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一代智慧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时间:2022-10-17 08:03:31

创建新一代智慧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政府《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有效提升浙江省智慧信息化建设安全水平,着实保障运营主体各方权益,增强抵御风险和自主可控能力,建立智慧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建立了有关“新一代智慧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智慧信息化整体架构特征、安全框架,安全保障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及保障机制等。

概述

智慧信息化整体架构与主要特征

智慧信息化整体架构模型主要包括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智慧应用层,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等。具有开放性、移动化、集中化、协同化、高渗透等主要特征。

智慧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根据智慧信息化特征,结合信息安全体系层次模式,逐层分析智慧信息化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物理屏障层,主要包括场地门禁、设备监控、警卫等。移动性特点带来物理介质的安全新风险。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自身防御能力弱、数量大、分布散、采用无线连接、缺少有效监控等带来的风险。

安全技术层,主要包括防火墙、防病毒、过滤等安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开放性、协同性等特征带来的安全新风险。

管理制度层,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人事、操作和设备等。智慧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资源高度集中、服务外包等新模式带来的管理制度上的新风险。

政策法规层,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法律、规章和政策等。对各类海量数据整合、共享和智能化的挖掘利用等深度开发带来的信息管理政策法规上的新风险。

安全素养层,主要包括民众信息安全意识、方法、经验等。智慧信息化带来威胁快速传播、波及范围倍增扩大的风险,信息安全威胁的主体发生转换,社会公众的高度参与,用户、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养带来的风险比传统系统更大。

智慧信息系统安全框架

智慧信息系统安全框架如图2所示。管理终端和其他经过认证授权的可信终端作为智慧信息系统可信组成部分,需要进行边界防护,防止越权访问,互联网用户等非可信组成部分,要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使其只能访问受限资源,防止内部数据非法流出。对数据区域、物联网感知区域、物联网控制区域以及基础设施的管理区域进行严格的安全域划分,针对不同的安全域实施安全产品的监测、防护、审计等不同的安全策略以保护数据安全,再配合同步进行的体系建设、安全培训等安全服务措施,实现智慧信息系统的深度防御。

管理要求

安全保障规划。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智慧信息化发展总体安全保障规划,各相关领域主管部门负责专项领域安全保障规划。确定安全目标,提出与业务战略相一致的安全总体方针及方案。

安全保障需求分析。项目单位分析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并通过论证、审核、备案;根据安全目标,分析系统运行环境、潜在威胁、资产重要性、脆弱性等,找出现有安全保护水平的差距,提出安全保障需求。

安全保障设计。项目单位根据系统总体安全方案中要求的安全策略、安全技术体系结构、安全措施和要求落实到产品功能、物理形态和具体规范上。并形成指导安全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安全保障实施。建立安全管理职能部门,通过岗位设置、授权分工及资源配备,为系统安全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对项目质量、进度和变更等进行全过程管控及评估。

安全检测验收。系统运行前进行安全审查,关注系统的安全控制、权限设置等的正确性、连贯性、完整性、可审计性和及时性等。上线进行安全测试和评估,包括安全符合性查验,软件代码安全测试,漏洞扫描,系统渗透性测试等,确保系统安全性。

运维安全保障。建立系统安全管理行为规范和操作规程,包括机房安全管理制度,资产安全管理制度,介质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个人桌面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等并严格按照制度监督执行。

优化与持续改进。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或重大结构调整后进行评估,对系统各项风险控制是否恰当,能否实现预定目标提出改进建议。

技术要求

计算环境安全要求

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终端及机房安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遵循GB/T 22239-2008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相关安全控制项要求,并对重要设备的安全配置和安全状态等进行严格的监控与检测。

网络虚拟化资源池应支持基于虚拟化实例的独立的安全管理。多租户环境下,租户之间的网络支持虚拟化安全隔离,各个租户可以同时对自身的安全资源进行管理。

应提供以密码技术为前提的安全接入服务,保证终端能够选择加密通信方式安全接入云计算平台。

通信网络安全要求

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网络安全控制项要求,覆盖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等控制项要求。

虚拟网络资源间的访问,应实施网络逻辑隔离并提供访问控制手段。从区域边界访问控制、包过滤、安全审计及完整性保护等方面保护虚拟边界安全。

智慧网络应具备网络接入认证能力,确保可信授权终端接入网络。采取数据加密、信道加密等措施加强无线网络及其他信道的安全,防止敏感数据泄漏,保证传输数据完整性。

终端安全要求

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终端安全及GAT671-2006的安全控制项要求,覆盖物理安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恶意代码防范、入侵防范、资源控制等内容。

建设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终端的各类访问、操作及使用行为,确保接入终端的安全合规、可管理、可控制、可审计。在重要终端中嵌入带有密码性安全子系统的终端芯片。

