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如何改革?

时间:2022-10-17 07:22:50

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如何改革?

编者按:据媒体报道,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10年间翻了一番。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在海南、江苏等地甚至专科生的就业率也高于研究生。

种种现象都在说明,研究生这一“高知”群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学术上不比博士,夹在本科生与博士生中间,像极了夹心饼干;工作经验上,六七年的高校生涯也耽误了一些实践的机会,论适应能力,很多都比不上提前走进社会的本科甚至专科生。在欧美许多国家,甚至我国的香港,研究生学历多被视为从本科到博士的一个过渡阶段,往往学制很短(多为一年),但在中国,学制3年,一个导师领着20个甚至30个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正在让研究生群体日益陷入焦虑和尴尬。

硕士生的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需要加以改革?又如何改革?

曹灿辉(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

时下,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边是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扩招,一边是就业难。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扩招带来教育质量的下滑,使得高学历并未带来能力提升。不少考研学生坦言:读研主要是为了暂避就业压力,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给自己增添就业筹码。但是,研究生就业甚至不如本科生,读研除了增加几年大学阅历与经济负担以外,并没能成为就业筹码。

其原因在于,一些高校的扩招,并不是从研究生本身的教育规律出发考虑,而是为了追求办学规模、办学政绩和现实利益,一名教授带十多名甚至数十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怎么可能培养出好的人才。

从总体看,社会对普通人才的需求量远大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农民工的就业难度依次递减,便是基于这个道理。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太大,社会无法提供那么多相匹配的就业岗位,硕士被“剩下”也就理所当然。

扩招从来都不是提高人才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本科生扩招之后,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2012年4月20日,教育部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长达13年的高校本科扩招就此画上句号。如果没有培养制度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仅仅追求数量增加,硕士研究生扩招很可能重蹈本科扩招的覆辙。硕士研究生教育要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强化以科研工作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通过建设“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推进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深层次改革。

兵兵可可(为先在线网友):

关于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早有耳闻。尤其是有研究生修改学历(降低学历)以期求得工作,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无着的时候把眼光盯在研究生考试上,结果研究生一毕业找起工作来比本科生还困难――高不成、低不就,用人单位也觉得那么高的学历有时是种浪费。所以,研究生有了自己尴尬的身份。既然如此,为何不停止扩招,让大部分考生止步象牙塔,从而踏踏实实找份谋生的工作。而且社会更是一所锻炼人的大学校,完全可以担当起培养人才(且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任。所以,应该匀出师资力量进行精英模式培养,使每一个研究生真正具有硬本事,不再畏惧就业难。

周芳元(浏阳市杨花中学):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信息时代,研究生的培养完全可以做到边工作边读书。首先,就业后的本科毕业生已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不必再为就业而去应付研究,在指导老师和教材的引导下,应能将研究变成一种自发和自觉行为。其次,在职后再读研,可以缓解研究生的经济负担,很多农村的孩子,本科毕业家里已经是山穷水尽,若是能让他们边工作边读研,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无疑能为他们的研究注入更大动力。再次,研究要在实践中进行,工作就是一种最好的实践,边工作边读书,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李新晟(邵阳县白仓镇中学):

研究生教育就像是在生产高端奢侈消费品,而这种高端奢侈消费品严重滞销,原因何在?一是产品产量过多,供过于求自然滞销;二是产品质量有瑕疵,只能积压在库;三是产品根本没有市场,自然卖不出去。而这三个问题,研究生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以,要解决研究生教育现存的问题,就要压缩整顿,提质减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周显宝(河南信阳市羊山中学):

尤其是提高硕士生质量,更为紧迫。提升研究生的“含金量”,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硕士生应有转变:其一,改革硕士生入学考试制度,硕士生入学考试可以由单一的统考加面试,转变到注重学习能力水平测试。其二,加快硕士生教育与现实应用的接轨,优化课程设置,不再“关门教育”。其三,硕士生也要将读研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慎重报考专业,努力寻找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点。

只有提升硕士生的“含金量”,才能真正把硕士生们培养成有真才实学、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才能消解民众对高等教育的种种忧虑。其实,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调整硕士生培养模式,通过专业调整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近两年硕士生招的专业上看,主要针对应用型、技术型专业,扩招范围集中在那些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生招生已具有了清晰的思路、很强的针对性以及长远的计划性。我们期盼这些调整和计划能早日“落地生根”,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助力社会持久发展。

吴志刚(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如何提升硕士生的“含金量”?改革是唯一途径。

一是创新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一所大学研究生培养水平与质量怎么样,最终要接受社会和市场检验,最好的评判标准应该是毕业生受欢迎程度和后续发展状况。所以,建议教育部门把毕业研究生信息数据库作为评价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除录入毕业生学业、工作就业的基本情况外,还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动态跟踪其学术和事业的后续发展,为每一名毕业生建立离校后档案,让每一名毕业研究生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学校可以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来评价院系、专业及导师的工作绩效,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从而优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考生也可以经过有关授权查询该数据库信息,作为选择专业和导师的参考依据。相比于大而化之却又难以令人信服的就业率数据,这样的数据库实际上就是各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成果展,是教育部门、考生及社会各界评价、了解研究生教育的窗口,也是毕业研究生沟通联系、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大学抓好研究生教育的动力。

