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充满活力

时间:2022-10-17 11:02:13

让政治课充满活力

【摘 要】随着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我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

【关键词】政治课堂 兴趣 高效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35-01

一 趣味导入——课堂高效的动力

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目的,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备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花,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课堂导入采用表演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思索,展开课堂教学,但是角色扮演需要课前下很大的工夫,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要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考虑很多实际情况。在初二上学期,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表演父子相处的情境,来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故事,谁都会讲,谁都爱听,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热点时事导入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二 挖掘情感因素,激发求知欲

思想品德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逻辑化、虚无化现象,其实效性往往被我们忽视,这对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由知到行的转化极为不利,易使情感体验被虚化,有效性相当有限。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在大风雪天,把自己的棉大衣脱下给90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搏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50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像磁铁般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最大限度地挖掘情感因素,激发求知欲。“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指引下,使学生荡起思想的小舟,冲开探究的浪花,在知识的海洋中领悟新知、提升能力、启迪智慧。

三 摆正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学习气氛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应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节课上,我首先把自己一月的花费以列表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评价我的支出中哪些是合理的消费,哪些是不合理的消费,这个举动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消费者。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另外,我在每班都有政治课建议本,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也采纳了不少,这对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让其自主选取学习方式。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言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师生间的融洽关系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四 把生活带入课堂

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引向生活,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学贴近并回归生活,这就能使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生动、形象。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讲“人的价值及其评价” 时,我选择了2009年10月24日发生的长江大学的大学生救溺水儿童的事迹,并设计了两个问题:(1)有人说:“为了两个人的生命付出了三个人的生命划不来,不值。”也有人说:“生命换生命,没有值不值,生命都是无价的。他们身上彰显的精神是不能磨灭的。”那么,人的价值是什么?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什么?(2)大学生“见义勇为”,而捞尸者“乘人之危”,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

总之,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新教育理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关注、学习、研究新知识、新问题;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人先进可行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跟上课改的步伐,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环境下中学班主任工作策略 下一篇:对学生体质及体育锻炼的思考