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改力研究

时间:2022-10-17 05:08:59

教师的课改力研究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朝着更深的层次推进。适应新的形势,广大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课程改革能力呢?本文从课程改革的理解力、课程的规划力、课程的开发力、课改的执行力、师生关系的亲和力、新课堂文化的建构力等六个方面做了一些分析研究,使广大中小学老师明确努力的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做参考。

广大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展,甚至可以说,也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教育的未来!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中小学老师应该具备的课改能力作些分析研究,并且在培训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能力培育等方面,努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认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的形势发展,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课改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一是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力。包括对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关键词、发展方向等的深入理解。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老师们应该对新课程的新理念非常熟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够行动到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包括:对话、互动、生成、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参与、体验、开放等,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老师们都应该能够熟读成诵,了然于胸。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去做文章。因此,老师们应该能够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努力创新自己的课堂,培养和激发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并进而建构起适应学生科学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家园。就以作文教学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分别用了三个概念来表述:小学中低年级是“写话”,高年级称为“习作”,初中以后才叫做“作文”。这些概念变化体现了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中低年级重点在于激发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手写我口”,随意地写,“先写放胆文”;高年级开始叫“习作”,可以有一些简单的技巧指导;到了初中,就应该给以学生思想、语言、结构等方面的指导了,就是“写小心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有科学准确地理解好新课标的精神,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够较好地切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是课程的规划力。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一个明晰的设想与规划。包括宏观设计要素、框架等。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提出6+2+2的“宏观调控”措施。即用六成的时间完成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用两成的时间复习强化相关的重点,用两成的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教材已经走向多元开放,因此用六成的时间来分析好课文的“例子”就行啦,关键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语文老师对课文作了分析以后,学生大部分都基本上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课文。但是,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也很容易遗忘,知识容易返生。因此,必须不断地复习巩固和强化,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逐渐地把有关的知识内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成为自己的东西。叶圣陶先生指出:“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当前,语文课程认知有余,实践不足。学语文应该动起来!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创意,在活动中发展。

三是课程的开发力。教师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塑造者,应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进行自觉广泛的开发和对课程发展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以前我们的课程资源意识是极为狭隘和淡薄的,其内涵往往仅指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忽视了课外间接或隐性的学习资源,而且对教材本身也缺乏主动筛选和开发的意识。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广大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通过对课程的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其一,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如何进行适当的“裁剪”。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盲目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必须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其二,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以及跨学科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如是,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其三,就课程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溢生机和活力。教师不仅是上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首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

四是课改的执行力。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能够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去,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软实力,建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文化。例如,在语文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基本走势下,教师要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即以激发学生超越语文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为课程的价值追求,矢志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茧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令人兴奋的、与以往不同的活动,一些充满理智挑战的活动;融入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材料。笔者曾经在一个刊物撰文主张语文教学故事化。人们都有喜爱故事的本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的故事。这样,他们会对学习的过程就会更加有兴趣,并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较好地记住有关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丰富多样的、趣味盎然的语文活动可以安排在讲课之前,例如进行读背经典名句比赛,讲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猜字谜等。也可以安排在讲完课文之后,例如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等。总之就是要使课堂更加富有趣味,使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五是师生关系的亲和力。教育的亲和力,归根到底是教育者的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上最宝贵、最值得赞美的品质就是理解学生。一个善于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善于对学生给予移情性理解的优秀教师,更能够触动学生们的心灵。富有亲和力的人会更多地表现出热情、活力、谦和、真诚、关怀、温暖和移情的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问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问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六是新课堂文化的建构力。新课程视野下“课堂”应有新内涵: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在新课堂文化中,新教室文化建设应体现学习化、活动化、审美化等特点。新教学文化,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更多地采用对话、互动、生成型的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问题解决、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多维开放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体验。新班级文化应促使同学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伙伴。一是学习伙伴关系,形成互相关心、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二是情感伙伴关系,形成亲密友爱、和谐发展的情感共同体;三是工作伙伴关系,形成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班级共同体。所有这些,都需要老师们去用心经营、科学建构。

七、结束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当前,基础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应该努力明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系,以宏观精理念、中观明思路、微观启睿智的思想为课改导航。在深入开展的课改实践中来感受,在直接感受课改实践中来推动,在参与推动课改实践中来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科学地谋划自己的专业成长与人生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课改能力与素养,努力为教育事业大厦添砖加瓦。

上一篇:谈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下一篇: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