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时间:2022-10-17 05:42:01

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而后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与完善策略,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内控机制缺乏完善

长期以来,受传统财务管控理念制约,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许多企业迄今为止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控体系的运行与建立基本上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缺乏量化控制的内容。例如,某些企业在财务岗位的设置上已注意加强对不相容职位的分离,授权审批也采取了层层复核制;但是,这些制度的执行却普遍缺乏保障,其违规行为的界定缺乏统一、实质性的标准,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看似健全,但其执行缺乏理论架构,时效性偏低,同时也缺乏对内控环境出现变化时的应对能力。

2.资金监管存在漏洞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团体的高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分支机构愈来愈多,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已成为常态。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实现有效的财务集中管控便成了一大难题,很多企业当前经营管理的重心主要在于如何拓展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上,而对于分支机构的财务管控却明显重视不足。例如,对于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小金库”、账外资金流转现象,始终无法予以解决;而随着市场拓展的不断加剧,某些民营企业虽已初步实施了会计委派制,增加了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控,但其力度明显不足,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3.风险防控措施不力

从理论上说,鉴于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其较之与国有企业在经营形态、财务管控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在具有经营灵活性、管理高效性优势的同时,也相应的缺失了其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就目前而言,在信贷资金紧张、企业融资难的不利环境下,许多民营企业开始转而寻求其他更为便捷的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便是其中一例,但这些融资行为会极大的增加企业的还本付息压力,许多企业业主在经营不力、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跑路”,而这也恰恰反映了企业内控对于风险防范的苍白无力。

4.内部审计执行不力

作为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是对企业各类经济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最大化的使用资源,以及是否实现了企业的既定目标。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在大多数民营企业中的应用一直处于空白态势,许多企业的决策层对于内部审计的作用缺乏本质性了解,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虽尝试性的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对于其功能定位较为模糊,甚至将其设置在财务机构之下,由财务机构人员代为担任其职务,从而使内部审计丧失了其所应有的独立性。

二、现阶段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策略

1.充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从实际来看,由于当前民营企业所面对的经营、财务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其内部控制的实施动力较之国有企业而言应更为充足,同时也更具紧迫性。为此,民营企业首先应对其公司治理结构加以完善,摒弃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的成立优化其经营管理层,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此形成股东与经理层的委托关系,从而达到对公司权力进行有效制衡,充分保护企业整体利益的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民营企业应对其内部控制机制加以完善,重新修订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将内部控制的范围予以充分扩大,不但包括财务活动的内部控制,还应包括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而在内控制度的确定过程中,民营企业首先要遵循普遍适用原则,对一般性业务如货币资金业务、采购业务、固定资产业务等,其内部控制规程可基本相同。但对于某些不具有普遍性的业务,例如对外投资业务、分期理财业务等,则应有所区分,有所侧重,以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同时也使内部控制可充分满足会计核算特殊性的需要。

2.构建资金集中管控体系

为了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许多规模较大、分支机构较多的国有企业都纷纷成立了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通过该机构来有效调节资金余缺,统筹调度资金,从而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此民营企业也应予以充分效仿。在资金集中管控体系下,民营企业对下属各单位应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所有单位的资金都会被统一归集至企业的结算中心,在各单位存在资金需求时再另行予以调拨;在资金拨付时,该中心应体现先急后缓、有保有压的原则,保证将有限的资金配置于急需之处,从而可最大限度的解决企业资金管控的难题。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还可在资金集中管控这一体系基础上开展资金预算改革与内部贷款管理,以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充分融通各单位的沉淀资金。以资金预算为例,各单位每月需通过该中心上报月度资金预算,并经后者审核后方可使用;如遇资金超支情况,再行申请追加,但需经企业决策层同意。由此可见,通过资金集中管控体系可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管理难题,制度软约束此时可充分转化为硬约束,从而弥补了资金管控的漏洞。

3.分阶段对风险实施预警

(1)从制度层面上说,各民营企业应对现处的财务风险状况有所了解,其在年度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有所体现,如企业当前的资金状况、各类资产的流动性、长短期借款的存在形式、各期应付利息或偿还本金,长短期投资比例以及企业未来的资金需求、融资策略等,都应体现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其进行适时调整,但调整幅度不宜太大,且在每一次调整前,都需考虑是否会产生额外的财务风险。

(2)从实施层面上说,为从科学角度提高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各民营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管理工具,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实时监控。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将ERP系统的构成理念融入其中,将单纯的账务处理工具演变为财务风险分析系统;在该系统下,通过对资金供求、周转效率、风险程度等不同角度的切入,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区域,并同时形成对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经营性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的实时分析,从而可使企业提前制定预案,降低其损失。

4.着力体现内部审计价值

从理论上说,现代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其内控体系的严密性、完善性有着极大的关联,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畅通的运行机制都是维护其正常运营的有力保障。从这一点上看,内部审计活动应着重研究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严密性、完善性,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方法措施的适应性、有效性,力求通过监督分析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漏洞,及早提醒经营决策者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活动中应首先注重其独立性的保持,这包括内审机构应为企业的常设机构,与财务部门平行且相互独立,内审机构的人员不得兼职于财务部门的任何岗位,不得从事任何与此相关的会计核算活动,且薪酬与待遇由上级部门统一确定,其机制大体类似于会计委派制。另外,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尝试引入外部审计机制,并由后者负责定期对企业的财务流程及相关内控体系加以完善。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应积极通过外部审计的内部化来改造其内部审计体系,使两者相结合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炜 谢丽丽: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0(05)

【2】李莉:浅谈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5)

【3】郝德鸿: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11)

【4】李记民:结算中心模式下的资金内部控制研究,【J】,河北煤炭,2006(04)

【5】邱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魅力中国,2007(07)

上一篇: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探索 下一篇: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难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