应用安全要求

满足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应用安全控制项要求,覆盖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控制、通信完整性、通信保密性、抗抵赖、软件容错、资源控制等内容。

进行可信执行保护,构建从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的信任链,实现可执行程序的完整性检验,防范恶意代码等攻击,并在受破坏时恢复。建立统一帐号、认证授权和审计系统,实现访问可溯。

遵循安全最小化原则,关闭未使用服务组件和端口;加强内存管理,防止驻留剩余信息被非授权获取;加强安全加固,对补丁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进行测试;限制匿名用户的访问权限,支持设置用户并发连接次数、连接超时限制等,采用最小授权原则。

数据安全要求

满足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数据安全控制项要求,覆盖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备份与恢复等内容。

将信息部署或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之前,明确信息类型及安全属性进行分类分级,对不同类别信息采取不同保护措施,重点防范用户越权访问、篡改敏感信息。

在多租户云计算环境下,通过物理隔离、虚拟化和应用支持多租户架构等实现不同租户之间数据和配置安全隔离,保证每个租户数据安全隐私。确保法律监管部门要求的数据可被找回。

虚拟存储系统应支持按照数据安全级别建立容错和容灾机制,防止数据损失;建立灾备中心,保证数据副本存储在合同法规允许的位置。

全面有效定位云计算数据、擦除/销毁数据,并保证数据已被完全消除或使其无法恢复。

密码技术要求

物理要求。在系统平台基础设施方面使用密码技术。

网络要求。在安全访问路径、访问控制和身份鉴别方面使用密码技术。

主机要求。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审计记录等方面使用密码技术。

应用要求。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审计记录和通信安全方面应当使用密码技术。

数据要求。在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和安全通信协议方面使用密码技术。

安全域划分与管理研究

智慧信息系统安全域可以分为安全计算域、安全用户域、安全网络域。

安全计算域:由一个或多个主机/服务器经局域网连接组成的存储和处理数据信息的区域,是需要进行相同安全保护的主机/服务器的集合。安全计算域可以细分为核心计算域和安全支撑域。

安全用户域:由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计算机组成的存储、处理和使用数据信息的区域。

安全网络域:支撑安全域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防护重点是保障网络性能和进行各子域的安全隔离与边界防护。连接安全计算域和安全计算域、安全计算域和安全用户域之间的网络系统组成的区域。安全网络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感知网接入域、互联网接入域、外联网接入域、内联网接入域、备份网络接入域。

安全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对安全事件进行集中收集、高度聚合存储及分析,实时监控全网安全状况,并可根据需求提供各种网络安全状况审计报告。

智慧监测。针对大数据,通过预警平台对流量监测分析,为管理者提前预警,避免安全事件扩大化;监听无线数据包,进行网络边界控制,对智慧信息系统内部网络实施安全保护。

智慧审计。通过运维审计与风险控制系统对系统运维人员的集中账号和访问通道管控;通过数据库审计系统对数据库访问流量进行数据报文字段级解析操作,应对来自运维人员或外部入侵的数据威胁;通过综合日志审计系统实现对违规行为监控,追踪非法操作的直接证据,推动监测防护策略、管理措施的提升,实现信息安全闭环管理;针对应用层的实时审计、监测及自动防护。

智慧日志分析。对海量原始日志,按照策略进行过滤归并,减轻日志数据传输存储压力。对来自各资源日志信息,提供多维关联分析功能,包括基于源、目的、协议、端口、攻击类型等多种统计项目报表。多租户环境支持,支持虚拟化实例,能够区分不同租户的日志以及为不同租户提供统计报表。

智慧协同。根据开放性及应急响应技术要求,安全管理平台需考虑和周边系统互联互通,支持开放的API,相互传递有价值安全信息,以进行协同联动。

除了以上八个技术方面的要求外,智慧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还对安全产品、产品安全接口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关要求。

保障机制

建立责任人体制。建设单位指定信息安全保障第一责任人,明确各环节主体责任,制定安全保障岗位责任制度,并监督落实。

建立追溯查证体系。建立全流程追溯查证体系,对存在的违法入侵进行有效取证,保证证据数据不被改变和删除。参照ISO/IEC 27037:2012、ISO/IEC27042。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由信息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备案、检查、督促整改等方式,对建设项目的信息安全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参照GB/Z 20986-2007将安全事件依次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建立服务外包安全责任机制。安全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平台等设在境内。

建立风险评估测评机制。对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等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以及安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委托符合条件的风险评估服务机构,对重要信息系统检查评估。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自查与测评。

安全保障教育培训。制定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对各类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相关信息安全技术培训,保证人员具有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减少人为因素给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上一篇:探讨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对企业财务杠杆水平的影... 下一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公司内部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