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洋捕捞生产安全问题初步分析

时间:2022-10-17 01:38:26

福建省海洋捕捞生产安全问题初步分析

福建省海洋捕捞业发展很快,但近年来发生很大变化,2000年全省渔船52718艘、64万总吨、172.5万KW,其中捕捞渔船37733艘、55.85万总吨、152.27万KW比1985年捕捞渔船增加 38.4%、吨位增90.9%、功率增 174.8%,海洋捕捞专业劳力22.41万人。多年来由于重生产轻管理,渔船发展无序,许多安全隐患在渔村经济体制改变后明显地暴露出来,沉船伤亡事故频发,急需引起各级政府严重关注。我省海捕渔船安全隐患主要有自然条件、渔船设备、人员素质、管理等四个方面原因。

一、自然因素

我省闽东、闽中、闽南――台浅三个渔场都处于台湾海峡及南北啦叭口海域,海峡的狭管效应作用加快了大气环流,造成大风频繁、流高流急,是国内著名的大风区。据气象部门统计,我省沿海6级以上大风年均100天以上,连江北茭达197天。东北大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特别是小范围局部海域的阵风很厉害,常是沉船的杀手。福建又是台风袭击的主要省份,据统计每年平均有2个台风正面袭击,所以风灾是我省渔业的大患。

台湾海峡又是南北航运的主要航道,冬春季节海上多雾,渔船夜间在航道上锚泊无人值班很危险,极易发生被大型货船撞沉事故。福建的渔场并不开阔,东有台湾军方干扰、北受浙江限制、南海渔场不同意我省渔船越界生产,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使许多大功率渔船失去东海外海的生产渔场。近海鱼类资源日益减少,不少渔船冒险靠近台湾本岛生产,每年都发生被台湾炮艇抓靠、殴打、渔具设备鱼货甚至渔船被没收的事情,严重威胁我省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渔船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洋捕捞突破外海七级大风、深水、粗底、鱼类分散等技术瓶颈,当时渔船经济效益普遍好于大农业的其他行业,许多原来不涉海农村也纷纷投资造船捕鱼,一时私营船厂、沙滩船厂大量上马,并在地方保护政策下发展经济,无证造船现象普遍。按国家有关规定,捕捞渔船必须具备三证即:船舶登记证书、船舶检验证书和渔业捕捞许可证。但我省渔船三证持有率低,据2000年调查拖网围网渔船持有捕捞许可证率为73%、定置张网渔船持证率才30%、刺钓渔船为37%、其他渔船仅15%。而主机功率在15KW以下渔船则有1.4万艘无证,全省各类捕捞渔船总的捕捞许可证持证率为38%。这些渔船不仅违规生产,而且沙滩造船的质量成问题,是安全的很大隐患。从船令来看,按农业部《渔业船舶报废暂行规定》渔船的报废船令为:小于24米的钢质渔船为16年、大于24米的钢质渔船20年。小于12米的木质渔船为13年、12~24米为18年、24米以上为20年。2000年全省渔船普查表明,功率大的渔船旧船多超令多,在大于440KW的246艘拖网船中有142艘是超令旧船占58%,在大于293KW的1000艘渔船中有456艘渔船船令不清,这些渔船多是转手买来的旧船,建造年份无从查明许多已超期服役。功率大的渔船旧船比例相对较大,全省超令捕捞渔船2281艘、船令不清的旧船1649船,两者合计占捕捞船数的10.4%。超令服役也是安全的大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发展外海捕捞,从省外国营渔业公司购进相当数量的大功率旧渔轮,都已超令服役安全性能很差。

此外,小渔船发展太多,据统计全省功率小于14KW的捕捞渔船有1.8万艘,占总捕捞船数一半。这些小船许多是连家船,设备差、劳力少、抗风力低,均在沿海及港湾内从事小刺网、小钓、小张网、小笼捕等作业主捕小鱼蟹,一方面对鱼类资源幼体伤害大,另一方面组织差不好管理,常在繁忙的航道上作业,安全存在许多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海洋捕捞收入差,渔船常不能正常进行大中修和定期维护保养,许多先进导航设备没有添置,船用雷达的配备率很低,有的坏了也没有修理,夜间航行、雾中生产都有危险。海洋捕捞技术的科研更是被忽视,造成渔业技术跟不上实际情况发展变化,有的渔船功率加大了,但机械化程度差。例如目前灯光围网到外海生产,水加深了、网加大了,机械设备不能解决仍靠人力来收网,一艘长度38米左右的渔船上聚集了40~50个劳力,生活和生产都非常艰巨,根本谈不上什么救生设备和条件,一旦出事故后果不可想象。