二是加强研究生学习力培养。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性、科研型学习,对学习能力要求很高,而在研究生中不少人在这方面还有差距,这也是硕士研究生能力“注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学习力培养首先要指导学生编制学习规划,以利于有的放矢,避免“为学习而学习”的局限和盲目;其次是要组织学习科研方法的基础培训,帮助学生掌握资料搜集、整理、归纳方法,掌握论文选题、开题方法及写作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少走弯路;再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质量、学习品质和效率,及时给予指导。

三是引导鼓励职后读研及在职硕士教育。本科生直接读研,空间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知识上是从书本到书本,毕业后依然需要一个适应工作环境的过程。而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通过研究生学习能够有效提高科研水平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也证明,这样的研究生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职研究生也能够更好地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的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有关部门要在招生政策及相关制度设计上予以考虑,积极引导广大本科生先工作再考研,鼓励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这样就能在高校科研和工作实践之间形成有效沟通,相互影响,从而以高校科研指导工作实践,以工作实践充实高校科研,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实现高校、研究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利共赢。

朱玲(新邵县迎光乡车塘完小):

硕士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加以改革确实是有必要的,但无论从宏观结构还是微观经济上来看,硕士研究生的招考不应该喊停。因为,学历和能力必须并重。社会不可能一开始就呈现完美状态,制度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不断试错,而制度的改革应该用实干赢得理解和尊重。

叶恒永(临湘市坦渡中学):

的确,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一个终身学习成为潮流的时代,每年几十万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实在不多,甚至是太少了。我们要顺应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硕士。当然,是更多有竞争力的硕士。

其一,适当减少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的学习课时。在专业学习确有必要时,使政治、英语的学习达到一定深度。要增加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的课时,使硕士生的专业性更加突出,为就职做好准备,更加能接受实际工作的考验。硕士生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性,即一般情况下不可替代或者难以替代。

其二,将专业硕士的培养扩大到几乎所有职业领域。目前,我国经批准设置的专业硕士已达15类。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高层次人才。“洗脚的是博士,搓澡的是副教授”应该不是讲笑话。人才能够引领行业和单位的发展,能够提升行业和单位的水平。既然社会有需要,我们就要积极回应这种需要。

其三,条件成熟时,在国家自学考试中增加硕士研究生层次。随着本科连年扩招,参加本科阶段自考的人数在缩水。为了将自考办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品牌,我们可以增加硕士层次的自考。一般课程的考试,直接适用自考模式;实践性课程和某些特殊课程由主考学校面授。毕业时强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独创性,接受硕士学位的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者授予学历和学位证书。

王振华(邵东县教育局):

我倒是认为,与其想尽办法改革培养模式,不如直接改变学制。

将学制缩短,像国外一样,从三年缩短为一年较为适宜,将硕士生定位为本科生与博士生的过渡,停止扩招或放慢扩招速度。

同时,专业设置要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与博士生接轨。他们如果直接就业,则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他们如果继续读博,则能为真正成为“高知”打下坚实基础。

唐成可(绥宁县长铺三小):

我赞同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变为两年。这样,硕士生在就业时具有年龄优势,也有利于克服自己的就业浮躁情绪。众所周知,现在的三年制研究生,他们两年就学完了全部课程,第三年主要是写论文和找工作。由于大多数人难以平衡学业和就业的关系,最终也收不到三年制的预期培养效果,白白浪费了一年。

在缩短学制的同时,应将单一培养模式变为开放模式。过去的单一模式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就业。而如果构建“1+1”的开放模式,即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一年,就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工作实践能力,还能充实企业的科研队伍。

黎淼(岳阳县云山乡中心学校):

我没有读过研究生,我的同学读了研究生,他的工作并不难找;我同学的同学也读了研究生,据同学说他同学的工作也不难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无论是读研究生还是读本科,都是踏踏实实地求学;在工作上,也是认认真真,从最基本的开始做,不挑三拣四,一步一个脚印。试想,这样的人既有学识,也能苦干,哪里能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呢?

我女友的表姐也是研究生,可是没有工作,总是抱怨想干的工作进不去,不想干的工作工资又低,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至今仍“颇为踌躇”的在家里等招聘信息。我同学是湖南师大化工系毕业的本科生,在岳阳石化工作才三年,现在已经是三个研究生的领班。我也仔细观察了教育界的前辈名师,好像学历也不怎么拿得出手,学历高的名师多是边工作边读书深造,如祝禧、李镇西等,可是人家的成果并不比研究生少,甚至更多……

归根结底,造成目前所谓研究生困境的不是扩招或培养模式,而是作为个体的人,自我选择的结果。没有人能预测出什么专业的研究生是百分之百的就业率,但却可以左右自己的行为。当你回首往事,想起原来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提升自己,有很多机会可以让自己选择,却被白白浪费掉了,那么无论是采用何种培养模式,无论你所攻读的是何种学位,你永远也走不出所谓的困境。任何外因都只能靠内因起作用,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会是藏不住的锥,总会显露出来。

上一篇:借助化学现象巧做气体分子扩散实验 下一篇: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