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7 02:14:47

摘 要 目的: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方法:对住院患者在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口服,根据心率、Q-T间期及Q-Tc调整用药剂量。结果:用药后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性早搏明显减少,心功能有所改善,猝死率明显下降。结论:胺碘酮用于心脏扩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小剂量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近几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很大进展,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但在心力衰竭中,常常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使这部分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0%,要提高CHF的生存率,除对CHF治疗外,还应正确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治疗。我们从近5年中对52例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选用胺碘酮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25~76岁,均为近5年因CHF伴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20%~45%,左室58~80mm,均排除严重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电解质紊乱未纠正者。

方法:①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住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常规肾功能、肝功、甲功检查,符合条件者均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给予胺碘酮0.2g口服,3次/天,连服7~10天,然后改为0.2g,2次/天,连服3~7天以后,0.2g1次/天或1次/天维持。用药期间根据心率及QT间期变化调整药量。心率小于60次/分钟或QT≥0.48秒者减量,部分患者起效后或无效,但心率0.5S时必须减量或停药,住院期间使用胺碘酮必须每日监测心电图电、心率;节律,QTc、胺碘酮每日量,累积用量,随访期间,定期查肝功、甲功、肺功、X线胸片心电图,定期眼科会诊。②疗效评定:根据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效: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5%或连发减少≥90%,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结 果

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心律失常和心率,QTc以及血压均改变如下:

52例中,40例临床心功能改善1级,10例心功能无变化,2例心功能有恶化倾向。本组中频发室早30例的治疗有效率90%。2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有效率达100%,窦性心律者的心率,自95±16分钟减至(66±10)分钟,P

对胺碘酮的耐受性:总体患者的耐受性较好,但有11%(6/52)的患者因各种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而停药。其中2例在服药11小时内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4例出现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而因此停药,本组未发现肺间质纤维化 ,甲状腺功能紊乱,视网膜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讨 论

胺碘酮(AM)1962年在Belgium合成,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冠脉扩张剂治疗心绞痛,70年代ROSenbQum把它引入抗心律失常治疗(欧美、南非),1985年美国FDA通过用于危及生命的VT/VF,也用于房颤(AF)。自1990年后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公布肯定了它在房颤、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胺碘酮除了抗心律失常作用外,也有扩血管、改善心肌缺血作用,并有抗交感神经兴奋,对心力衰竭时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有激活调节作用。口服胺碘酮时负性肌力作用最小,而Ⅰ类、Ⅱ类、Ⅳ类抗心律失常药均有明显负性肌力作用。胺碘酮用于心脏扩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时出现心率失常,尤其是VT/VF。推荐AM理由:①2年内减少心律失常事件60%;②负性肌力作用最小;③使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临床上最担心的是胺碘酮延长QT间期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QT间期在什么范围才算安全,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报道,以及我们观察用药后延长在23%以内为正常的药物反应,心率≥60次/分,相对是比较安全的。注意血清钾、镁浓度及时纠正。本组采用小剂量维持,不良反应小,未发现心外不良反应,我们认为临床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去除各种诱因如: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低氧等应用,胺碘酮能终止室性心律失常,防止猝死、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赵水平,胡大一,主编.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

2 陆再英,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层流净化手术室的管理 下一篇: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