三、人员因素

多年来捕捞收入减少、出海艰辛且风险大,沿海渔村年青一代弃渔转业普遍,海洋捕捞业后继无人,特别是职务船员严重短缺,出海渔民老龄化严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渔业中应用均需要年轻人来接班,而渔船的小型化、渔民的老龄化,对需与大风浪为伍的捕捞业是个严重的考验。由于出海劳力的短缺,大量的内陆民工被雇佣加入到海捕的队伍中来,这些人多是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的青年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出海经验,许多未经培训就充实到渔船上当船员,这些民工根本不能适应风浪中在狭小危险的甲板上紧张操作,曾发生民工死亡后只知绰号不知姓名的现象。目前在全省捕渔船上劳动的内陆民工数以万计,且流动性很大。龙海浯屿全村3千多人口,却有4千多内陆来的劳工,一艘船一般是2~3个当地渔民、内陆来的渔工却有8~9人,又经常在大风浪中作业危险性很大。

此外,麻庳大意冒险作业现象严重,大海中风暴来临时鱼群常相对密集,坚持生产就易出事。如东山渔船一般只能抗7~8级风,但冬季大风来时拖网船回港避风,这时流刺网渔船却趁空出海捕蟹,平时流刺网在渔场受拖网干扰无法生产,而大风中流刺网捕蟹常可丰产,但海上局部偶起9~10级阵风,极易发生海难事故。

四、管理因素

当前的安全体系一时不能适应渔村体制的改变,有的基层村庄各自顾发展生产,渔船的编队组织,岸络、互帮互惠等被衰落,造成管理方面的重大缺陷。当前职务船员的培训也不够严格,常有托人代考、培训请假等现象使培训效果差。由于经济效益差,渔船平时不整修保养现象严重,到渔汛时带病出航;生产不好更没钱修船造成恶性循环。目前柴油较贵,鱼货又可在海上卖给收购船,淡水和生活必需品也可在海上得到补给,所以渔船每航次出海天数增加,铁壳船经常每月回港一次,有的40~50天才回港一次,大风来时就描泊在渔场上,增加了许多危险因素,且对渔船的保养不利。

远洋渔业是捕捞发展的一个方向,但远洋渔业远离本土在异国他乡,各种困难尤多,应当由国家牵头在外设立基地,引导渔民跨洋生产。可我省发展远洋渔业十几年来,多是集体甚至个体所有制渔船组成的小船队出征,渔民普遍文化水平低、更谈不上外语能力,在外无依靠,冒险远征。当地虽有丰富鱼类资源,远洋渔业捕捞却亏本的多、盈利的少,且发生了多起被抢伤亡事故损失严重。

五、建议

1、鉴于近海渔场鱼类资源衰退、捕捞力量过剩,必须大力削减捕捞渔船。首先对超令旧船、无三证捕捞渔船等要转产转业退出捕捞行列。超令旧船不得转卖,可由政府出资收购作人工渔礁的材料,搞人工渔礁投苗增殖,发展休闲游钓渔业。

2、建立健全海洋捕捞业的安全体系,村庄有岸台、船只有编队。加大海上巡逻与安全管理,严厉打击海上偷盗、抢劫,维护海上生产安全。

3、重视渔民的培训,特别是远洋渔民的培训、职务船员的培训,及加强对内陆下海民工的培训,做到执证上岗。

4、开拓远洋渔业生产,应当由国家牵头在外设立基地,引导渔民跨洋生产,并重视远洋渔业的科研和投入。

5、加强宣传提高安全意识,各级政府应把安全生产做为首要任务来抓,组织渔民学习基本技能、航海安全避让救生知识,尤其是外来民工,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成立以县乡各级渔船单位组成的协作组,加强海上的信息交流与安全互助。

6、加大科技兴渔力度,科学合理地对我省海区的渔业资源进行管理配置、安排生产布局及调整作业结构,努力实现海洋牧场化。逐步实现安装GBS定位系统,建立安全服务管理体系,为广大渔民服务。

上一篇:名人辈出罗驿村 下一篇:味精“精”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