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7 10:10:0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指出高校贫困生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方面的心理冲突,并相应地提出教育对策以减轻高校贫困生来自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马斯洛需要理论;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17-01

当代的高等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不仅在经济上备受压力,在心理上也存在多于其他学生的心理负荷和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阻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改善贫困生心理状况,引领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分析高校贫困生在不同层次需要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他创造性的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即:“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一种需要,因此可把它称为初级阶段的需要。

当初级阶段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中级需要的满足,即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要。当人们获得了这些中级需要后,就希望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那么,高校贫困生的需要也同样与他们所处的内外环境、经济条件等有直接的关系。

二、高校贫困生在不同层次需要上存在的问题

(一)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上的窘迫,使得他们不得不四处打工来维持自己的最低生活,由于时间的有限性,这就使得他们在完成大学梦和维持最基本生计上出现了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自卑、孤僻、封闭、焦虑等心理的形成。经济上的贫困使许多大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脆弱的生存状态,他们既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又缺乏精神依靠和寄托。

(二)在社交需要层次上的问题

贫困生由于自闭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过多的与人接触;同时,他们还害怕过多的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物质负担,不敢参加寝室、班级或者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交活动,使得他们失去了与同学、老师和社会人士交流的机会,阻碍了贫困生交往技能的培养。另外,大学生大多是处在谈恋爱时期,而贫困生虽然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异性,但由于担心物质上的负担而放弃。

(三)在尊重需要层次上的问题

自我尊重是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而大学生是处在自尊心最为敏感的年龄阶段。但一些人把家庭经济贫困与懒惰、无能等词语联系起来,使心理敏感和脆弱的贫困生不能较好的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表现出一种过于强烈的自尊,而这种自尊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以暴怒、嫉妒等过激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自尊。

(四)在自我实现需要层次上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有较高的精神文化追求,渴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对于贫困生而言,能够进入大学求学,是他们摆脱贫困,提升自我价值、立足社会的唯一手段。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贫困生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可依靠的人际关系,只能依靠自己的奋斗,因此面对现实的压力让原本坚强的他们变得更为脆弱。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应从贫困生自身、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给予贫困生资助。

(一)贫困生的自身认知

大部分贫困生但由于经济条件薄弱,并不能迅速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高消费生活,各种需要都处于非满足状态。因此,要改变高校贫困生的这种状态,就要从自身出发,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

1.积极采取自助方式减轻经济压力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贫困生首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因此贫困生应努力刻苦学习,积极争取获得奖学金,另外贫困生还可以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和社会兼职,这样可以减轻当前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

2.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校贫困生身上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如吃苦耐劳、对人真诚、坦率善良,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们表现出封闭、焦虑、疑虑等消极情绪。因此贫困生应该摆脱精神的枷锁,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大学生自立、自信和自强的品格,做到精神上脱贫。

(二)学校应积极从各方面帮助贫困生

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应引导贫困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待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另外,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好贫困生的思想脱贫。

2.完善和发挥好奖助学金制度

学校在评定奖助学金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如果做不到严格评定的话,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非贫困生就会占据贫困生本应得到的名额,这样会有失公平,产生负面效应。

3.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因此,高校要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高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人格素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倡导一种平等、关爱、和谐、健康的文明校园氛围,要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在这种氛围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想法。

(三)社会给予贫困生家庭以资助

从现实情况看,贫困生家庭大部分处于社会的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有供子女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国家可以通过社会捐赠建立专门的基金或发行专门的彩票等多种方式给予这些家庭资助,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困境。另外,国家可以给贫困生下岗职工家庭提供再就业的机会,让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总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十分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引导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贫困、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妥善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物质困境和心理困境,是使贫困生们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的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美]弗兰克・戈布尔(Frank Goble).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7.

[3]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4]张耀灿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岳华.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村教育版). 2006(3).

[6]祝小宁等.青年社会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7]刘继同.落泪是金[J].中国青年研究,2003,(11).

上一篇:中外语言学家对语境的分类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CIS中的企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