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例模型用好教材

时间:2022-10-17 09:10:25

立足课例模型用好教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各类听评课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词句“教教材、用教材、接受教育是义务享受教育、是孩子的权利”,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也特别关注了这一点,现以一课为例,诉所思所想,示努力所为。

【课题】

求“原来有多少”的数学问题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找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条件,并确定解题方法。

【教法】

情境演示法。

【学法】

合作讨论法和小组研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糖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两种方法的解答。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颗糖,准备奖励给猜数正确的同学。

猜数游戏……

奖励3颗糖后,告诉同学,老师还剩3颗糖,提问:老师原来有几颗糖?

学生交流说理。

教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老师手里原来有几颗糖?就要把奖励给学生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加起来。

点名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第98页主题图

观图思考交流:

(1)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到前面边指边说吗?

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已经拿走了……还剩……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到前面指一指哪些是原来的哨子吗?

你能完整地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吗?

在交流中不断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已经拿走了……还剩……问原来有多少个?试着用三句话说明图意。

(2)可以怎样解答呢?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为什么用加法解答?

7+5=12(个)

算式中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3)解答正确吗?怎么检查自己是否解答正确呢?

2.编一编,说一说

像这样的数学问题,你在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你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再全班交流。

3.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用加法计算。

4.做一做第98页

提问交流:你能看出来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吗?你是怎么找到的?你会列式计算吗?

指名板书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四、课后反思

1.促发内需,激发反思意识

主题反思无疑应该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有积极的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充满民主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轻松、自然、敢于质疑,有良好的反思情绪,为主题反思打下情感基础。这节课我没有选择教材的示例,而是从学生喜欢的“猜糖”游戏入手(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颗糖,准备奖励给猜数正确的同学。)猜数游戏……

奖励3颗糖后,告诉同学,老师还剩3颗糖,提问:老师原来有几颗糖?学生交流说理。

教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老师手里原来有几颗糖,就要把奖励给学生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加起来。)初步认识求“原来有多少”就是把“已经拿走的”与“剩下的”合起来。

2.注重从具体的情境体验过渡到抽象的读图

学生已有了“原来有多少颗糖”的体验,在头脑中已有了“求原来有多少”就是把“已经拿走的”与“剩下的”合起来的清晰表象,接下来就要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推理了。

在读图时,我注重说与图的对应(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到前面边指边说吗?)并强调用三句话来描述――已经,剩下、原来。不足之处是,我应该板书这三个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有效提炼数学信息和问题,逐步规范其语言的表述能力。

3.师生在互动中交流反思

反思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营造探究反思的氛围,一方面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实现智慧共享,形成更深刻的个体认识和体验。如,例题教学中的三个问题: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另外,让学生经历“寻找”,如“做一做”中“还剩……”这个已知条件学生不曾发现,误以为是问题,分析原因是学生没有完整读图,确切地说,只看了“图”而不曾全面观图,于是我引导大家先发现给出的问题“原来有多少个鸡蛋?”再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从而逐步发现。这其实也是在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有些已知条件是文字直接给出的,有些是通过图自己发现的。

参考文献:

王丽华.关于小学数学反思性数学法的探究[J].成功:教育,2011(9).

上一篇:调控课堂纪律的为师之道 下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