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英语阅读文章时,如何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时间:2022-10-17 12:13:05

教学英语阅读文章时,如何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英语是国际上最常用的交际语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然而在现实英语学习中,学校重视,家长重视,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总是与之不相称。做为一个初中英语教师,对这种现象也相当焦虑,每次去分析学生的卷面成绩,发现许多学生扣分最严重的是阅读部分。要提高整体成绩,首先必须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今年,我在每个Topic阅读文的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点滴阅读方法的引导,并结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题目,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些题目,题目设计应根据学生阅读由浅入深的过程来设计。教师题目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阅读

1.在导读阶段精心设计些题目,使学生高效投入到英语阅读中。

根据阅读课文材料,教师精心设计题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即学生进行表层阅读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些简单的判断正误题或相对简单的回答问题(如用YesorNo回答一般疑问句).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并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他们就能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先学”,学后学生在完成题目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教师“后教”,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2.引导学生先泛读,捕捉大意。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感知语群句意;其次要引导他们快速阅读,扩大阅读视幅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猜词悟意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即在阅读材料提供的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掠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出某些生词。例如,八下Unit8Topic3SectionB中的生词cheongsam,backstage等词就无关紧要,阅读时可掠过。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生词Tibetan,Korean是由Tibet,Korea变来的,catwalk是个合成词,从而引导他们结合构词法和文章内容猜出这些词的意思。这样,通过快速阅读,捕捉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对表层意义的理解题:(1)Isthemodelinthecenterofthecatwalkwearingacheongsam?(2)Whatisthethirdmodelwearing?要求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不要看课文,以培养他们的识记和判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让学生自己先读先猜,然后根据自己理解回答问题,而教师在旁边解答学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中有疑惑的地方,也很好地做到了“先学后教”,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精读后,讲解语言点,随后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

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使其通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模式,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定势,培养语感。在这过程中,可让学生四人一组,先来找出语言点,再分析理解语言点,然后叫几个代表起来讲出这些语言点,教师在旁边进行补充,订正,然后应用这些语言点做些当堂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应用语言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做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即更深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如在八下Unit7Topic2SectionC的教学中,在深层阅读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1)Whatshouldyoudowhenyousitdownatthetable?(2)Whatshouldyoudowhenyoudrinktosomebody?要知道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尾句,但也有时候是在段中。这些问题也是由学生先回答,主题句也是由学生先找,最后再进行讲评,纠正。

4.启发学生深读全文,领悟内涵。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刚才回答的深层理解的问题,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复述。教师也可再做些拓展,如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等,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这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文章,还要引导他们深读文章,使其发挥潜能,引起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

三、在日常学习中巩固加深常用的句型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后,虽然有了一定的词汇量,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否则就不知其意;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者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可以机械地背诵不少常用句型和语法规则,而不能灵活运用。针对这些情况,学生每学完某些句型后,我就根据记忆规律给学生提供含有这些句型结构的句子且难易程度与课文相当的短文、对话进行阅读。这些短文、对话后的练习尽量围绕相关句型结构特点设计,由学生先做,让他们尽量多联系前面的学习内容,最后教师再讲解。这样,这些常用句型就能按照记忆规律多次地以不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识别常用句型的能力就会培养起来了。

四、提高句型识别能力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句法结构的识别不仅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学生语言潜能的一种特质,对促进其智力水平的发挥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坚持阅读既可以熟悉且熟练掌握学过的常用句型、又可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英语中的重要一环。

总之,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拓宽视野,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巧妙地”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下一篇:浅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