是快乐的事情,那么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国外的一些知名中小学(如前所述的帕夫雷什中学、英国的威坎伯阿贝女校)的快乐教育特色就很成功。在那里,学生自由而快乐地学习。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需要校长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尤其适合在小学和幼儿园实施。

2.精英教育。传统上,精英教育是我国的优势,可谓是“根深蒂固”。但这里所讲的“精英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首先,“精英”不单是指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人才。我区的一些优势学校、示范性高中可以向这方面努力。

3.为人(礼仪、劳动)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学生在为人处事特别是在基本礼仪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缺失。不仅城市学校的学生,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出现不懂农活、不愿干农活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孩子由于缺少必要的礼仪等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城市(城镇)生活,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建议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加强以劳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特色的为人教育,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对学校而言,从规范学校或者示范性学校建设成为特色学校也要有时间保证。校长(包括继任校长)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由点带面,分层开展,逐步深入,科学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责编 韦 欣)

上一篇:引导小学生建构英语句型要抓“四个点” 下一篇:初中数学预习导学案设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